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建國前夕屬金湯鄉。建國初屬第十區東山、楓田、英池、金湯4鄉。1958年設立東山公社和南山墾殖場。1967年合併為東山公社。因境內多山崗,又位於縣城東部而得名。1984年改置大樹鄉。1997年,面積55.1平方千米,人口2.8萬,鄉政府駐玉階里,轄參嶺、大埠、白山、東山、牡丹、大樹、玉階、龍門、烽火、嶺上、羅嶺、瓦塘、楓田、馬塘14個行政村。
行政區域
轄參嶺、大埠、白山、東山、牡丹、大樹、玉階、龍門、烽火、嶺上、羅嶺、瓦塘、楓田、馬塘14個村委會和林場。
地理位置
大樹鄉位於都昌縣城東南新城開發區。南瀕鄱陽湖,北倚陽儲山脈,東有群山環抱。全鄉總面積55.1平方公里,轄13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02個自然村,6464戶,人口29484人,均屬漢族。交通便利,都中公路直貫全鄉,東山路、鄱陽湖大道橫穿境內,是蔡都公路的必經之地。實現了村村水泥路。大沔池呈盆狀與鄱陽湖相連,素有“金城湯地”之稱,明朝為朱元璋與陳友諒相爭戰場。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為中國工農都湖鄱彭游擊隊活動根據地。佛教聖地——篁竺峰古剎,曾為朱元璋練兵指揮場所,門前兩棵銀杏樹600多年來,枝繁葉茂,碩果纍纍。山清水秀漁米香。屬典型的丘陵地形和亞熱帶季風型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7.2度,年降水量1308毫米,年無霜期260天。境內多為第四紀紅色土壤。全鄉有耕地面積19867畝(其中:水田11000畝、旱地8861畝),山地30342畝,水面6270畝,草洲5510畝。有山林面積30000畝,淡水養殖面積6000餘畝。藏有豐富的石灰石、風化煤、瓷土資源,其中瓷土曾是景德鎮電瓷業主要原料之一。獅山口東側有一溫泉,冬季水溫15℃;楓田境內有岩洞,徑5米,深莫測。
經濟發展
農業以水稻、棉花、小麥為主。盛產紫皮大蒜、芝麻、菸葉等。大樹是都昌縣經濟發展的重要視窗,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縣城發展的延伸,都中公路的改造,災後移民建鎮,給大樹鄉經濟帶來了歷史性的契機。
大樹鄉的建築業很有特色,以形成了建築、建材、採石、運輸一條龍。全鄉有三個建工隊,固定資產超8億元,從業職工近千人,企業資質等級為四級。全鄉有五座磚瓦廠,新開採的石頭塘,石質堅硬,供不應求,瓦塘坂村發展成為運輸專業村,從事建築運輸的車輛有二百多部。
大樹鄉建工隊不僅在都昌縣城占有很大的市場,而且在景德鎮、九江、湖北等地也有一席之地。大樹利用移民搬遷在鄉政府建起了一個設計合理、配套完備的農村集鎮。全鄉鋪通了所有村級公路,都中、都蔡、萬里大道東路貫穿插全鄉。電視光纜正在鋪設之中,用戶電話600多部。
大樹集鎮由南京工程學校設計、大樹建築公司承建的綠化工程、高桿路燈、鎮標、宣傳文化中心全面竣工,為投資者提供舒適、文明的生活環境。
水產
全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湖畔的大沔池養殖的鰱、草、青、鱅、鱖、鯽魚,鮮嫩可口,魚中上品。青蝦、螃蟹滋陰壯陽,營養豐富,深受江浙客商青睞。
建材
具有燒制牆體磚的悠久歷史和豐富經驗。50年代的砌土磚藝遠近聞名;60年代燒制的青火磚色青聲脆;70年代利用煤乾石製成的碳化磚首開建材改革先河;80年代後的紅磚遠銷九江、鄱陽等地。
