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匠誨人,必以規矩

《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上》。高明的工匠教人手藝必定依照一定的規矩。

作品原文

大匠誨人,必以規矩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於彀①,學者亦必志於彀。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

作品注釋

①志:期望。彀(gou):拉滿弓。

作品譯文

孟子說:“羿教人射箭,總是期望把弓拉滿,學的人也總是期望把弓拉滿。高明的工匠教人手藝必定依照一定的規矩,學的人也就必定依照一定的規矩。”

作品讀解

這正是《離婁上》所說“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的意思。

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

沒有規矩,教師不能教,學生無法學。

小至手工技巧,大至安邦定國,治理天下,凡事都有法則可依,有規律可循。

因此,一定要順其規律,不可悖逆而行。如果悖逆而行,就會出現“上無道揆也,下無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國之所存者幸也’(《離婁上》)那樣的情況,天下大亂。所以,規矩絕不是小問題。大家都應該自覺遵守,從清潔衛生、交通規則等身邊事做起。

作品出處

《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上》。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週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 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作者簡介

孟子像 孟子像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 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