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來源
2018年3月,“大數據殺熟”這個詞進入大家視野,不過這一現象或已持續多年。有數據顯示,國外一些網站早就有之,而近日有媒體對2008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1.3%的受訪者遇到過網際網路企業利用大數據“殺熟”的情況。
大數據殺熟,本質上屬於“大數據悖論”的一種現象,大數據悖論是《新未來簡史》中未來12大理論或效應之一。
現象緣由
與其稱這種現象為“殺熟”,不若說是“殺對價格不敏感的人”:一罐可樂,在超市只賣2元,在五星級酒店能賣30元。這不能叫價格歧視,而是因為人們能住得起五星級酒店,那么就是要被“殺”,這個理論套用在“大數據殺熟”上卻並不恰當。一個關鍵問題是,一罐可樂的正常價格是透明的,所以在五星級酒店的溢價是公開的。但“大數據殺熟”卻處於隱蔽狀態,多數消費者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溢價”了。此外,將老顧客等同於“對價格不敏感的人”,也有偷換概念之嫌。
春節提示
2019年2月9日,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中國消費者協會結合春節節日特點,作出一系列消費提示,今天來關注“大數據殺熟”。
一些消費者反映,線上購買電影票、預訂酒店時遭遇平台、電商殺熟。
於先生:這幾年我都是只用這一款APP買電影票,成為這個APP的最高級會員也有幾年了。而我媽只用這個買過一兩次,我媽是30.9元,而我是34.9元,我這個老會員還貴了4塊錢。
劉女士:我和同事一起出差,各自訂票,我發現我經常用的比她不經常用網上訂的還高,高了大概20、30元。
中國傳媒大學大數據挖掘與社會計算實驗室主任沈浩表示,傳統市場中,往往最忠誠的消費者都是被動的消費者,作為企業的內部模式,監管確實面臨一定的難題。
沈浩:大數據既可以發現你可能是應該賣最高或者賣最低,這是數據可以展現的,但是應該賣高還是賣低則是商家的一種價值觀,不法的或者說不道德的行為。
中消協認為,這種“殺熟”的銷售方式不僅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公平交易權和隱私權等正當權益,也嚴重背離了市場經濟的公平原則。
中消協法律與理論研究部主任陳劍:我們反對利用數據採集消費者信息,而後時時損害消費者權益的這種做法,應當予以禁止。特別是對於這樣的不公平的一種採取價格歧視、價格欺詐的方法,應該有關政府部門出台相應的措施予以嚴厲的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