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小康

中國古代儒家宣揚的兩種不同層次的社會理想。見於《禮記·禮運》。“大同”世界的基本特點是:大道暢行,“天下為公”,因而能“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們不只是親愛其父母,愛撫其子女,而且要“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陰謀欺詐不興,盜竊禍亂不起。

大同·小康

正文

中國古代儒家宣揚的兩種不同層次的社會理想。見於《禮記·禮運》。“大同”世界的基本特點是:大道暢行,“天下為公”,因而能“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們不只是親愛其父母,愛撫其子女,而且要“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陰謀欺詐不興,盜竊禍亂不起。這是一幅理想化了的傳說中的堯舜時代的原始社會景象,也是古代儒家憧憬的最高理想社會。“小康”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隱沒,“天下為家”,因而人們“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與這種貧富不均,貴賤不等相適應,產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倫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相應地還要設“城郭溝池以為固”。由是,“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這種社會顯然不如“大同”世界那樣和諧高尚,但畢竟還有正常秩序,有禮、仁、信、義,所以稱為小康。這種社會實際上是描述了私有制產生後三代相繼而起的階級社會的“盛世”。這是儒家認為可以達到併力促其實現的現實目標。
儒家這些思想在中國歷史發展中影響深遠。宋以後,“小康”社會往往是一些思想家和變法者憧憬的藍圖或奮鬥的目標。“大同”世界則吸引和鼓舞著一些封建專制主義的批判者或叛逆者,如近代的洪秀全康有為譚嗣同孫中山等人都受到其影響。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