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簡介
唐朝第二位皇帝。平竇建德、王世充之後,始大量接觸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即位為帝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此舉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30年,擊敗東突厥,被突厥各部尊為“天可汗”。641年嫁文成公主給吐蕃的松贊乾布。649年,命太子李治到金液門代理國事。諡號為“文皇帝”。
唐太宗-家庭介紹
父親唐朝皇帝
唐高祖李淵
母親追尊太穆皇后
竇氏
祖父北周唐國公(仁公)
追尊唐世祖
李昞
祖母追尊元貞皇后
獨孤氏
外祖父北周神武郡公(肅公)
竇毅
外祖母
北周襄陽長公主
宇文氏
祖父之父西魏隴西郡公(襄公)
追尊唐太祖
李虎
祖父之母
追尊景烈皇后
梁氏
祖母之父北周大司馬獨孤信
祖母之母獨孤信之妻崔氏
外祖父之父竇岳
外祖父之母竇岳之妻,姓氏不詳
外祖母之父西魏安定郡公(文公)
追尊北周文帝
宇文泰
后妃皇后
長孫皇后長孫皇后,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后之一,當代歷史學家評論最知性的皇后,唐太宗李世民一生的摯愛。與貞觀群臣一起輔佐太宗成就了貞觀之治。她的賢德為後人稱道的重要原因是她能及時化解太宗的怒氣,以一種母性的姿態保護著貞觀群臣們。皇后去世後,太宗哀傷不已。
妃嬪
韋貴妃:生紀王李慎臨川公主
楊妃:生趙王李福,為與隋煬帝女楊妃區別被現代人稱小楊妃,貴妃為死後唐高宗追封。
燕德妃:生越王李貞、江殤王李囂
鄭賢妃:無子
徐賢妃:史書中有其列傳,名徐惠,初為才人、婕妤進封昭容,太宗崩後哀慕成疾,不肯進藥,永徽元年卒,年二十四,贈賢妃,陪葬昭陵石室
陰妃:生齊王李佑。昭陵有座陰嬪墓,現代人推測為陰妃,因子李祐十七年被唐太宗賜死,陰妃可能因而受牽連,被降為嬪或被賜死後以嬪身份安葬
楊妃:史書中除記生有二子及隋煬帝女外,再無其他記載。
韋昭容
楊婕妤楊恭道第三女
蕭美人蕭鑠第二女
崔才人崔宏道長女
蕭才人蕭鏗第二女
武才人武則天
王氏:生蔣王李惲
楊氏:李元吉之妻,長孫皇后去世數年後得寵於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左右生下曹王李明,唐太宗曾想立其為後,遭魏徵反對後不了了之,並把李明過繼給了李元吉,而她的封號也一直追隨李元吉而變化,從齊王妃到巢王妃,至始至終她都是李元吉的妻子,到死唐太宗也沒有給她任何名分。
子女兒子
太子李承乾(母長孫皇后,唐太宗皇子中最為彪悍聰穎者,深得唐太宗寵愛,因嫉妒同母弟李泰受寵而懷疑唐太宗改立,於貞觀十七年謀反被廢。按律謀反是死罪,因唐太宗不捨賜死,最後按通事舍人來濟的處理方法,使李承乾活了下來,來濟也因此得到看重)
楚王李寬(母后宮,過繼叔父楚哀王李智雲。早逝。貞觀初追封,無後,國除。)
吳王李恪(母隋煬帝女楊妃,有文武才,唐太宗在立了李治後,一度對他性格不放心,私下曾與長孫無忌商量改立庶子中年長的李恪,遭反對後就作罷了,後世評價唐太宗立李治為私立李恪為公,最終因私愛李治而放棄李恪。唐高宗時期被冤殺)
魏王李泰(母長孫皇后,皇子中最為博學者,最受寵愛者,受寵事件舉不勝舉,也因此而萌生野心,爭奪皇位被貶後,太宗依然十分掛念他,後進封為濮王。永徽三年(652年)死於鄖鄉縣,時年33歲)
齊王李佑(母陰妃,後謀反被廢為庶人)
蜀王李愔(母隋煬帝女楊妃,唐太宗曾罵其不如禽獸。李恪被害,因同母而被貶為庶人)
蔣王李惲(母王氏)
越王李貞(母燕妃)
高宗李治(原為晉王,母長孫皇后,皇后去世後,與妹妹晉陽公主一起被唐太宗帶在身邊親自撫養長大,和兩位同母哥哥一樣深得父親寵愛,太宗出去遊玩經常帶在身邊,立為太子後,應該出居東宮,唐太宗卻不捨硬把他留在宮中,十天半月才回東宮一趟,被褚遂良、劉洎諫不可過於私愛)
紀王李慎(母韋妃)
江殤王李囂(母燕妃,早薨)
代王李簡(母不詳,早薨)
趙王李福(母楊妃)
曹王李明(母楊氏)
女兒
襄城公主(下嫁蕭銳,又嫁姜簡)
汝南公主(早薨)
南平公主(下嫁王敬直,又嫁劉玄意)
遂安公主(下嫁竇逵,又嫁王大禮)
長樂公主李麗質(母長孫皇后,唐太宗特所鍾愛的女兒,出嫁時因唐太宗要給的嫁妝倍於長公主而被魏徵諫。下嫁長孫沖)
