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中庸注評

大學中庸注評

《大學》強調學習,要“修身”、“處善”;《中庸》主在行為準則,教人發現“至善”和遵守常道。二書珠聯璧合,相得益彰。為了方便讀者閱讀和理解,本書以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為底本,按章節次序先進行簡注,接著翻譯原文,最後詳加評析,文後選編附錄。注釋中對歷代理解歧異者,擇善而從。譯言語誠心誠意 量忠於原文,多用直譯,少用意譯。評析力求深入淺出,也引用古人的原文,以求雅俗可以共賞。

內容簡介

《大學》、《中庸》是《禮記》中的二篇,宋代朱熹將它們單獨提出來放在“四書”之中,作為儒家信奉者和推崇者的必讀書目,可見它們作為儒家經典的組成部分價值獨特,影響深遠。《大學》詳細地歸納了先秦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系統地講述了儒家安身立命的原則和方法。相傳為孔子的弟子曾參所作。《中庸》論述的也是修身養性之道,然而它側重於與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所謂“中庸”,即考慮問題時內心要中正,稱之為“執中”;在具體處理問題時方法又要靈活多變,稱之“行權”。本書以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為底本,按章節次序先進行簡注,接著翻譯原文,最後詳加評析,文後選編附錄。

圖書目錄

前言
大學
中庸
《大學》《中庸》評論資料選編

文摘

書摘
【題解】
《大學》這部書,原是《禮記》中的第四十三篇,宋代理學家單獨抽出
成書,程頤有《改正大學》,朱熹又以此為底本,對章節重新進行了編排,
分為經文1章,傳文10章。朱熹說:“凡傳十章,前四章統論綱領指趣,後
六章細論條目工夫,其第五章乃明善之要,第六章乃誠身之本,在初學尤為
當務之急,讀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本書的章節順序,即依朱熹《大學
章句》的編排,小有改動。
《大學》是古代教育理論的著作,也是儒家政治理論綱領。漢代鄭玄在
《三禮目錄》中說:“名日《大學》者,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此於《
別錄》屬《通論》。”唐代孔穎達認為:“此《大學》之篇,論學成之事,
能治其國,章明其德於天下,卻本明德所由,先從誠意為始。”宋代朱熹認
為《大學》這本書是古代大學所以教人之法,相對於十五歲前的國小而言。
他說:“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國小,而教之以
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
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
,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所以分
也。”(《四書章句集注》)宋代衛浞引程頤說:“《大學》乃孔子遺書,須
從此學則不差。”“初學入德之門,無如《大學》者,今之學者賴有此篇書
存,其它莫如《論》、《孟》。”引藍田呂氏日:“國小之教,藝也,行也
。大學之教,道也,德也。禮、樂、射、御、書、數,藝也;孝、友、睦、
姻、任、恤,行也。自致知至於修身,德也;所以治天下國家,道也。古之
教者,學不躐等,必由國小然後進於大學。”(衛浞《禮記集說》卷一可四
十九)引永嘉薛氏曰:“所謂大學者,以其學而大成,異於國小。處可以修
身齊家,出可以治國平天下也。”(衛浞《禮記集說》卷一百五十二)
總體來說,《大學》講的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理論宗旨,即所謂“
道”,而不是具體的方法。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①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
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
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
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
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②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
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
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
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③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④
【注釋】
①大學:據朱熹說,指大人之學。古代八歲人國小,十五歲人大學。明
明德:使明德顯明。第一個“明”字是使動用法。明德:指人本來具有的良
知良能。宋代真德秀解釋為天賦予的德性。親:程頤認為當作“新”,據後
面的傳文,程說有據。新民:使民眾自新。 ②格:至,指了解到。格物:
探究事理。 ③壹是:一切(朱熹說)。所厚者:指家庭,與自身的關係最接
近。所薄者:指國和天下,與自身的關係相對較遠。 ④此二句原在傳文第
四章後,屬第五章,程頤認為是衍文,依《禮記》置於此。
【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於使人本來具有的美好的德性顯現出來,在於使民眾自
我革新,在於使人處於最美好的境界。知道應該處在美好的境界,然後才能
有堅定的目標;有了堅定的目標,然後才能心緒安定;心緒安定然後才能神
志專一;神志專一才能深思熟慮;深思熟慮然後才能獲得最佳結果。萬物都
有本末輕重,萬事都有首尾始終。知道事情誰先誰後,就接近把握大學的宗
旨了。
古代想要把美好的德性顯現於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想
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的,必定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
庭,必定要先培養好自己的品德和素質;想要培養好自己的品德和素質,必
定要先端正自己的思想;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必定要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必定要先獲取知識;獲取知識在於探究事物的原理
。探究到事物的原理,然後才能獲得真知;獲得真知,然後才能意念真誠;
意念真誠,然後才能思想端正;思想端正,然後才能培養好品德和素質;培
養好了品德和素質,然後才能把家庭管理好;家庭管理好了,然後才能把國
家治理好;國家治理好了,然後才能達到天下太平。上白天子,下至普通百
姓,都要把培養自己的品德和素質作為根本。根本問題沒有抓好,而要把其
它枝節問題解決好,那是不可能的。對本該重視的地方沒有重視,卻能使薄
弱之處變得深厚,從來沒有這樣的事情。懂得這些就叫做知道根本,這就叫
做最高的智慧。P1-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