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名稱 大吉利公司
外文名稱 The Darjeeling Limited
更多中文片名:穿越大吉嶺、大吉嶺有限公司.....台灣譯名
更多外文片名:
Treno per il Darjeeling, Il.....Italy
Viagem a Darjeeling.....Brazil
編劇:
韋斯·安德森 Wes Anderson
Roman Coppola
詹森·舒瓦茲曼 Jason Schwartzman
主演:
歐文·威爾遜 Owen Wilson
亞德里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詹森·舒瓦茲曼 Jason Schwartzman
影片類型: 劇情 / 冒險 / 傳記 / 喜劇
片長:91分鐘
國家/地區: 美國
上映 2007年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膠片變形寬銀幕
混音: 杜比數碼環繞聲 / 數位化影院系統 / SDDS
MPAA評級:Rated R for language
級別:Singapore:PG / Canada:G (Quebec) / UK:15 / Brazil:14 / USA:R (certificate #43707) / Canada:PG (British Columbia) / Finland:K-11 / South Korea:15 / Canada:14A (Alberta/Manitoba/Ontario) / Ireland:15A
拍攝日期: 2006年12月 -
攝製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製作人 Produced by:
S.M. Ferozeuddin Alameer ....line producer
韋斯·安德森 Wes Anderson ....producer
Roman Coppola ....producer
Lydia Dean Pilcher ....producer
Anadil Hossain ....line producer: India
斯科特·魯丁 Scott Rudin ....producer
Molly Cooper ....associate producer
Jeremy Dawson ....co-producer
Steven Rales ....executive producer
攝影 Cinematography:Robert D. Yeoman
剪輯 Film Editing:Andrew Weisblum
選角導演 Casting:Dilip Shankar
藝術指導 Production Designer:馬克·弗瑞德伯格 Mark Friedberg
美術設計 Art Direction by:
Aradhana Seth
Adam Stockhausen
布景師 Set Decoration by:
Suzanne Caplan Merwanji
Aradhana Seth
服裝設計 Costume Design by:米蘭拉·坎農諾 Milena Canonero
視覺特效 Visual Effects Supervisor:Henrik Fett ....LOOK Effects
副導演
Emilie Cherpitel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Stojan Petrov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Kapil Sharma ....assistant director: India
David Fischer ....key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New York
Neha Kaul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India
Jesse Nye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New York
Kevin Pereira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相關公司
製作公司:
American Empirical Pictures [美國]
Cine Mosaic [美國]
Scott Rudin Productions [美國]
發行公司:
福克斯探照燈公司 [美國] (2008) (USA) (theatrical)
20世紀福克斯荷蘭分公司 [荷蘭] (2008) (Netherlands) (theatrical)
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 [美國]
特技製作公司:LOOK! Effects Inc. [美國] (visual effects)
其他公司:Trevanna Post Inc. [美國] post-production accounting
劇情
三個一年不曾說過話的親兄弟,決定坐火車穿越印度,找回曾經擁有過的親情,以及那個不知道在什麼時候消失不見的真實自我。
幕後製作
韋斯·安德森(Wes ANDERSON)是美國新銳獨立電影導演,這個在德克薩斯州奧斯汀土生土長、身高6英尺、體重155磅、喜歡穿小碼衣服的年輕人狂熱地喜歡電影。處女作《瓶裝火箭》推出後獲得了小小的成功,隨後安德森便拍攝了個人的第二部作品《都是愛情惹的禍》,這部影片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獲得了許多電影節的大小獎項,同時還被《首映》雜誌評為1998年度最佳電影。韋斯·安德森的作品在色彩斑斕的畫面中蘊藏著細膩濃郁的情感,仿佛一張風情獨具的油畫,讓人耳目一新。《穿越大吉嶺》是他睽違五年的新作品。
