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年(1387),置大寧都指揮使司。
次年,改名北平行都指揮使司。
洪武年間轄22個衛:大寧衛(都司駐所,今內蒙古寧城縣西大明城)、新城衛(今寧城縣西南甸子)、富峪衛(原為守御千戶所,洪武二十二年置衛。今河北平泉縣北)、會州衛(今平泉縣南)、榆木衛(今地不詳)、全寧衛(今內蒙古翁牛特旗)、營州左屯衛(今地不詳)、營州右屯衛(今遼寧朝陽市西南)、營州中屯衛(今地不詳)、營州前屯衛(今遼寧朝陽市)、營州後屯衛(今遼寧朝陽市)、興州左屯衛(今河北承德市西灤河)、興州右屯衛(與左屯衛同治)、興州中屯衛(與左屯衛同治)、興州前屯衛(與左屯衛同治)、興州後屯衛(與左屯衛同治)、開平衛(今內蒙古正藍旗東上都河北岸)、開平左屯衛(今河北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北)、開平右屯衛(今地不詳)、開平中屯衛(今地不詳)、開平前屯衛(今河北沽源縣南)、開平後屯衛(今地不詳);3個守御千戶所:興和守御千戶所(今河北張北縣)、寬河守御千戶所(今河北寬城滿族自治縣)、宜興守御千戶所(今河北灤平縣北興洲)。轄境相當今河北長城以北、內蒙古西拉木倫河以南地區。其地東連遼東,西接宣府,為京師北邊防守要地。
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復名大寧都司,都司內遷,治保定府,各衛、所均內遷至長城一線。其地遂廢。
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兀良哈三衛乞居大寧廢城,明廷不許,令去塞二百里外居住。
天順(公元1457年—1464年)後,地入三衛。
部分衛所介紹
大寧衛:元朝時為大定縣,是大寧路的治所,隸屬遼陽行省。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為大寧府,屬北平布政司,之後廢除。洪武二十年八月(公元1387年)置大寧衛,同年九月分置大寧左衛、大寧右衛、大寧中衛,之後又置大寧前衛、大寧後衛。洪武二十八年四月(公元1395年),將大寧左衛、大寧右衛、大寧後衛改為營州左衛、營州右衛、營州中衛。永樂元年二月(公元1403年),將大寧中衛、大寧前衛內遷入京師(北京),直隸於後軍都督府。(PS: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公元1391年),寧王府建於此地,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遷入江西)新城衛:洪武二十年九月(公元1387年)置,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廢。
富峪衛:原富峪守御千戶所,洪武二十二年二月(公元1389年)置,洪武二十四年五月(公元1391年)改為衛,永樂元年二月(公元1403年)遷入京師(北京),直隸於後軍都督府。
會州衛:洪武二十年九月(公元1387年)置,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廢。
木榆衛:洪武二十年九月(公元1387年)置,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廢。
全寧衛:元朝時為全寧路,直隸於中書省,洪武年間廢。洪武二十二年四月(公元1389年)置全寧衛,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廢。
營州左屯衛: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公元1393年)置,永樂元年三月(公元1403年),遷治於順義縣,屬大寧都司。
營州右屯衛:元朝時為建州,隸屬大寧路,洪武年間廢。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公元1393年)置衛,永樂元年三月(公元1403年),遷治於薊州,屬大寧都司。
營州中屯衛:元朝時為龍山縣,隸屬大寧路,洪武年間廢。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公元1393年)置衛,永樂元年三月(公元1403年),遷治於平谷縣,屬大寧都司。
營州前屯衛:元朝時為興州,隸屬上都路。洪武三年七月(公元1370年)屬北平府,洪武五年七月(公元1372年)廢。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置衛,永樂元年三月(公元1403年),遷治於香河縣,屬大寧都司。
營州後屯衛: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公元1392年)置,永樂元年三月(公元1403年),遷治於三河縣,屬大寧都司。
興州左屯衛:洪武年間置,永樂元年二月(公元1403年),遷治於玉田縣,直隸於後軍都督府。
興州右屯衛:洪武年間置,永樂元年二月(公元1403年),遷治於遷安縣,直隸於後軍都督府。
興州中屯衛:洪武年間置,永樂元年二月(公元1403年),遷治於良鄉縣,直隸於後軍都督府。
興州前屯衛:洪武年間置,永樂元年二月(公元1403年),遷治於豐潤縣,直隸於後軍都督府。
興州後屯衛:洪武年間置,永樂元年二月(公元1403年),遷治於三河縣,直隸於後軍都督府。
開平衛:元朝時為上都路,直隸於中書省。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為府,隸屬北平行省,之後廢府設衛,隸屬北平都司,永樂二年二月(公元1404年)遷入京師(北京),直隸於後軍都督府。永樂四年二月(公元1406年),遷回故地。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遷入獨石堡,改屬為萬全都司,只令兵丁分班哨戒備於此地,不久廢除。
開平左屯衛:洪武二十九年八月(公元1396年)置於七合營,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廢。
開平右屯衛: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置於軍台,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廢。
開平中屯衛: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置於沙峪,永樂元年二月(公元1403年)遷入真定府,直隸於後軍都督府。不久又遷到灤州西石城廢縣。
開平前屯衛:洪武二十九年八月(公元1396年)置於偏嶺,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廢。
開平後屯衛:洪武二十九年八月(公元1396年)置於石塔,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廢。
興和守御千戶所:元朝時為隆興路,直隸於中書省,皇慶元年十月(公元1312年)改為興和路。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為府,屬北平布政司,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廢。洪武三十年正月(公元1397年)置所,永樂元年二月(公元1403年),直隸於後軍都督府。永樂二十年(公元1422年)被阿魯台攻占,遷入宣府衛城,而該地遂虛。
寬河守御千戶所:洪武二十二年二月(公元1389年)置,永樂二年二月(公元1404年),遷入遵化縣,仍屬大寧都司。又置寬河衛於京師(北京),直隸於後軍都督府。
宜興守御千戶所:元朝時為宜興縣,隸屬於興州,致和元年八月(公元1328年)升為宜興州。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在宜興州的基礎上又置宜興衛,隸屬於永平府。洪武三年三月(公元1370年),改屬北平府,同年六月改衛為守御千戶所。洪武五年七月(公元1372年),廢宜興州,僅留守御千戶所,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