豫章公主(公主自小喪母,長孫皇后收養之,慈愛逾於所生)
巴陵公主(下嫁柴紹與平陽公主之子柴令武,永徽四年與房遺愛謀反,被唐高宗賜死。顯慶中追贈為北景公主)
普安公主(下嫁史仁表)
東陽公主(下嫁高履行)
臨川公主李孟姜(母韋貴妃,下嫁周道務)
清河公主李敬(字德賢,下嫁程懷亮)
蘭陵公主李淑(字麗貞,下嫁竇懷悊)
晉安公主(下嫁韋思安,又嫁楊仁輅)
安康公主(下嫁獨孤謀)
新興公主(下嫁長孫曦)
城陽公主(母長孫皇后,公主出嫁前,唐太宗專門為她卜卦,下嫁杜荷,又嫁薛瓘)
高陽公主(下嫁房遺愛,後因謀反賜死,追封合浦公主)
金山公主(早薨)
晉陽公主李明達(母長孫皇后,皇后去世後,與哥哥李治一起被唐太宗親自撫養,為太宗最為寵愛的女兒,多客群臣喜愛,有其母風。公主十二歲去世,唐太宗悲痛欲絕,一個多月不能正常臨朝。)
常山公主(沒有下嫁)
新城公主衡山公主(母長孫皇后,初許配與魏徵的長子魏叔玉,後因魏徵生前所謂薦人失當、邀名賣直之罪,唐太宗因而悔婚。初嫁長孫詮,唐太宗為給愛女長面子,特升其公爹為岐州刺史。後嫁韋正矩)
唐太宗-早年經歷
唐太宗於隋皇十八年(598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出生於武功別館,是唐高祖李淵與竇皇后的次子。公元614年娶妻長孫氏,武德九年八月二十一日立為皇后,即長孫皇后。
隋大業十一年(615年),隋煬帝被突厥十萬騎圍困於雁門(今山西代縣),李世民受募從屯衛將軍雲定興之命前往救援,提出虛張軍容,晝引旌旗數十里,夜以鉦鼓相應的疑兵計。時值東都及諸郡援兵亦至忻口(今忻縣北),迫使突厥始畢可汗解圍而去。十三年六月,與其兄李建成率兵攻西河(今汾陽),首戰獲勝,促使李淵決意西向關中。任右領軍大都督,統右三軍,封敦煌郡公。七月隨李淵自太原(今太原西南)南下。途中李淵一度動搖,欲還師更圖後舉。世民堅決主張繼續進軍,提出先入鹹陽,號令天下的方略。八月,進攻霍邑(今霍州),先率輕騎至城下,誘隋守將宋老生出戰,繼而率騎猛衝其側背,配合李淵、建成正面攻擊,斬宋老生,克其城。九月,軍至河東(今永濟西南),力主急速進軍長安(今西安),遂奉命率前軍西渡黃河,順利占領渭河以北地區,各大族豪強紛至軍門投效,數支農民起義軍亦來歸附,兵力迅速發展至13萬人。十一月,會諸軍攻克長安。李淵立代王楊侑為帝,即隋恭帝,改大業十三年為義寧元年。以光祿大夫、大將軍、太尉唐公為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進封唐王,李世民為京兆尹,改封秦公,義寧二年三月,為右元帥,徙封趙國公。[2]
唐太宗同年(618年)五月,隋恭帝禪位於唐,唐王即皇帝位,國號大唐,改元武德。武德元年,以趙公世民為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進封秦王。
唐朝建立以後,為統一全國,先後進行了六次大的戰役。這六個戰役李世民就指揮了四個,全部取得了勝利,為唐朝立下了赫赫戰功。
第一次是對隴右薛舉父子集團的戰役,唐武德元年,薛舉率軍進攻關中,雙方在現陝西長武縣發生激戰,在這裡,李世民打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大敗仗,退回長安。但不久,他便在淺水原之戰徹底打敗薛軍,消滅了隴東集團。
第二次,劉武周依附突厥,南下進攻唐朝,攻占了晉陽,李世民不畏艱險,終於擊潰了敵人主力,並乘勝追擊,兩天不吃飯,三天不解甲,徹底消滅了敵軍,收復了丟失的土地。
第三次是對王世充和竇建德的戰役。這次戰役規模為唐統一戰爭中最大的。在這次戰役中,李世民先將王世充擊敗,圍困在洛陽,令其無糧草供應,待其自斃。就在洛陽將下未下之時,河北的竇建德軍十餘萬眾號稱三十萬為救援王世充,突然出現在唐軍背後,李世民力排眾議,在虎牢之戰中大敗竇建德軍,生擒竇建德。洛陽的王世充也只得投降,這次李世民一舉兩克,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第四次是平定劉黑闥的戰役,劉黑闥是竇建德的部下,他打著為竇建德復仇的旗號,在河北起兵反唐。李世民指揮了平定其第一次起兵的戰役,僅僅兩個月就取得了勝利。(其他兩個戰役是由李孝恭指揮的平定杜伏威的江淮軍和平定以江陵為根據地的蕭銑的梁政權)。