關於故事
導演韋斯·安德森曾經通過一部《青春年少》、在貴族學校的大環境下,記錄了愛情和親情的變遷所引發的快樂與不幸;還在《特倫鮑姆一家》里聚集了一大家子擁有特異功能的人;當然,也少不了那部探討船艙中的世界的《水中生活》。如今,在這部《穿越大吉嶺》中,安德森又將故事焦點對準在三個日漸疏遠的親兄弟的重新聚首上,而且還選擇了一個最有誘惑力的背景地,一輛正在穿越拉賈斯坦邦沙漠的火車裡……安德森說:“我一直都想製作一部在火車上拍攝的電影,因為它能夠隨著故事的發展而前進。當然,我已經製作過這種移動背景的影片了,就是之前的那部《水中生活》。”
從電影歷史的早期開始,火車就一直刺激著電影人的創作靈感:1985年,電影工業的開創祖師盧米葉兄弟製作了一部只有50秒鐘長的電影《火車到站》,震撼了所有的觀眾,因為他們以前從沒有看過這種能在自己面前飛奔的畫面;到了1903年,埃德溫·S·鮑特(Edwin S. Porter)製作了他的第一部影片《火車大劫案》(The Great Train Robbery)……從那時起,從充滿了大量詭辯的《東方快車謀殺案》到處處都是混亂的《一夜狂歡》,火車儼然成了推動所有角色和各種形式旅行的背後助力。
但是說到火車,韋斯·安德森聯想到的並不只是運動的機器,還包括那些以火車為主要運輸途徑的國家,一個正在迅速發展中的國家跳進安德森的想像中--印度。其實安德森在構思並製作《穿越大吉嶺》之前,從未去過印度,但他卻從一些喜歡的影片當中對那裡相當了解並異常著迷了,尤其是看過讓·雷諾瓦執導的《河流》後,裡面的故事就發生在印度北部的恆河岸邊……再加上印度導演薩蒂亞吉特·雷伊所奉獻出的一系列情感作品,讓安德森對印度的地貌特色浮想聯翩,所以他決定通過自己對這個國家的理解,帶著先苦後甜的敏感情緒,拍攝一部與眾不同的喜劇故事。
當製作一部影片需要的元素一樣一樣定下來後,韋斯·安德森決定用三個在印度尋找生活答案的美國兄弟作為故事的主線,他表示:“印度+火車+三兄弟,所有我喜歡的電影素材一應俱全,於是我就去問我的朋友傑森·施沃茨曼和羅曼·科波拉(Roman Coppola),看他們是否願意和我一起創作這個劇本……最後,我們還親自去了一趟印度。”
在去印度之前,韋斯·安德森、傑森·施沃茨曼和羅曼·科波拉是在巴黎的一個臨時住處開始了寫作,施沃茨曼回憶道:“我知道這聽起來可能有點獨特和不可思議,不過我們確實是在法國的小咖啡館裡完成了這個劇本的大部分故事,然後安德森對我們說,‘無論如何,我們都得去印度,否則我們的劇本就是一堆狗屎。’2006年3月,我們打點行囊,一起去印度旅行。”
確實,劇本中角色的許多靈感,都來自於三位編劇之間亦兄亦友的關係和旅行見聞,羅曼o科波拉說:“我們把這次印度之旅的感受都合併到了劇本當中,到了印度之後,許多有趣的想法就層出不窮地往外冒,若沒有真正到過那裡,你可能永遠都想不到--那些奇妙的時刻真的值得我們用這樣或那樣的方法去捕捉。這裡的火車和印度成了影片中的兩個角色,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是非常有趣的,比如說,影片開始的時候,印度只能算一個是模糊的背景,因為三位主角雖然已經到了國外,卻仍然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當他們最終被迫要面對自己身處的地方時,也就越來越接近他們一直期待的那場旅行了。”
【在火車上的拍攝】
去印度之前,韋斯·安德森就決定將會在一輛真正開動的火車上拍攝這部《穿越大吉嶺》,雖然這個想法在邏輯上是不可行的,卻具有非同一般的創造性,製片人莉迪亞·迪安·皮爾徹(Lydia Dean Pilcher)說:“相信大家都知道,正常情況下,如果有人想製作一部發生在火車上的電影,一般都會去攝影棚拍攝火車內的場景。但《穿越大吉嶺》最終打破了這條不成文的規矩,因為安德森實在是太固執了,誰勸都不好使……但我知道這其中需要克服多大的障礙,因為我剛剛在印度製作完《同名同姓》,其中有一天的拍攝工作就是在火車上完成的,所以我知道這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不過,既然韋斯·安德森打定了主意,這種拍攝方法倒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莉迪亞·迪安·皮爾徹繼續說:“我們去了一個由西北鐵路管轄的區域,找到那裡的負責人告知了我們的想法。結果他們都嚇傻了,說從來沒有人找他們要10節車廂和一個火車頭,而且還要借用3個月……但我們最終說服了他們,雖然必須得由自己設計火車車廂里的風格,但我們希望可以擁有一輛能夠在鐵軌上開動、真正且完整的火車,至少能夠在群山環繞的鐵路線上賓士,有好幾次,我都覺得我們的想法太過異想天開,很有可能實現不了,但最終,我們做到了。”
當電影人們還在為火車的事大傷腦筋時,美工師馬克·弗萊伯格(Mark Friedberg)就已經開始在圖紙上設計火車的內部風格了,他的任務是重現印度火車最經典的那一個部分,幫助影片完成這場偉大的旅程……弗萊伯格曾在《水中生活》中與韋斯·安德森有過合作,另外,你還會在今年朱麗·太莫執導的《縱橫宇宙》中看到他的設計。
馬克·弗萊伯格和韋斯·安德森決定以學習印度鐵路的歷史作為開始,然後讓火車穿越拉賈斯坦邦沙漠的過程儘可能真實。他們了解到,差不多19世紀的時候,印度的鐵路發生了第一次巨大的轉變,因為那裡的地貌環境實在是過於遼闊了……現在,印度的鐵路系統是世界上最繁忙的一支,每天都要運載超過1千5百萬名乘客。
隨著對印度鐵路越來越熟悉,馬克·弗萊伯格重新將注意力轉回到電影本身,在看了N多電影中對火車的描述之後,弗萊伯格表示:“我決定讓影片中的火車能夠結合東方和西方的設計特色,另外,我還將具有拉賈斯坦邦風格的圖案混合在了其中,包括印度鐵路使用的主要色彩,再加點現代化的時髦風尚……最重要的是,火車裡面的裝飾物全部都是手工製品,非常符合印度的傳統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