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指歸

其言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 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 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

古籍簡介

《大學指歸》·二卷、附《考異》·一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四庫提要

明魏校撰。校有《周禮沿革傳》,已著錄。是編乃其所解《大學》。首以古篆寫古本正文,奇形詭狀,多所作《六書精蘊》中杜撰之字。次乃為《指歸》一卷。其辨“致知在格物”云:“致知不可懸空,就格物上用功則著實。知誘乎外物,引之也,何故反求諸物?曰:物慾令人心走,豈有物理走心者。所謂格,揆物定理也,理乃在外乎?曰:物在外,理固在心。理非一定,其見於物者各有定也。”又云:“朱子嘗取程叔子之意以補傳,校謂《樂記》一章乃天留之以補‘格物致知’傳也。其言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而好惡形焉。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人生而靜,天之性也,非《大學》所謂至善耶?性之欲非他,動以天也。人慾不可謂性之欲,好惡之形非《大學》所謂意耶?物至知知,人與聖人亦同耳。聖人內有節而人無節,故流而不反。節也者,本然之權度,非耶?古語:無節於內者,其察物弗之省矣。反躬也者,非《大學》所謂知本耶?反躬力如萬鈞,把柄在手,可以作聖矣。是故病莫重於知誘物化,樂莫重於格物致知。”其說介於朱、王二本之間,而更巧於附會。其他所論,亦往往重守約而輕博文,仍未免失之偏枯。夫揆物定理,必有所以能揆物定理者,究不知以何法揆定之也。《考異》一卷,凡十五條,亦多穿鑿篆文,不為典要,總一好異而已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