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進入長安時,受到部分軍民以皇帝的禮儀招待。武德四年冬十月,封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陜東道大行台尚書令,食邑增至二萬戶。高祖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儼然形成一個小政府機構。
李世民在戰鬥中注重戰前偵察,雖屢次遇險,但每次戰鬥都能作到知己知彼,善於製造戰機,當敵強我弱時,他經常用“堅壁挫銳”的戰法拖垮敵人,戰鬥中身先士卒,親自率領騎兵突擊敵陣,勝利後勇追窮寇,不給敵人喘息之機,因此獲得了每次戰役的勝利。在統一邊疆的戰爭中,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明於知將,選拔良才,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李世民用他卓越的軍事才能,為唐朝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唐太宗-玄武門之變
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發生於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618年,李淵建立唐朝,並立世子李建成為太子。據說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曾答應他事成之後立他為太子。但天下平定後,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淵卻猶豫不決。李建成隨即聯合四弟齊王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衝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是年,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藉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馬,以防止李世民篡奪皇太子之位。李世民在危急時刻決定背水一戰,先發制人。搶先一步殺死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事變之後僅僅三天李世民便被立為皇太子,從他父親手裡接過政府的實際控制權。八月初九,唐高祖被逼退位,李世民便做了唐朝的第二位皇帝。
其中宰相裴寂、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衛士將領薛萬徹等追隨李建成、李元吉。秦府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跟從李世民。宰相陳叔達、朝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持李世民。其餘將領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626年,李世民在長安城宮城玄武門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事後,李世民殺建成、元吉諸子,占李元吉之妻。
爾後李淵讓出軍權予秦王。數日後,秦王晉為皇太子,未久李淵禪位於李世民,次年改元貞觀。
唐太宗-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現的太平盛世。由於唐太宗能任人為賢,知人善用;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完善科舉制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寧的局面。與後來李隆基的“開元盛世”並肩而立。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現了空前的繁榮。由於他在位時年號為貞觀,所以人們把他統治的這一段時期稱為“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璀璨奪目的時期。
