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名
大團鎮位於上海浦東南匯的東南,是南匯縣經國務院註冊的四大鎮之一,始建於公元1568年(明朝隆慶二年)。大團鎮域面積50.7平方公里,人口6.5萬,上海郊區環線和南蘆公路等六條幹線橫貫全鎮,是南匯縣東南部地區的重鎮。沐浴著改革開放的陽光雨露,大團鎮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都步入了快車道。幾年來,大團鎮積極調整投資方向,致力於改善投資環境。目前,鎮區規劃布局日趨合理,基礎設施完善,交道運輸便捷。
昔日的江南小鎮已成為海內外客商投資的熱土,我們熱忱歡迎海內外各界人士前來大團觀光考察,投資興業,攜手合作,共創繁榮。
歷史沿革
大團鎮位於上海市南匯區的東南部,是經國務院註冊的南匯縣四大鎮之一,始建於公元1568年(明朝隆慶二年)。大團鎮域面積50.7平方公里,人口6.5萬,上海郊區環線和南蘆公路等六條幹線橫貫全鎮,是南匯區東南部地區的重鎮。沐浴著改革開放的陽光雨露,大團鎮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都步入了快車道。 幾年來,大團鎮積極調整投資方向,致力於改善投資環境。目前,鎮區規劃布局日趨合理,基礎設施完善,交道運輸便捷。昔日的江南小鎮已成為海內外客商投資的熱土,我們熱忱歡迎海內外各界人士前來大團觀光考察,投資興業,攜手合作,共創繁榮。
公元1191年,大團地區被闢為鹽區,屬下沙南場轄界,名曰“長人鄉新場一團灣”。公元1726年,南匯獨立建縣,大團隸屬於江蘇省松江府南匯縣,稱謂“長人鄉下場鹽場一場一團”。1821年清代道光年間建大團鄉,廢止鹽灶,成為農業區。1911年(清代宣統三年),大團改稱為“第一區大團鄉公所”,其管轄區域相當於現存的大團、三墩、泥城、萬祥、彭鎮、蘆潮港和宣橋的一部分。1929年(民國十八年),大團改稱為第八區公所,管轄一鎮十三鄉,即大團鎮、鎮西鄉、三墩鄉、拱北鄉、道南鄉、萬祥鄉、泥城鄉、馬廠鄉、小泐鄉、彭鎮鄉、城南鄉、城北鄉、惠東鄉、陳店鄉。1939年7月,漢0韓鴻聲成立大團維持會,1939年改為“第八分區”,1945年抗戰勝利後,恢復舊制,仍稱“第八區分所”,1946年,“第八區公所”所轄範圍縮小為一鎮六鄉,即大團鎮、三墩鄉、萬祥鄉、馬廠鄉、彭鎮鄉、泥城鄉、雲卿鄉。1947年-裁區並鄉,將原轄一鎮六鄉改為一鎮三鄉,即大團鎮、萬安鄉、泥城鄉、馬廠鄉。1949年5月15日大團解放後,0接管了第八區公所,6月設立“第六聯合辦事處”,下轄一鎮十七鄉,即大團鎮、團西鄉、新北鄉、彭鎮鄉、匯茂鄉、塘西鄉、泥城鄉、馬廠鄉、蘇橋鄉、新萬鄉、北窯鄉、書院鄉、新石鄉、大橋鄉、金陵鄉、忠信鄉、團東鄉及團北鄉。
大團地區於1949年5月15日解放,接管-大團區公所,6月設立“第六聯合辦事處“,在原-大團區公所轄區內實行人民民主-,下轄一鎮十七鄉。
1949年12月建村:以自然村宅為基礎,以河、橋、路為界,每村約百戶人家,設正、副村長、農委主任、民兵隊長。村以下設行政組,組設組長。
1950年1月,撤銷“第六聯合辦事處”,原轄區劃分為大團、泥城兩個區。大團區建立區委和區政府,下轄大團鎮及團東、團北、團西、新石、新萬、忠信、金陵、大橋等一鎮八鄉。大團鎮下設中大街、南大街、交通街、蟠龍街、洽和街、南平街、新安街、起鳳街,八鄉共下設74個村。大團區總面積137236畝,總人口45896人。是時區、鄉(鎮)、村(街)三級機構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基層政權網路,為貫徹黨的方針政策打下了組織基礎。
1950年底全面開展“土改”工作,農民獲得了土地,人民政權得以鞏固。
1954年秋至1955年,各鄉紛紛組建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大團區共有47個“初級社”。
1957年9月,大團區以欽公塘為界,塘東建金陵鄉,下轄15個“高級社”;塘西建大團鄉,下轄23個“高級社”。鄉設正、副-、鄉長並分設若干委員;高級社設正、副社長,黨支部-和會計。撤區後,大團鎮設黨委和政府。
1958年9月建立人民公社,下設營、連、排,以適應“行動軍事化、生產戰鬥化、生活集體化”(簡稱“三化”);公社機關內設組織部、宣教部、農業部、畜牧水產部、財貿部、糧食部、工業交通水利部、勞動工資部、治安武裝部、青委、婦委和辦公室。是年,大團劃歸上海市後,大團鎮九條街合併為南大、南平、中大、蟠龍、北大五條街,成立街道居民委員會,設街道主任。
1959年春至1961年5月,幾經改制,確立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三級所有制。
1965年6月,大團人民公社下轄鎮南、鴨場、車站、銀杏、大楊、沙廟、龍潭、海潮、廟西、邵宅、董村、中心、柴場、趙橋、王廳、團西、陳橋、果園十八個大隊及所屬169個生產隊。
1966年秋,大團公社各級領導班子處於癱瘓狀態,各級“文革”領導小組建立。1968年造反派大聯合,公社、大隊、企事業單位相繼成立“革命委員會”。1980年底,取消“革委會”名稱,公社和大隊成立管理委員會。公社“管委會”下設辦公室、農業組、工業組、副業組、財經組、武裝部、婦聯、團委、計畫生育、民政、司法、基本建設、文教衛生、業餘教育、農科站、文化站、廣播站、電影隊等職能機構和群團組織。
1984年5月,“大團人民公社”改名為“大團鄉人民政府”;隨之,生產大隊改名為村,生產隊改名為組。
1995年5月,“撤二建一”,即撤銷“大團鎮”、“大團鄉”,合併後建立“大團鎮”。
2003年5月,“撤二建一”,即撤銷原大團鎮、三墩鎮建制,建立新“大團鎮”。
近代組織
甲午戰後的遼西是個三不管地區。散兵游勇成群,乞丐難民遍野。官府腐敗,土匪橫行,百姓的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各地就相應地成立了一些自保的武裝組織,名曰大團。大團,甲午戰後的遼西地區成立的武裝組織。
其中最著名的一個大團頭目是張作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