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大學有精神》的特點,除了歷史與現實對分,再就是論文及演講各半。後者既指向“目光”,也牽涉“文體”。演講訴諸聽覺,需要大白話、新見解,引證不能太多,切忌滿篇咬文嚼字、引經據典。這樣一來,對於問題的深入探討與徹底解決,多少總有些限制。演講鼓勵現場發揮,一旦說開去,常常“搖曳多姿”,這與史學論文之講究準確、嚴謹,不免有些差距。還有一點,演講時,不能假定聽眾熟悉你的以往著述,且一書在手隨時翻查,為了辭能“達意”,往往自我引用。單篇看沒問題,集中起來閱讀,就會略嫌重複。如此“文體辨析”,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自我辯解。
《大學有精神》收文十一篇,另加三則附錄。上編觀歷史,下編談現實。至於“遠行留‘背影”與“荷戟獨‘彷徨一,除表明論述對象及作者心境,還隱含了兩個書名,即1926年北新書局刊魯迅小說集《彷徨》,以及1928年開明書店刊朱自清散文集《背影》。如此“拉大旗當虎皮”,主要指向二書的“卷首語”。《彷徨》無序,引《離騷》句為題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背影》序言提及當今散文大發展:“有種種的樣式,種種的流派,表現著,批評著,解釋著人生的各面,遷流曼衍,日新月異。”一力主求索,一明辨文體,這也是《大學有精神》的特色與追求。
作者簡介
陳平原,廣東潮州人,文學博七,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仟、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大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先後在日本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美國哥倫比業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英國倫敦大學、法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美國哈佛入學以及香港中文入學、台灣大學等從事研究或教學。近年關注的課題包括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國小說與中國散文、現代中國教育及學術、圖像研究等。曾被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作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1991);獲全國高校一、二、三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著作獎(1995,1998,2003)、第一、二屆王瑤學術獎優秀論文.等獎(2002,2006)、北京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06)、第三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06)等。先後出版《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乾古文人俠客夢》、《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中國散文小說史》、《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當年遊俠人》、《北京記憶與記憶北京》等著作三十種。另外,出於學術民間化的追求,1991-2000年與友人合作主編人文集刊《學人》;2001年起主編學術集刊《現代中國》。治學之餘,撰寫隨筆,藉以關注現實人生,並保持心境的灑脫與性情的溫潤。
圖書目錄
我的“大學研究”之路——代自敘
上編 遠行留“背影”
中國大學百年?
傳統書院的現代轉型
大學歷史與大學精神
六位師長和一所大學
教育史上的奇蹟
附錄一小說家眼中的西南聯大
下編 荷戟獨“彷徨”
弄花香滿衣
應是綠肥紅瘦
大學公信力為何下降
附錄二我為什麼反對一流學者當校長
全球化時代的“大學之道”
附錄三陳平原、饒毅教授共話北大發展
桃李春風一杯酒
當代中國人文學之“內外兼修”
參考文獻
後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