形成原因
第一、隋朝政治制度和經濟繁榮為唐朝加強中央集權和發展經濟創造了條件;隋煬帝大業年間圍繞封爵勛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引起世家大族的不滿,激化貴族之間的矛盾,導致軍閥叛變和農民起義。唐初統治者親眼看到了農民戰爭瓦解隋朝的過程,認識到了世家大族和廣大農民對封建統治穩定的重要性,吸取隋亡教訓,調整統治政策,以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恢復經濟。
唐朝國土第二、因為上述因素,唐太宗確定了“安百姓”、“重人才”、“強政治”的治國思想,並通過一系列的制度政策、措施和不懈的實踐去實現。首先,唐太宗認識到了統治者與人民是“舟與水”的關係,通過土地賦稅制度的調整以“安百姓”。二是認識到了重用人才,虛懷納諫的意義,得人善任,從諫如流,營造出政治清明的氛圍,保證了較為開明正確的政治、經濟、民族、外交、文化上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實施。三是加強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以鞏固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擴大統治基礎。
用人和納諫,既是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又是貞觀之治的重要表現。
社會秩序空前安定
史書記載:貞觀年間“官吏多自清謹。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米斗三四錢,行旅自京《貞觀長歌》中的李世民(唐國強飾)師至於嶺表,自山東至於滄海,皆不糧,取給於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
開放國境
由於東羅馬帝國(395—1453)的衰落,西方變得支離破碎。到了隋朝時中國已經幾欲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了,而唐帝國尤其是貞觀時期的唐朝更是當時世界唯一的文明最為強盛的大一統帝國,首都長安是世界性的大都會,各地民商來往不斷,就象今天的美國紐約一樣。那時的唐帝國是世界各國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陽光地帶”,各國的傑才俊士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往唐帝國跑。來自世界各國的外交使節紛紛讚嘆唐朝的盛世,唐朝高度發展的文化,使來到唐朝的各國人,大多數以成為大唐人為榮。不僅首都長安,全國各地都有來自國外的“僑民”在當地定居,尤其是新興的商業城市,僅廣州一城的西洋僑民就有二十萬人以上。貞觀時期的唐王朝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完全開放的王朝,比漢朝的僅限於貿易和傳教還要開放,以至於各國各地的普通老百姓都可以來到唐朝一睹唐帝國的的風采,唐朝政府還在設立流所(和現在的使館差不多),頗為開放邊境和關口。極盡吸收外來文化和物質文明。
溫泉銘(局部)唐帝國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國移民外,還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國留學生來中國學習先進文化,僅日本的官派的公費留學生就接收了七批,每批都有幾百人。民間自費留學生則遠遠超過此數。這些日本留學生學成歸國後,在日本進行了第一次現代化運動――“大化改新”,也就是中國化運動,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飾風俗,全部仿效當時的貞觀王朝,使處於原始部落狀態的日本民族平空躍進了一千年。
日本民族並不高明,它只是善於學習而已。這個步子比別人慢半拍的民族有一個最大的優點――落後但不固執。當外來文明入侵時,它總是虛懷若谷地主動接受比本民族先進的文化,用最快最便捷的方式接受人類文明的先進成果,使自己快速躍進到先進民族的行列。一個民族落後並不可怕,固執才是最可怕的!
