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大國尚武》由國防科大江城編著,著名詩人黃莽(山水悟道)作序,作家出版社2011年出版,ISEN978-7-5063-6197-2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1)第251942號。該書分上下兩篇。上篇:世界吹響尚武集結號。解說美國、日本、歐盟、俄羅斯這四個大國(地區)的尚武精神,說明強國
必尚武,“叢林法則”依然存在。下篇:中國人骨子裡不缺鈣。從中國的文化、民族、歷史三個方面探尋尚武精神,為中國尚武精神追根溯源、理清脈絡。題詩
秦磚漢瓦論餘生,邊塞曾經百萬兵。
若問如今何所向,提刀跨馬踏征程。
唐風元曲韻為聲,萬里江山將士行。
誰窺吾疆今月夜,人人碧血灑丹青。
導讀
周人尚武,開創了中國古代史上最悠久的800年王朝;
秦人尚武,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大帝國——秦;
漢人尚武,“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依舊振聾發聵;
唐人尚武,凌煙閣上二十四功臣至今威名遠播;
宋人不尚武,不得不屈辱忍受蒙古保長的“初夜權”;
蒙古人尚武,西方畫出了《黃禍圖》;
突厥人尚武,亞歐大陸上空揚起了“上帝之鞭”;
俄國人尚武,從小小的內陸莫斯科公國發展成現在領土與資源排名第一的大國;
猶太人尚武,竟然能在千年之後復國;
日本人尚武,面積不及中國大部分省的日本強勁到要瓜分世界;
美國人尚武,以1620年長不足二十米的“五月花號”為起點,歷經400年的奮鬥,超越世界各大文明古國,成為世界一極。
幾千年的世界歷史證明,尚武的民族總是生機勃勃富於進取的。世界其它民族暫且不論,先秦之中國,諸國爭雄,競爭激烈,尚武之風熾盛。春秋戰國的吳越,蕞爾小邦,卻居然能攻破泱泱大國楚國的郢都,逐鹿中原;史書多雲“楚人好戰”,考古發掘則發現,楚國男子死後可能因貧窮而無任何陪葬器,然而隨身下葬必有一劍;“秦風酷烈”,秦國人稱“虎狼之國”,秦軍人稱“虎狼之師”;齊國則“隆技擊”;燕趙為“四戰之地”,燕趙從來多慷慨悲歌之士。
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夠傳承到今天,中華歷史之所以能夠綿延到今天,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發展到今天,靠的不是悠然的心態,不是自我膨脹的優越感,而是與我們相生相伴的對手,因為他們的存在,我們從不敢懈怠,稍不留神堅硬的拳頭就會襲過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們不得不緊握武器,保持警戒。久而久之,偉大的民族性格中凝聚出堅硬的核心——尚武精神。
尚武是一種精神,並不總是意味著暴力。尚武精神是一種頑強,一種俠氣,一種奮發的激情。尚武精神意味著不畏對手強勁,不畏前途艱險,不畏勢單力薄。尚武是高唱“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踏過渭水一統華夏的秦兵,尚武是“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堅貞不屈的李白,尚武是“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精忠報國的岳飛,尚武是破萬卷書行萬里路“問奇於名山大川”的徐霞客,尚武是“不因行苦過人表,豈得光流法界明”矢志不渝的玄奘,尚武是“君視名利如糞土,許身國威壯河山”一生純正的鄧稼先。
中華民族是一個盛產偉大精神的民族。在綿延五千年的文明創造中,培育出了許許多多光彩奪目的民族精神。例如,“以公滅私、天下為公”的尚公精神,“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的民族團結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的勤學苦鑽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奉獻精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堅守精神,“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變革精神,等等。而且這些精神的核心——尚武精神一直沒有變,還在凝聚著每一個中國人,“曄乎如日月,砰乎如雷霆”,只要它在,中華民族就會有勃勃生機。
