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十八戶王氏宗譜

大十八戶王氏宗譜

在家譜成稿校兌的這些日子裡,我心緒萬千,常常在夢中想起此事。時間過得很快不知不覺三年多的光景,自己從起初的參與者到逐漸升級為組織、主持的身份,自己未曾太多考慮操辦此事的目的是什麼?僅是儘自己所能而已,時至今日,在族人們的支持和理解甚至讚譽中才感覺自己做了一件對家族很有意義的事情,這也讓我明白了做人、做事的道理。起初以平族兄常和我說寫點什麼,可不知從何寫起,時至今日才有了思路。

起源

大十八戶王氏,起源於琅琊王氏,為太子晉嫡派子孫,是真正的炎黃後裔。

當然,目前還存在如下爭議:

一是,始祖遷移來此時間、何因何故。

二是,幾時建村(詳見:試析村名與隸屬沿革一文),村名智化屯和大十八戶如何演變.

三是,祖上大面積的土地因何而來,周圍幾個村子到底是不是祖上佃戶。

四是,誤傳奶奶立祖究竟何故,以及道亨公考中進士回鄉祭祖修塋。

如上問題,真要考證清楚還真不容易。所以我就開始了族內尋訪,把前輩們知道的事情收集整理,隨著查找縣誌,根據祖先行走的路線,從山東濟南、泰安、武定、濰坊、河間、興濟、青縣、靜海等地,依照年代順序把明朝、清朝、民國、現代的全部收集起來,一邊查找一邊研究。同時開展外界交流,與周邊王姓聯繫,國內王氏文化研究機構購買譜籍,進而聯絡各地區縣誌辦公室,驅車前往山東境內白馬莊並從實地考察。最終建網站在網路上查訪,蒐集明史查詢明代移民的時間、地點、官職、民風民俗等。這樣不知不覺三年時間過去了,深切體驗了尋根問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須從國史、方誌、家譜三者結合起來,加以驗證,才可得出正確結論。藉此機會將自己整理收集的各方面資料分別彙編,載錄譜中以便後人查尋,編輯更多資料讓族人了解族史,以免枉費心力猜測質疑的重演。

分布

我們王氏若大家族自明朝永樂年間至今600餘年,繁衍21代,在譜總計人數8056人,其中男丁3180人,女眷(包括女兒)4876人,已經謝世約3456人,在世約4600人,長門726,二門3257人,三門1458人,四門2615人。分布的省份有: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山東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江西省等地。

四大支脈分布的區域和村莊: 長門:大十八戶、青縣農場、徐李莊、舊張屯、西溝樂、沈清莊、後營、呂坨子、濟南; 二門:大十八戶、徐李莊、小站鎮、北拋莊、東拋莊、劉崗莊子、徐莊子、萬家碼頭、南義村、八里台、巨戈莊、北京、天津、刑家圈等。 三門:大十八戶、小齊莊、周莊子、雙窯、建新、拜泉縣、突泉縣、哈爾濱市、佳木斯、尚志市,雞西市、唐山市、大連市; 四門:大十八戶村、青縣農場、廣福樓、團窪、吉泰、溫家房子、徐莊子、李貴莊,伊莊子、何老營、阜安村、小齊莊、趙齊莊、小站、中塘、毛家溝、十九頃、楊柳青。

分布省份、區域、村莊之廣可見我氏家族人丁興旺,涉及職業工、農、商、學、兵,各行各業都有人在,不論何地何村遷居哪裡,不分門派支系遠近均屬瑾公一脈相乘的子孫,雖身居異地,但心繫一根,不忘宗親。始祖瑾公原為山東膠州衛所指揮使,恰逢洪武末年“靖難之役”,燕王朱棣起兵南下清君側,山東、河北一帶戰火連連、民不聊生、軍心不穩,我祖安守邊陲,明辨是非大勢,順從天意。擁戴燕王登基稱帝之後,受到論功行賞,加封右護將軍後又封明威將軍,並封贈北直隸省大面積土地(今大十八戶村及小十八戶、鄭莊子、小齊莊、李貴莊一帶)始祖母陳氏攜三、四子漣、瀛二公由山東萊州府濰縣白馬莊(此莊原為瑾公駐軍行所,遷移後村莊自然消失)千里迢迢遷居來此,經營封地,竭力靖土(保護一方安定的意思)興業。到了三世祖弼、班、琰、咨四公時分為四門。在此穿插一點兄弟分家的傳說,當作笑話,聞之一樂而已。這四位兄弟本屬兩支,弼、班、琰為漣公之子,咨公為瀛公之子,按常理說,分家析產應一分為二,前者三公享有一半家產,後者享有另一半,可事實是一分為四。此舉,自是被後代子孫傳為“四門分家不公”的笑談。笑談之中不是公與不公的爭議,而是應論的是兄弟的情誼和家業之大,分多分少並不重要,分得家產即使少些也足夠子孫們坐享數輩。