政治清平
中國官場的貪污病菌是無孔不入的,以至占絕大多數的國人都認定貪污是人類社會的不治之症,只要是有“官”的地方就避免不了貪污。當從英美等國歸來的留學生向他們的親朋好友陳述這些國家基本上消滅了貪污時,沒有幾個人不認為他是在胡說八道。其實,貪污並不是人類社會的普遍現象,地球上就有不少文明程度較高的國家基本上消滅了貪污。不僅是美利堅和英吉利等現代化強國,就連主要由華人組成的新加坡也基本上消滅了貪污。
這裡所說的基本上消滅了貪污並不是說完全杜絕了貪污現象,而是指貪污行為在整個官場中屬極個別的現象,且貪污的數額不大(一年的貪污額一般不會超過此人一年的薪水),持續的時間也不會很長(連續作案三年以上的少之又少),都會很快敗露且受到毫不留情的嚴懲。
貞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基本沒有貪污的政治,這也許是李世民最值得稱導的政績。在李世民統治下的中國,皇帝率先垂範,官員一心為公,吏佐各安本份,濫用職權和貪污瀆職的現象降到了歷史上的最低點。尢為可貴的是:李世民並沒有用殘酷的刑罰來檠告貪污,主要是以身示範和制定一套儘可能科學的政治體制來預防貪污。在一個精明自律的統治者面前,官吏貪污的動機很小,貪官污吏也不容易找到藏身之地。防範貪污主要取決於一套科學修明的政治體制,光靠事後的打擊只能取效於一時,不能從根子上剷除貪污賴以滋生的社會土壤。
分權制度
中國封建體制的主要特徵是權力高度集中,地方服從中央,中央又唯皇帝馬首是瞻。這種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極大地限制了國民的創造性、主動性和靈活性,且極易釀成暴政。
中國封建社會的中央政府組織實行“三省六部制”,但貞觀王朝的三省職權劃分則初步體現了現代化政治特徵――分權原則。中書省發布命令,門下省審查命令,尚書省執行命令。一個政令的形成,先由諸宰相在設於中書省的政事堂舉行會議,形成決議後報皇帝批准,再由中書省以皇帝名義發布詔書。詔書發布之前,必須送門下省審查,門下省認為不合適的,可以拒絕“副署”。詔書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頒布。只有門下省“副署”後的詔書才成為國家正式法令,交由尚書省執行。這種政治運作方式很有點類似現代民主國家的“三權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紀興起的分權學說,李世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運用於中國的政治體制,進一步說明了貞觀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最為難能可貴的是,李世民規定自己的詔書也必須由門下省“副署”後才能生效,從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來潮和心情不好時作出有損他清譽的不慎重決定。
商業發達
中國封建王朝歷來的經濟特徵是“重農抑商”,商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相當低,商人的地位也因之比種田人要低好幾個等次。這也是中國的封建經濟一直得不到實質性發展的主要原因。
貞觀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不歧視商業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視,還給商業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這進一步地體現了李世民將眼光放到很遠。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導下,貞觀王朝的商業經濟有了迅速和長足地進展,新興的商業城市象雨後春筍般地興起。當時世界出名的商業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國。除了沿海的交州、廣州、明州、福州外,還有內陸的洪州(江西南昌)、揚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涼州。首都長安和陪都洛陽則是世界性的大都會。