農業
良好的生態環境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主產水稻、棉花、油菜、紅薯,盛產苧麻、黑芝麻、長花生、紫皮蒜等。
工業
都昌縣重點招商項目——江西大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占地350畝,由兩名博士生創辦,為現代高科技種豬基地,種豬首期養豬4000頭,每年利稅300萬元;肉豬首期養豬30000頭,每年利稅260萬元。都陽漁業有限公司是天然淡水養殖基地,養殖水面4700餘畝,年漁業產量600餘噸。新型牆體磚廠、木具製品廠、竹具加工廠、製衣廠異軍突起。新城區框架已定,是居住、經商、休閒、創業的首選之地。大樹正以奮飛雄姿,笑舞萬里風,喜迎天下客。熱忱歡迎各界人士前來大樹考察、洽談業務、投資開發、創辦實業,共同為這棵大樹培土、澆灌,使她根更深、葉更茂、果更豐、明天更輝煌。
名勝古蹟
篁竺峰古剎
篁竺峰古剎位於大樹鄉篁竺峰之巔,因篁竺(竹)茂密而得名。此峰巍然屹立,氣勢磅礴如巨龍之首,又名龍王腦。
峰頂上有白果樹(銀杏樹)二株,雌雄各一,並立參天,猶如巨龍之角,直插雲霄。其中一棵因遭雷擊早年枯焦,近年又復生,實為罕見。據傳二樹迄今有八百年之久,已成寶樹。當地鄉民,皆奉其為神樹,常來參拜。縱覽山之全貌,地勢顯要,雄偉壯觀,東鄰楊儲山,南傍大沔池,西望芙蓉山,北眺匡廬峰,極目遠望,縣城全貌盡收眼底。周邊鄰縣,隱約可見。
據傳元末明初,明太祖朱元璋與其勁敵陳友諒於鄱陽湖大戰,曾在此峰觀陣。故後人又稱“龍望腦”。山下至今尚留下諸多古蹟,如山南的馬蹄印和望夫腦、尋夫嶺、遇駕山等。
明神宗萬曆年間,有名僧復初擇此寶地建廟宇,取名篁竺庵,迄今數百餘載。漫長歲月,世事滄桑。此廟幾經毀壞,幾經修復。中有清鹹豐年間太平軍人昌,遭受衝擊,同治二年得以維修。光緒年間辦過私塾。辛亥革命後,則日漸衰敗。民國十六年後,此廟又整修一新。並改稱篁竺峰古剎,從此香火鼎盛,香客盈門。二十世紀四年代又遭日寇侵犯,致使廟宇遭受滅頂之災。僧離廟破,無人問津。
1952年,山下民眾又將殘廟拆除,僅留荒基。
2001年在山下周邊12個村委會上百個村莊的支持下,又復建成今日之貌。
圓通寺
圓通寺位於都昌縣大樹鄉龍門村區域內。東靠龍望嶺,西近縣城,面向大沔池,背靠芙蓉山,山青水秀。確實是一塊清淨的風水寶地。據有關資料記載,三國以前此地名叫圓通洲。
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觀音菩薩,在圓通洲用亂石土坯茅草蓋了一座庵堂,取名圓通庵。並用泥巴塑造了一尊菩薩佛像供老百姓敬拜。這座茅舍的庵堂留傳了800餘年。
唐初,圓通寺重修,建成三進的以觀音菩薩為主的三尊大佛,內有尼姑百十餘人。宋、元戰亂不息,圓通寺遭劫,毀壞倒敗。清初康熙三十二年,圓通寺又得到一次大規模修復。解放後,六十年代動亂時期又被毀壞。
2001年,當地香客村民們自願捐款,捐物,在僧人釋印學的帶領下,李運森(現釋頓佛)、於通藻、張杏生等人成立圓通寺籌建小組,重整倒敗荒廢的圓通寺廟基。2002年農曆九月十四日圓通寺廟順利落成。
重修的圓通寺主體長13米,寬12米,高5.89米。現有齋堂、藏經樓68平方米,柴房60平方米、僧舍、衛生間66平方米。寺廟占地面積共2600多平方米。圓通寺內觀有菩薩十一尊,其中三尊大佛每尊高1.5米以上,其它各尊菩薩高度都在1.3米以上,俱塑金身,威武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