在和平的時期,尚武精神以它尚禮、尚仁、尚德的道德與倫理精神聯結著華夏民眾的情感紐帶,成了中華民族親情意識與和睦精神的重要構體;在抗擊外寇侵略的戰爭歲月,它又成了中國民眾勇猛精進、御辱抗敵、大智大勇、眾志成城的人格基石。
尚武,會不會和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相違背?尚武是中華民族理性的一個重要側面。它絕非是武俠小說家們的誇誇其談,也不是莽夫們醉後耍酒瘋之類的逞兇鬥狠。真正的尚武精神,是一種深深紮根於理性潛層的無私無畏、大智大勇。弘揚尚武崇德並不是要提倡全民皆兵,侵略擴張,而是一種精神,一個國家的民族精神,一種“落後就要挨打”的奮勇進取精神。尚武不僅不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相違背,反而還是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軍事上的強大、政治上的完善、思想上的堅強才有資格說獨立自主,才有資格說維護和平。
武,止戈。兩千多前的楚莊王就道出了武的內涵。楚軍大敗晉軍,稱霸中原,楚國大夫潘黨勸楚莊王把晉國將士屍體堆積起來,築成一座大“骨髏台”,藉以炫耀楚國的武力,威懾諸侯。楚莊王卻不同意這種做法,他說:“戰爭不是為了宣揚武功,而是為了禁止強暴,給百姓帶來安定的生活。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武功應該具備七種德行:禁止強暴、消除戰爭、保持強大、鞏固基業、安定百姓、團結民眾、增加財富。”所以,尚武也應該崇尚武功所具備的七種德行。
看看中國的地緣政治,不禁讓人後背發涼:中國處於東亞大陸的中心位置,而四鄰不是動盪不安,就是虎視眈眈。蓋住整箇中國北面的是沒落但蘊涵巨大潛力的俄羅斯;西面是一直沒停過戰爭的中東;西南是野心勃勃,一直要與中國爭個高下的印度;東南面有對中國的復興深感憂懼的東協,他們的老大是一個素有排華傳統的印尼;東面是對中國深懷戒心的韓國和家族世襲制的朝鮮,不懷好意的日本更不必多提。還有一個就是我們的隱形鄰居——美國,凡是對我們不利的事裡總伴隨美國的影子。
中國要想突破重圍,實現民族復興,需要的是硬實力,更需要的是現在流行說的軟實力。硬實力是物質文明,軟實力是精神文明。
當代飛速發展的經濟社會,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民族精神就是這個生產力的倍增器。而尚武就是我們民族精神的倍增器。當尚武被提升到民族精神核心的高度之後,國家必將迎來一次更強勁的凝聚,那我們的意志與智慧必將凝聚成最強大、最穩定的生產力。
思想上的軟弱比實力上的軟弱更可怕,中國近代的百年屈辱史就是最好的佐證。至今,人民解放軍的軍事理論中依然將人作為打贏戰爭的第一要素,是不無道理的。人類數千年的戰爭史早已反覆證明:戰爭不僅僅是物質力量的較量,更是一場意志和精神的較量。滿族的兒童,在年紀很小的時候便要學習射藝。長輩教他們威風凜凜的射姿,讓他們把射姿看得比瞄準還要重要,這實際上是從小就進行著一種尚武精神的教育。“我朝以騎射定天下”,是康熙大帝常掛在嘴邊的一句活,他們以幾十萬人南下如入無人之境,征服了整箇中國,應該說靠的就是一種尚武精神上的優勢。然而,當八旗子弟墮落成為唱戲養鳥、鬥雞走狗的膏粱紈絝之時,強大的清帝國也就走到了末日。
中國人的民族性格融入在了中國人用了兩千年的銅錢里——外圓內方。圓和方是並行不悖的,鄧小平不只說了“韜光養晦”,還說了“更要有所作為”。一陰一陽謂之道,那么治國安邦之道中陰的一面是兼容並包,陽的一面就是尚武精神。老子說的“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一個沒有脊樑的民族勢必會被世界潮流所淹沒,一個沒有偉大精神貫穿的脊樑必將被外力所折斷。如果一個民族的脊樑缺少這種精神,那肯定這個民族正在步入自己衰落期,表面上的浮華也只是轉瞬而過的東西。羅援少將指出,“未來中國主流社會除了應該是一個物質極大豐富、法制非常健全的社會,更應該是一個激盪著陽剛之氣、充斥著尚武精神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