自漢開闢的“絲綢之路”一直是聯繫東西方物質文明的紐帶,唐朝疆域遼闊,在西域設立了安西四鎮,西部邊界直達中亞的石國(今屬哈薩克斯坦),為東西方來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會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結果絲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絕於途,品種繁多的大宗貨物在東西方世界往來傳遞,使絲稠之路成了整個世界的黃金走廊。
唐太宗-文治武功
平東突厥
626年八月,唐朝發生玄武門之變,政局不穩,東突厥伺機入侵,攻至距首都長安僅40里的涇陽(今陝西鹹陽涇陽縣)。剛剛即位的李世民被迫贈予頡利可汗金帛財物,並與之結盟,突厥兵於是退去。此後不久,東突厥內部出現分裂。唐太宗於629年八月任命李靖、李世勣、柴紹、李道宗等為行軍總管,出兵征討東突厥。630年三月頡利兵敗被俘,東突厥亡。唐朝在東突厥突利可汗故地設定順、祐、化、長四州都督府,頡利可汗故地置定襄都督府、雲中都督府。
天可汗
唐太宗貞觀四年,西域各國君主在長安請求唐太宗為“天可汗”,意為天下總皇帝或天下共主。“天可汗”除了是一種對唐朝皇帝的榮銜,還是一種有實質意義的國際組織體系,以維持當時各同盟國的集體安全。
平吐谷渾
吐谷渾可汗伏允聽信大臣天柱王的建議,屢次侵犯唐朝的西部邊境,634年,扣留唐朝使者趙德楷,六月,唐太宗以段志玄為行軍總管,討伐伏允,十二月,又以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為行軍總管,大舉討吐谷渾。635年,伏允敗走,被部下所殺。伏允之子慕容順殺死天柱王,自立為可汗,投降唐朝,唐太宗冊封慕容順為吐谷渾可汗。慕容順死後,636年,唐太宗冊封慕容順之子諾曷缽為吐谷渾可汗。
和親吐蕃
吐蕃贊普松贊乾布於634年遣使與唐朝修好,唐朝也派臣入蕃。636年,松贊乾布派專使去長安請婚,唐朝不允,638年,松贊乾布遂藉口唐朝屬國吐谷渾從中作梗,出兵入侵吐谷渾,雖然唐軍擊退了吐蕃軍,但是唐朝也見識到了吐蕃的力量。640年,松贊乾布又派大臣祿東贊使唐求婚,唐太宗便以宗室之女文成公主許嫁於吐蕃贊普松贊乾布,並派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持節護送。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新唐書》記載松贊乾布親迎於柏海,文成公主進藏時把各種漢地的生產技術轉入吐蕃。
平高昌
高昌王曲文泰與西突厥欲谷設聯合,阻礙西域商路,進攻唐朝的伊州。639年冬,唐太宗以侯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率兵出擊高昌王曲文泰。640年,唐軍至磧口,曲文泰驚懼而病死。其子曲智盛即位後不久,侯君集圍城,曲智盛降唐軍。高昌國三州、五縣、二十二城,八千戶、三萬人歸屬唐朝,高昌國滅亡。唐朝在高昌設定西州。
征討高句麗
642年,高句麗東部大人淵蓋蘇文殺死榮留王后立高寶藏為王並自封為“大莫離支”攝政。為為討淵蓋蘇文和保護唐朝的盟友新羅,唐太宗認為有必要對高句麗開戰。644年,唐太宗率領李世勣、李道宗、張亮和長孫無忌統軍10萬親征高句麗。645年,唐太宗衝破高句麗的防線準備攻打高句麗國都平壤,似乎大功在即。不料在安市(今遼寧鞍山)受阻,再也無法前行。在這之後,唐太宗對高句麗的進攻僅維持在一些小規模的突襲。646年,唐朝與回紇擊滅薛延陀後,唐開始集結陸海部隊準備在649年再一次大規模攻高句麗。不過唐太宗於649年去世,649年,唐太宗去世後,征討高句麗和淵蓋蘇文成了唐高宗李治的最大心愿。668年,唐高宗聯合新羅滅亡了高句麗。並建立安東都護府等加以控制遼東。
平薛延陀
646年,唐朝聯合回紇等鐵勒部落,擊滅薛延陀。唐太宗於鐵勒故地設六府七州:瀚海府(回紇)、金微府(仆骨)、燕然府(多濫葛)、盧山府(思結)、龜林府(同羅)、幽陵府(拔野古)。七州:皋蘭州(渾)、高闕州(斛薛)、雞鹿州(奚結)、雞田州(阿跌)、榆溪州(契苾)、蹛林州(思結別部)、窴顏州(白霫)。由燕然都護府管理,治所在陰山之麓(今內蒙古杭錦後旗),轄境東到大興安嶺、西到阿爾泰山、南到戈壁、北到貝加爾湖的整個蒙古高原。
安西四鎮
