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坐腔

大同坐腔是山西大同市曾盛行一種以民間戲曲、曲藝、民歌、音樂、說唱道情等為表演藝術的演唱活動,不屬於戲曲劇種的範疇,它是人們過去在閒暇時進行娛樂活動的一個泛稱。

清道光年間到上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山西大同市曾盛行一種以民間戲曲、曲藝、民歌、音樂、說唱道情等為表演藝術的演唱活動,人們稱作大同坐腔。
大同坐腔不屬於戲曲劇種的範疇,它是人們過去在閒暇時進行娛樂活動的一個泛稱。由於年代久遠,文獻資料對其解釋含義模糊。就現有資料的描述多為:大同坐腔是我市特有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由民間文藝愛好者自發組織,自編自演,自彈自唱,自我娛樂。人員不穿行頭,不化妝,可坐可站,演唱順序依劇情發展需要依次出演角色。
如今這一民間藝術已不復存在。幾十年前參與坐腔的老藝人多已作古,觀看過坐腔的也所剩不多。據市非遺保護中心提供給記者的材料,上個世紀,孫清泉寄賣鋪和苑蘭亭理髮鋪都是大同有名的坐腔聚會地,因為參與坐腔的人都懂一點樂器,這樣的聚會又逐漸轉變為技藝的切磋。說唱道情、曲藝、地方戲曲、民歌等都會被大家拿來彈唱,也曾吸引大同市的大牌名角前去觀看。自然而然,有人開始邀請他們去演出,這時,大同坐腔又是以一種演出形式來展現。
在資料上,邢翰臣、丁長盛、胡其福、孫清泉、周鼎等十幾個被記錄的名字,都曾是坐腔的主要表演者。最為核心的靈魂人物是邢翰臣。此人最為擅長的是說唱道情,在他和同伴們的演繹下,韻味十足。因而,觀看演出的人總是很多。只是這樣的演出,一年僅兩三次,且多在諸如春節之類極為重要的日子出現。
隨著這些老藝人的故去,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坐腔的身影開始漸行漸遠,一些名為小曲班、大西票、大南票的票友迅速崛起。據相關文字資料介紹,這些票友班多為喜歡坐腔的小字輩建立,雖然大同坐腔的名稱不復存在,但這些票友班卻是大同坐腔生命的另類延續。
如今,隨著人們娛樂方式的多元化,一些民間藝術的消失速度逐漸加快,大同坐腔也淡出了人們的記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