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鄉[四川邛崍市大同鎮]

大同鄉[四川邛崍市大同鎮]

大同鎮,位於邛崍市西北部,距成都96公里、邛崍城區18公里、天台山35公里、花水灣溫泉度假村20公里、西嶺雪山33公里,全鄉幅員面積約71平方公里,林竹覆蓋率達70%以上。轄13個村(社區),總人口16755人。 大同鄉已於2017年3月撤鄉設鎮。

歷史沿革

大同鄉原名大興場,清朝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就已形成集鎮;

中華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邛州改為邛崍縣後,火井建立分縣,大興屬於火井分縣治理;

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大興又分為龍鳳鄉和大興鄉;

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3年)龍鳳鄉和大興鄉合併,統歸大興鄉治理;

1958年10月,將大興鄉更名為大同,改建為大同人民公社;

2004年9月,石坡鎮與大同鄉合併,稱大同鄉,鄉政府駐大同場。

交通

大同鄉[四川邛崍市大同鎮] 大同鄉[四川邛崍市大同鎮]

大同鄉,既適合自駕車旅遊,又開設有邛(崍)、大(同)、水(口)公交專線。連線全鄉13個自然村及境內唐代古刻、穿洞山答溶洞、兩叉河、萬畝蠶桑等旅遊景點的混凝土、瀝青路13條,總里程70公里。成都市“三繞”在距集鎮3公里處規劃了互通式出口。

特色大同

大同鄉[四川邛崍市大同鎮] 大同鄉[四川邛崍市大同鎮]

大同鄉場鎮,是依山傍水而建的古集鎮,處於文井江上游。數百年前就有“湖廣會館”等古建築沿街而建,具有川西茶馬古道上各種建築特點,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正街、河邊街、橫街、新街四條街古樸雅致,是古川西商貿集鎮的縮影。

大同古街的川西吊腳樓始建於明、清兩代,其中尤以正街最具特色—南北走向,寬約6米,長200餘米,沿街道底樓為商業鋪面,二樓為吊腳樓 雅座(室),這樣的臨街布局,既可在其中品酩、小酌,又可觀賞市面盛況,領略當地民俗風情。河邊街:東西走向,寬約6米,長120米,臨街鋪面多為木質吊腳樓結構,宜商宜居。新街:南北走向,寬約6米,長200餘米,臨街建築皆木質吊腳樓,鋪板、花窗完好。橫街長300米左右,其中一處三層格局的房屋格外惹眼,在整個古街中算得上最高建築了。這幢房屋共4間,一間的二層是一個精美的飛來椅的設計,靠近正街的一面,其二層的牆面全是用圖案設計的格子裝飾美化,與一般的木板裝飾迥然有別。大同古街共有吊腳樓100餘間,保存完好,場鎮面積0.6平方公里。2020年場鎮規劃面積達到1.5平方公里。

景點

景溝村廊橋

修建於清道光年間,古廊橋為全木質結構,橫臥河面,橋面為木板,橋下是兩個石拱相連 ,有近30米長,樓閣仍為古木青瓦,與川西民居一脈相承,廊橋的兩端則是飛檐翹角,雖然算不上精美,但裝飾樸素大方得體,氣勢卓而不凡。

中華村鎮龍橋

修建於清同治六年,距今已有140餘年的歷史了,該橋是典型的風雨廊橋,長約15米,寬4.3米,橋板分兩層,最底一層是8條粗大的圓木橫跨在小河上,作為梁托住橋身,樑上橫墊著更小更多更密的木板,廊頂蓋有小青瓦。

石筍山石刻摩崖造佛群像

石筍山石刻摩崖造佛群像,位於大同鄉景溝村距大同場鎮6公里,開鑿於唐大曆三年(768年),為川西石刻造像群保存完好的文化遺產,就山崖長勢分上下兩層鑿成,共三十三龕,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有佛傳故事、淨土變、釋迦、無量諸佛、天王力士、飛天舞樂等。淨土變,為石刻精品,刻有殿宇、塔幢、樓閣、橋池、船舫、花鳥等。阿彌陀佛生像通高8.3米.具有唐代藝 術的瑰麗氣象。如意輪觀音、千手觀音、是此間窟室中石刻的又一代表作。浮雕飛天、舞樂、供養人都栩栩如生,深受遊客喜愛,極具旅遊開發的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