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內典錄

本書為道宣所撰之佛教目錄學書。 第三部份為歷代眾經總撮入藏錄,一卷,即卷八。 第四部份為歷代眾經舉要轉讀錄,一卷,即卷九。

十卷。唐·道宣撰。又作《內典錄》。收在《大正藏》第五十五冊。本書為道宣所撰之佛教目錄學書。道宣在該書卷十〈自序〉一文內,曾敘及撰述該書之旨趣,謂前人目錄多不詳備,費長房之《歷代三寶紀》雖較詳贍,但又有真偽混淆之失。故此書之撰,乃志在改革前代書之弊病。其文雲(大正55·338a)︰‘(前人之佛錄)綴撰筆削,不至詳密者,非為才不足而智不周也。直以宅身所遇,天下分崩,疆場關艱,莫閱經部。雖聞彼有,終身不窺。今則九圍靜謐,八表通同。(中略)上集群目,取訊僧傳等文勘閱詳定。更參祐房等錄。祐錄征據,文義可觀。然大小雷同,三藏糅雜抄集參正,傳記亂經,考括始終,莫能通決。房錄後出,該贍前聞。然三寶共部,偽真淆亂,自余諸錄,胡可勝言。今余所撰,望革前弊。’全書收錄東漢至唐初譯者二二○人,經典二四八七部八四七六卷。麟德元年(664)成書。分為十部份。第一部份為歷代佛教三藏目錄,原題為歷代眾經傳譯所從錄第一,始自卷一,終於卷五。所載起自後漢,至於唐初。每代先有敘論,次列佛書目錄。每一譯本或著作列出之後,輒敘作者之生平大略。此一部分與《出三藏記集》及《歷代三寶紀》之目錄部份略同,為本書之核心內容。其中隋唐部份,史料價值最高。第二部份為歷代翻本單重人代存亡錄,有二卷,卷六為大乘三藏,收四九八部,卷七為小乘三藏,收三七二部。系自後漢至唐高宗時翻譯佛書之簡明目錄。此部份之重點,在顯示同一佛書翻譯之次數(有僅一譯本者,有數種不同異譯者,有數種譯本皆僅譯原本之一部份者)。此部份除書名、卷數及譯者之外,最重要者,即在註明那些書為同本異譯。後人可藉此查知某一佛書同本異譯之次數。第三部份為歷代眾經總撮入藏錄,一卷,即卷八。系唐代尚存之翻譯佛書之入藏者,乃根據西明寺現藏入藏目錄所著錄。計收八百部。此部份卷首有當代所存大小乘佛書及傳記之統計數字。其餘皆為書名、卷數而已。可由此而查知唐初之入藏佛書。第四部份為歷代眾經舉要轉讀錄,一卷,即卷九。此部份係為欲轉讀佛經之佛徒所設。此錄序(大正55·312c)︰‘西明寺真懿律師,(中略)欲興法藏,歲別轉持。然以重譯廣文,多生倦怠,告余此致,因而演之。(中略)舉大部而攝小經,撮本根而舍枝葉。’其用意在選擇當時同本異譯佛書中之主要譯本,以供佛徒轉讀。例如《華嚴經》,在道宣以前有十四種譯本(多為抽譯其中一部份者),而道宣此錄,則選東晉·佛陀跋陀羅之六十卷譯本以供轉讀。並列出其他異譯本之譯名。此卷後代人除可作誦讀佛經之參考外,亦可藉此查知各‘同本異譯佛書’之大略。其餘六部份,即歷代眾經有目闕本錄、歷代道俗述作註解錄、歷代諸經支流陳化錄、歷代所出疑偽經論錄、歷代眾經錄目終始序、歷代眾經應感興敬錄,皆涵括於卷十。其中,歷代道俗述作註解錄系搜羅初唐(高宗)以前中國人之佛教著述目錄(含書名、作者、卷數);歷代所出疑偽經論錄乃蒐集初唐以前之疑偽佛書;歷代眾經錄目〈終始序〉則含初唐以前中國佛書目錄之書名、卷段、作者;歷代眾經應感興敬錄,內含歷代誦經之感應故事。本書在佛典目錄學上,地位頗高。近人姚名達謂︰‘大唐內典錄體例之完善,內容之精詳,殆稱空前絕後。’(《中國目錄學史》〈宗教目錄篇〉),梁任公則謂‘其書集法經、長房兩派之所長而去其所短,更為有系統的,且合理的組織,殆經錄中之極軌矣。’(《佛學研究十八篇》卷十七)然其書亦有某些枝節上之小錯誤,唐·智升曾在其所撰《開元釋教錄》(卷十)中指摘評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