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品特色
醇香可口,味道宜人。
做法
大刀面用傳統工藝純手工製作,大刀切面,既細且韌。以高筋麵粉、雞蛋清為原料,人工和成面塊,再用近一人高的大擀麵杖擀、推、壓,使麵皮猶如白綾,薄至透明顯影,隔面可觀報紙。右手捉長近一米的大刀,左手按面,起起落落,細如髮絲的麵條便出來了。
煮麵
水開下面,只要十幾秒鐘,麵條浮起即熟,澆上汁即可食用。夏季,用蒜汁、香醋、芝麻醬、小磨油、薑末、蔥花、香油涼拌,營養豐富,清香爽口,味道鮮美;冬季,澆上用魚、蝦肉、大蔥、生薑等慢火精燉而成的湯汁,醇香可口,味道宜人。
吃法
夏季,用煎蛋皮、薑末、蒜汁、蔥花、香油涼拌,食之,清香爽口,味道鮮美;冬季,用雞絲或雞蛋、瘦肉絲為鹵熱吃,醇香可口,味道宜人。
創始人
大刀面是小宋鄉齊氏祖上傳下來的手藝,這都是有據可考的。《蘭考縣誌》載:齊氏大刀面發源於清朝,創始人乃小宋鄉小宋集齊東魁,他思維敏捷,精通商道,善於經營。清朝時期,小宋集是黃河岸邊商賈雲集的碼頭,人來人往熱鬧非凡。齊東魁看到商機,在小宋集開了家麵館,他製作的麵條口味鮮美,特色獨到,食客絡繹不絕。有民眾曰,"趕集上店,別忘吃碗大刀面"、"不吃大刀面,白來小宋集"。一時間,齊氏大刀面賓客盈門,供不應求。為滿足食客的需求,齊東魁改變操作方法,加快了做面速度,他將小刀切面改為大刀切面,果然快捷許多,生意更加紅火,齊氏大刀面也由此而得名。近年來齊氏廣招門徒,將齊氏大刀面傳遍大江南北,遍地皆知。
主要流派
銅川大刀面
刀:長二尺二寸,背前端寬三寸,背後端寬四寸,老秤重十九斤。
切:右手提刀,左手按面,邊提邊落,案隨刀響,刀隨手移。
面:搓成絮,木槓壓,成硬塊,盤起回性,擀開一毫米厚薄後拎擀杖疊起成半圓形。
藝高者膽大,揮刀自如,面細如絲,水開下鍋,兩滾即熟,澆上乾火覽肉臊子,一口未咽,急嚼第二口,一碗下肚,又等不及等二碗,三碗吃畢,滿頭熱汗,鼻耳暢通,還想再吃,肚腹難容,一步徘徊,怏怏離去。
銅川出煤,下礦井如船出海,鄉俗有下井前吃長面,以象徵拉魂。故至今礦區多集中大刀麵館。外地人傳:賣大刀面的多姓關,是關公後世,或姓包,是包公後裔。此言大謬。銅川東關一家賣主,夫姓華,婦姓陳,皆是關公包公當年所殺之人的姓氏。問及手藝,祖傳。再問:“先祖出身?”則馬場鍘草夫。
靈寶大刀面
大刀面是靈寶市最為膾炙人口的風味小吃,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切面的大刀長3尺,寬5寸,頗像鍘刀,面擀成一尺多寬的薄麵皮,摺疊成十餘層,用大刀切製成麵條。
因九法不同,大刀面又分為四個品種:細面,其細如掛麵;帘子蔑面,粗細如簾蔑;寬面,寬如韭菜(多做成趕不乾麵)閃刀面,如兩個韭菜葉寬,切面時,實切一刀,閃寬一刀,故名閃刀。通常是早晨賣細面、簾蔑面,中午賣寬面。調味以酸、辣為主,澆面的稍子與配菜,可視節令變化。
主席套餐
2014年5月9日上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到焦裕祿幹部學院,參加並指導蘭考縣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中午在焦裕祿幹部學院用餐。主食是蘭考的大刀面,此外還有開封第一樓的小籠包和白米飯。午餐是簡單的四菜一湯,分別是乾煸菜花、中原大燴菜、紅燒羊肉、香菇燒牛肉和冬瓜排骨湯,餐後水果是蘋果。大刀面上桌時,服務員向總書記介紹“這是我們蘭考的特色大刀面”,習近平吃完後說,“大刀面非常好吃,不錯!”
營養價值
吃完大汗淋漓,鼻塞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