發展

如果再深究名門望族一事,就應該從老家譜中,看列祖列宗的名諱都深有內涵,寓意深刻,說明我們先人有著豐富博厚的文化教養,通情達理,這不能不說是分家析產,重情義不重財產的一個主要原因。至於歷代中試功名者,如進士、舉人、貢生、監生、廩生、庠生、太學生,幾乎是代不乏人,單說長門四世祖道亨公,幼年號稱神童,通曉四書五經,子集百家,吟詩作賦,信手拈來,於萬曆四十一年考中進士,官至侍郎,例受光祿大夫,又以侍郎銜任職山西道員。據2008年出土的兩通墓碑鑑證,分別是天啟二年和天啟三年,前者碑文是“王氏門中先遠三代宗親”,後者是道亨公之父弼公墓碑,上面刻有“待封”字樣,按照明代典制本人做官後還要封贈父輩爵位,而“待封”的意思就是當時封贈還沒有下來。這就說明原有墓碑沒有具體名諱,當天啟三年道亨公回鄉祭祖時,一見此孤立一碑,大煞景氣,於是又重新立碑,建石門(牌坊),供桌、香爐、上馬石、門前望天吼等。據說,古時候平民百姓是不得隨意立碑豎傳的,何況我氏祖塋大興土木之舉呢!僅憑口頭自吹自擂,無一為據,怎敢妄自封爵,張揚名望。

提到望天吼不得不說仁木楊(該樹名字還需鑑定),此樹是天啟三年道亨公由山西帶來栽種石門旁,石門倒塌後壓在亂石之下,2007年祖塋修復時重見天日,進而長出枝條,茂盛一簇,真可謂古墓逢春,家族興旺之兆也。

同居大十八戶村的還有牛氏一族,人稱“牛王二大姓”,究竟是王家先來還是牛家後到,至今無從考證。我有幸見過《牛氏宗譜》,譜中載有第三代就和王家做親的事實,這也就是老表親的來歷吧。這說明兩族遷移的時間是很相近的,一提到十八戶村就知“牛王二大姓”,想必這樣說,是說順了嘴的緣故吧。其實,不止牛王兩姓,還有沈、徐、鄭、宋等諸姓,只不過遷此時間不同而已。我很小的時候還有一點印象,每逢到祖塋玩耍時都看到高大的墳頭像個小山丘,古老的松柏讓人肅穆起敬。祖墳的傳說很多,有人說是奶奶立祖,更有人說因為始祖爺卒後葬在了山東,而祖母陳氏百年之後漣、瀛二公與兄長商議夫妻合葬,傳說四兄弟還發生了爭執,最終漣、瀛二公給瑾公鑄銀身安葬於此,這樣說來也未嘗不可,按照當地民俗是合情合理的,一塊磚頭刻上名字方可下葬,何況銀身鑄體就更是無可非議了,所以說奶奶立祖雖由此起因,但名分上仍以瑾公爺立祖,不稱奶奶,希後人識之。

時至九至十代明末清初之際,改朝換代,硝煙四起,兵荒馬亂,祖上基業毀於一旦,再加上個別不孝之子揮霍無度,家道敗落,致使很多子孫流離失所,出外闖蕩,一度家族陷於四分五裂的狀態,這就是譜中標註的很多九至十一代先輩外出失考的原因,例如:新近找到的三門希周公、四門聞起公兩支。清朝中期以後,我氏元氣才逐漸恢復,特別是清光緒年間十三世祖錫嘏公於丙子科考中舉人,家聲得以振興。公自幼聰慧好學,少年時經過歲科兩試一等的成績取得廩生功名,成為資歷較深的生員,中舉後就任邯鄲縣訓導、教諭之職。據青縣誌記載錫嘏公曾為本村河開成橋碑文題詞(碑文詳見公簡介和馬廠減河與開成橋一文),按:此碑文是錫嘏公命十四歲的長子慶夔公先行擬稿,後自親審定稿並署名;實質上,可稱是錫嘏公、慶夔公父子二人的手澤,亦足令後人得以領略二公文采,實乃幸事。

