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馬大將軍

大司馬大將軍(general-in-chief serving as commander-in-chief),中國西漢時為尊崇戰功而在大將軍前冠以大司馬的一種職銜。衛青為其始。成帝末,由於確立了三公制,大司馬後面不再聯以將軍之號。漢武帝時,內朝逐漸成為中央樞機所在,掌握中央機密決策,大司馬大將軍作為首輔,置官屬以理事,可領銜在內朝預聞政事,參議決策,其主要任務就是“輔政”,即輔助皇帝行使君權,是地位最高的輔政大臣。元壽二年復賜大司馬印綬,置官屬,去將軍,位在司徒上(漢哀帝元壽二年改丞相為大司徒)。

簡介

西漢有前、後、左、右將軍,但不常置。漢初軍帥稱將軍,如曹參、周勃等都用此號。呂后、景帝時,灌嬰、竇嬰曾為大將軍。武帝元朔五年(前124),衛青因大破匈奴而拜為大將軍,以統率諸將軍,位在三公上,卿以下皆拜

。元狩四年(前119),武帝為了尊寵有功的衛青、霍去病,初置大司馬為將軍加官,以衛青為大司馬大將軍,以霍去病為大司馬驃騎將軍,這是西漢將軍前冠以大司馬的開端。

自漢武帝起,章奏的拆讀與審議,轉歸以大將軍為首的尚書,分丞相權。此時,大司馬作為加官,其地位的高低要以所加將軍的地位來體現。漢武帝時,內朝逐漸成為中央樞機所在,掌握中央機密決策,大司馬大將軍作為首輔,置官屬以理事,可領銜在內朝預聞政事,參議決策,其主要任務就是“輔政”,即輔助皇帝行使君權,是地位最高的輔政大臣。武帝臨終時以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受遺詔輔佐幼主昭帝。昭帝時,國事皆決於光,權在丞相之上。《漢官儀》載:“漢興,置大將軍,位丞相上。”《文獻通考》卷五十九云:“大將軍內秉國政,外則仗鉞專征,其權遠出丞相之右。” 宣帝時,外戚許延壽、史高以大司馬車騎將軍身份輔政。西漢之世,有資格冠加大司馬的有四類將軍,即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武昭以後,大將軍無不加大司馬者。車騎、票騎、衛將軍或加或不加。它將軍無加大司馬者” 。

成帝(前51—前7)末,確立了三公制。大司馬後面不再聯以將軍之號,和丞相、大司空並列為三公。三公為皇帝的三個最高輔政之臣,但仍以大司馬居首位。《漢書·百官公卿表》:“成帝綏和元年初賜在司馬金印紫綬,置官屬,祿比丞相,去將軍。哀帝建平二年復去大司馬印綬、官屬,冠將軍如故。元壽二年復賜大司馬印綬,置官屬,去將軍,位在司徒上(漢哀帝元壽二年改丞相為大司徒)。” 掌權重臣如董賢、王莽等,職位都為大司馬。

東漢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改大司馬為太尉,以後不再見大司馬的名稱。光武帝給予吳漢等有功將帥以大將軍之號,但無實權。然而,從和帝時起,居大將軍之位者為外戚竇憲、鄧騭、梁冀等人,其權勢極大。大將軍官屬的秩祿、人數都超過太尉府,當時人還把大將軍府和三公府合稱為“四府”。從外戚專權以後,大將軍的權位高於三公,直至漢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