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美、俄四國3次入侵天津。清鹹豐八年(1858),英法聯軍侵占天津後,迫使清廷簽訂了《天津條約》。鹹豐九年(1859)侵略者趁到北京交換《天津條約》批准書之機,再次發動了侵華戰爭。鹹豐九年五月十七日(1859年6月17日),英國侵略軍司令賀布率英艦20艘、法艦2艘抵大沽口外,拽倒攔江鐵戧4架,進行挑釁。二十日,英國公使普魯斯、法國公使布爾布隆到達大沽,要求清軍將攔河之鐵戧木筏撤掉,清廷讓他們從北塘進京換約,可英、法侵略者卻以武力相威脅不走北塘。五月二十五日,賀布親率軍艦10艘布列在大沽口,先令火輪拖拽鐵戧,連續拖倒10餘架,而且拒絕天津道送來的勸阻照會。下午2時,用輪船直撞守護炮台的鐵鏈,隨即向炮台發起轟擊。守衛炮台的愛國官兵抑怒多時,勢難禁遏,各營炮位環轟疊擊,又有小船20餘只,滿河游駛,共打沉英、法軍艦3艘,重創3艘,英法聯軍總計傷亡420餘人,賀布也受了重傷。大沽口保衛戰的勝利,是鴉片戰爭後清軍在抗擊外來侵略中取得的第一次大勝仗,也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惟一的一次勝仗。
相關詞條
-
第二次大沽保衛戰
第二次大沽保衛戰是一起海戰戰役,二次鴉片戰期間英法聯軍憑藉其優勢的海上力量,接連攻陷中國沿海重鎮。
海戰起因 雙方參戰兵力 海戰經過 結局及影響 -
大沽口炮台遺址
大沽口炮台遺址位於天津市,原置於海河南北兩岸,俗稱“津門之屏”。明代,大沽口開始設防,清代修炮台,置大炮,設施不斷加強,逐漸形成以“威,鎮,海,門,高”...
基本介紹 主要遊覽項目 實用信息 交通信息 地理位置 -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是1859年(清鹹豐九年)6月,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中國軍民抗擊英法聯軍第二次進攻天津大沽口的作戰。
背景 過程 結果 評價 -
大沽保衛戰
“鸕鶿”號剛一開動,防衛左岸的清軍炮台和炮兵陣地的大炮便立即打來了第一批炮彈。 然而,清軍岸炮“都是裝在不能移動的木架上的”,不能自由移動,難以進行有效...
-
大沽炮台
大沽口炮台是中華民族抗擊侵略,不畏強暴的歷史見證,在明朝嘉靖年間,為了抵禦倭寇,加強大沽口海防戰備,開始構築堡壘,正式駐軍設防。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
大沽炮台 建築材料 大事件 -
大沽之戰
大沽之戰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三次戰鬥。1858年英法聯軍北上進攻大沽口,攻占炮台後進逼天津,迫使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次年,英法聯軍蓄意挑釁,轟擊大沽...
戰役經過 -
大沽炮台遺址
大沽口炮台遺址:位於天津市塘沽區海河於渤海的交匯處。大沽口是北方的海防要隘,自古就是入京的水道咽喉,歷史上被稱為“津門之屏”。明代嘉靖年間(1522-1...
來歷 史實 -
大沽鄉
大沽,解放前為天津縣大沽鎮,為天津市七十二沽的最後一沽,海河入海口,“地當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車”,有京津門戶、海陸咽喉之稱。
簡介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