民國三十五年,七七事變爆發的前夕,我十四世祖慶彲公字磻溪,清增生,錫嘏公次子,修續家譜,譜中收錄祖上全部資料,世系清晰,門派明細(此前存放家祠之中,不幸毀於文革),另據遷居承德一脈見過老譜的族人稱,譜中載錄錫嘏公中舉的三篇文章,還有關於仙奶奶的傳說。提及仙奶奶也要說上兩句,也當是“美麗的傳說吧”。仙奶奶是錫嘏公之父尚志公的第二夫人,傳說此公騎著毛驢外出歸途之中,突然不見牲畜前行,公下了坐騎發現驢蹄子陷入土坑中,用力才拔了出來,突見坑中有一瓦罐便拋了出來,內裝一卷錦緞,展開一看文中寫道,請公於某年某日到何地迎娶新娘。此事讓人不得其解,儘管困惑不已,公還是和家人商定操辦起了喜事,娶親的轎子進門了,可根本不見新娘蹤影,大家只好按照公的意思舉行了典禮儀式,進了洞房。夢幻般的婚禮結束時,本族的一位兄弟硬是鬧著要看新娘子,不得已公再三叮嚀:見可以但不允許說出來,更是不能用動手動腳。這個一飽眼福的小叔子,從洞房裡出來就情不自禁的說:新娘子太漂亮了,得了,此公回到家裡就大病一場,險些喪了性命。到底是真還是假,可憑一兩件事說說此事,據傳仙奶奶生有一子,取名小虎,每逢麥收季節家裡總是曬上一場麥子,雞鴨都跑過來搶食吃,虎子的奶奶就喊“虎子趕雞鴨去”,只見雞鴨呱呱奔跑但不見虎子蹤跡。好多年以後公辭世了,仙奶奶和虎子外出仙地修煉去了,可每逢年節都要回家來享受子孫們的奉祭,貢品一夜之間就都不見了,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這一支的家庭至今都供奉著仙奶奶,家裡有了愁事、難事,求一求就解了,都說是有求必應。可以試想仙奶奶一說,似有其事。大家看多了歷史家史有些乏味,仙奶奶之說就當是故事留給大家吧。

中日戰爭爆發後,中華民族危在旦夕,沒有大家哪來的小家,我族子孫奮起報國,積極參加抗日隊伍,湧現出革命的堡壘戶,享有革命母親稱號的鴻宸公之妻王氏,及其三子秉雨公(1921年出生,1944年4月3日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津南第五區副區長)1945年犧牲在灣頭村橋頭,解放後被授予(由薄一波簽發)革命烈士稱號。還有秉須公(1906年出生,1944年參加革命,1949年犧牲,任津南第五區聯防隊民兵大隊長),公仕忠(1926年出生,1945年參加革命,1948年4月犧牲,任津南區政府交通員,大莊子慘案被困地道中犧牲),仕瀛公(生年、參加革命時間不詳,1949年解放大軍南下犧牲在江南戰場上)。澤香公(1912年出生,1944年參加革命,1944年3月犧牲)。為新中國成立做出貢獻的有澤康公(生於1925年12月8日,卒於2003年10月6日,享年78歲,原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守備二師副師長),澤瀛公(1945年二月入伍,原任南昌軍分區司令員),我族兒女愛國愛家的大無畏精神,載入建國史冊,名垂青史。

解放後,在土地改革、新農村建設中能人層出不窮,象優秀黨員、村幹部、黨支部書記、民兵連長等都做出了顯著成績。三門十七世以傑(1935年5月2日至2004年7月10日),公生前曾擔任雙窯村黨支部書記,曾出席省級勞動模範。改革開放後,家族更是人才輩出,就不再一一言表。總之,我族子孫相應政府號召,沿著建設小康的道路奮勇前進著,就是這些帶頭致富的民營、個體企業家們不僅為社會經濟發展做貢獻也為家族捐款出力。改革三十年的今天,各家各戶走向脫貧致富道路,逐重視讀書上進,培養了一批大學生,現在都奔赴在各行各業,不論政府公務員、國企幹部、私企職員都在自己崗位上盡職盡責努力工作著。

時至今日我族三件大事(尋根、修塋、續譜)也已進入尾聲,自清十三世祖開始尋根問祖以來,幾代人前往原籍尋訪至今才有了初步的結論,雖然沒有和騰、勝二公後人連線,但還是在清朝王庸敬所著的《琅琊王氏通譜》(此譜正本存放上海國家圖書館),中找到的我始祖瑾公以上世系(詳見琅琊王氏通代一線譜);祖塋修於明朝天啟年間,毀於戰亂、文革之中,復於今朝;家譜次修於明國三十五年(1946),毀於文革破四舊,今四門合一,恰逢祖上字輩排序“以、曰、維、世、守”,十七世四門歸“以”之際。這並非數字巧合,乃是我祖輩早有遠見,自1946-2007正好六十周年,常言道六十年一輪迴,今天在十四至十六世祖輩的支持下,由我們十七至十八世孫輩來完成家族的這三件大事,實屬天意,此真乃我輩之幸也。

以上概述了家族自明、清、民國、新中國期間的部分人物事跡,籠統勾勒了家族發展、興衰史,不難看出無論什麼年代只要積極進取,把握機會,自是學有所用,用有所成。由於本人年輕時讀書不多,文筆功力較差,也寫不出天花亂墜的文章,只是把自己所學所見寫上幾筆,如果有一兩句對家族有意的話就足夠了,不當之處望請族人見諒,僅此感謝以往支持幫助的族親們,就是因為有了我們大家的齊心努力才有了王氏家族的今天,寄望族人再接再厲進一步完善家族事業,並再次祝福王氏家族與時俱進,繼往開來,興旺發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