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器物名稱】大汶口文化晚期白陶鬹
【材質類別】陶器
【製作年代】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距今6300-4500年)
【文物原屬】中國故宮博物院舊藏
【文物現狀】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器型規格】高29.5公分,高21.6公分,最寬16.9公分
器物簡介
大汶口文化晚期白陶鬹是一件遠古時期人類藝術家製作的精美器具。白陶是用含有大量的三氧化二鋁的泥土燒制的陶器。大汶口文化的陶藝家,用泥土塑造一只抽象的,引頸鳴啼的鳥兒;然而,它卻是可以盛裝美酒的容器。相關資料
大汶口文化是黃河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文化的代表,因發現於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東省及江蘇省淮北地區。豫東地區也有零星發現。陶鬹是的漢口陶瓷中的典型器物,既實用又美觀。東夷人崇尚鳥圖騰,故把自己喜愛的鬹做成各種各樣的禽鳥形象。鬹是原始先民用來燒水的容器。有的似展翅欲飛的鳥,有的似仰首高歌的雄雞,造型獨特,姿態生動,是很有地方特色的典型器物,古代人運用形象誇張的藝術手法,以三足鼎立的穩定型原理作為基礎,創出三個袋形錐足,具有增加受熱面積以縮短烹飪時間的作用。由於它的器型獨特,後為周邊部族所模仿,在今江蘇、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甚至江西都發現了類似鬹的器物。這件白陶鬹是目前我國所有白鬹中歷史最悠久,造型最美觀,形制最完整的一件。該器是由高嶺土經1200℃左右的窯溫燒制而成的,胎壁較薄,質地卻很堅硬,它的出現表現了制陶技術的又一新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