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定義
社會學家費孝通指出,中國人的關係不僅強調身份與角色的匹配與符合,還強調角色之間在關係當中的地位的差別。由親向疏、從近到遠排列這些角色身份,使之成為一個位差系統。欺騙者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開始了對自己熟人關係的濫用,這是對傳統倫理體系的破壞。然而,在搜尋“殺熟”。“殺熟”對象是,往往遵循是差序格局從疏到親的順序行為的這種倒差序格局性,從情感性來說是由欺騙者對於人際關係中親疏關係的心理梯度決定。從工具來說由於各種關係所具有的稀缺性程度和穩定性程度決定。越是處於差序格局的內層,關係便越穩定和越稀缺,,“殺熟”可流動性小行為對欺騙者的危險更大。越是處於差序格局的。
社會現象
在你沒醒悟之時,明明騙了你,坑了你,你吃了大虧,但你卻感覺這是對你關懷、替你著想,你占了大便宜,因而感激涕零,千恩萬謝,甚至還熱心地幫人數錢、替人裝包。待到驚呼上當受騙的時候,騙子的蹤影早已無處找尋,只能獨自吞噬懊惱、悔恨了。“殺熟”恰恰是利用了你對熟的信賴,因熟而失去警惕,丟掉防範。可見,熟並不表明、也不保證誠信,正相反,熟反而常常更容易成為人家獵取的最佳對象。
形式效應
對幹部的腐蝕、拉攏也常藉助熟人效應,是另一種形式的“殺熟”。當然這裡有被殺者的主動配合在內。以賄賂為例,素昧平生、形同陌路,誰人肯於、敢於給你送錢送物?即使送了哪個又有膽子收?所以一定要有個從生變熟的過程。一旦你掌了權,便有人想起你,利用你,腐蝕坑害你,也便會出現不少攀親結友的人。通常時候是用得著你,便與你套關係,仿佛幾輩子前就是至愛親朋,不熟也熟,自來熟;用不著你,或你沒用了,就會對面不相識,就像你無法進入他視野一樣,熟也不熟,裝成不熟。大凡受賄賂者,一般都是因為與賄賂者熟悉,或經人介紹,方膽大妄為地收取錢物,覺得萬無一失。而一旦事情敗露,也正是經那些原以為“朋友”“死黨”的熟人招供指證,才擊中要害,東窗事發,落得個眾叛親離、樹倒猢猻散的可悲結局。
儘管如此,現實生活中迷信“熟人效應”的現象仍屢見不鮮,因此而敗北破落的例證也比比皆是。比如一些民營特別是家族式企業之所以辦不好,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內部關係複雜,牽耳動腮。親情大於王法,規章制度行不通,管理混亂,人情為大,真正人才的作用得不到發揮。有的公共部門內部也是以親劃線,稱兄道弟,排斥異己,拉幫結夥,結網成串,相互勾結,同流合污。從經濟犯罪者由過去的一個個,到如今的一家家、一夥伙、一團團,足可以說明“熟”在其中所起到的惡劣作用。這種集體、團伙、幫派沆瀣一氣、共蹈覆轍的深刻教訓,實在應該引起人們對於“熟”的思考和警覺。
弊端危害
熟的最大弊端是消弭原則、製造漏洞。原以為人熟一通百通,萬事便利,實際是人熟一葉障目,難辨真偽。人看得最清的並不是離自己最近的目標,不藉助工具誰的眼睛能看清自己的眉毛?因此,距離產生美感,距離也好識別真假。掙脫熟絡的網套、走出人情的泥沼,從根本上防範、解決“熟”的羈絆,還要提倡做事依據法和規則。親疏無礙,遠近皆宜,不管是誰,生也好,熟也罷,生熟都不能成為辦事的條件和標準,一碗水端平,一切以原則為尺度。而且,還要把暗箱運作變成陽光法案,公開才能公平、公正,有利於防範陷阱泥潭,這才叫“道是無情卻有情”啊!
"殺熟”,首先帶給我們的是對社會倫理的大衝擊。熟是情的前提,人情、鄉情、友情,都在熟人身上。熟,意味著信任、了解、知根知底。中國人也有人會行騙,但一般都有一個底線,都是騙沒有感情的陌生人;不管他是誰,他絕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欺騙自己的親朋好友!老奸巨猾的商人和道上混著的大哥們也都供著最講仁義的關羽的香火,可見無論黑道白道都是認同親情友情的,兔子不吃窩邊草嘛。
傳銷隊伍之所以從小到大,越來越多,與親戚、熟人、老鄉之間的“傳、幫、帶”,與“大家告訴大家”有很大關係。很多在校大學生,大多是受同學的蠱惑才加入進去的;很多在外地搞傳銷的人,是被自己的老鄉拉攏入伙的。熟人之間的介紹和拉攏,成為傳銷隊伍迅速擴大的主要原因。以前報導過一個傳銷團伙,20多人竟然都是親戚關係。還有一家人,先是母親騙兒子加入,兒子又把父親騙來入伙。“殺熟”到這等地步,簡直令人嘆為觀止。
朋友圈,圈朋友,當“殺熟”二字越來越多地在圈子裡湧現時,這樣的微信朋友圈你還敢信嗎?更糟糕的是,你的朋友也不是有心騙你,她或許也是受害者之一。
律師提醒,鑒於朋友圈的關係,那種附帶“肯定、推廣”等評論內容的廣告轉發,可能構成擔保或共同欺詐,或可能需要承擔連帶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