640年,唐朝在交河城設安西都護府,用以針對西突厥和管理西域。644年,安西都護郭孝恪為西州道行軍總管,討伐依附西突厥的焉耆,平之。648年,唐太宗派遣阿史那社爾、郭孝恪率軍討伐依附西突厥的龜茲,平之。將安西都護府遷至龜茲,撫寧西域,統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國,史稱安西四鎮。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己巳日(7月10日),太宗駕崩於翠微宮含風殿,享年52歲。廟號太宗,諡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葬於昭陵。
唐太宗-主要詩作
《賜房玄齡》《賜蕭瑀》《飲馬長城窟行》《經破薛舉戰地》《還陝述懷》《出獵》《望終南山》《元日》《喜雪》《詠風》
唐太宗-天可汗之路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意氣風發的時代,這個“大有胡氣”的朝代中,邊疆戰爭之頻繁和戰勝次數之多,在中國古代史上非常罕見。所以只有唐朝才能誕生專門的邊塞詩派,誕生像“年年戰骨埋荒外”這樣的詩句。而至於“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願得此生長報國,何鬚生入玉門關?”,“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種豪言壯語,則由於後世朝代偃武修文的風氣,甚至成為了古代史上中國人尚武精神的絕響。尤其是貞觀年間,大唐帝國四面出擊,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第一個時期:全面擴張,四面出擊
唐太宗貞觀年間是唐朝拓邊最猛烈的時期,也是獲勝最大的時期。貞觀年間,唐朝依次取得了對東突厥、吐蕃、吐谷渾、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麗、龜茲甚至可能還包括印度用兵的勝利。這些勝利奠定了唐朝300年的基業。頡利可汗恐怕是有史以來第一個被中國軍隊活捉的草原帝國最高統治者。唐軍出擊定襄,痛殲突厥,活捉頡利可汗,也是唐朝歷史上拓邊戰爭中最輝煌的勝利。頡利可汗被抓到長安。突厥是唐朝最大的邊患,作為同時存在的兩個超級大國之一遭到毀滅,建立單極世界就變得容易多了。唐朝的另一個著名將領候君集奉命帶兵修理驕橫的吐蕃人。候君集通過夜襲擊敗了吐蕃軍,斬首千餘。吐蕃軍退兵後,松贊乾布做了頡利可汗也做過的事:派使者謝罪求和。但是他沒有放棄和親的請求。可能是被他的執著感動,7年後他的要求終於得到了滿足。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貞觀八年(634),吐谷渾犯唐,唐軍再次遠征,途中缺水,就刺馬飲血,終於襲破可汗伏允的牙帳,伏允丟下老婆孩子溜之大吉,不久在沙漠中被部下所殺。吐谷渾從此被納入唐朝的勢力範圍。貞觀十三年,高昌國失臣禮。高昌王麴文泰看到唐兵來得那么快,嚇得大病起來,感到忽冷忽熱,幾天后竟然一命嗚呼,由此作為第一個被唐軍活活嚇死的人而載入史冊。
第二個時期:征戰高句麗
高句麗雖然向新成立的唐朝朝貢,但實際上卻對唐朝持懷有敵視態度。到後來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時候,為援助處於高句麗和百濟圍困中的新羅(《新唐書》:“(百濟)與高麗聯合伐新羅,取四十餘城。發兵守之,又謀取棠項城,絕貢道”,新羅告急),並統一被高句麗據有的遼東地區(當時的“遼東”的概念略同於漢朝四郡的範圍,即中國東北遼河以東地區以及朝鮮半島的北部),唐太宗征討高句麗,放話給薛延陀:我們父子都要去打高句麗,長安空虛,你要是想犯賤只管放馬過來!這么生猛的話,薛延陀當時就嚇得氣短了一截(《舊唐書》載後來高句麗用厚利誘惑薛延陀叛唐,但是“夷男氣懾不敢動”)。
貞觀十九年(645年),唐軍向遼東進軍。唐太宗在路上對手下人說,四方基本安定了,就剩下這一塊地方了,趁著我還沒死,良將們還有精力,一定要解決掉。
夏季,徐世績暗渡陳倉,突然出現在遼東城下,高句麗士兵大駭。營州都督張儉和優秀將領李道宗也率兵進入遼東,擊敗高句麗兵,斬首數千。四月,唐軍攻破高句麗蓋牟城,俘虜兩萬多人,繳獲糧食十多萬石。五月,另一路唐軍從山東渡海攻破高句麗卑沙城,俘虜八千人。上百年來中國軍隊第一次得以在鴨綠江邊閱兵。
不久,李績和李道宗所部進逼遼東城下。高句麗軍數萬來援。有人建議說高句麗軍多唐軍少,應該堅守。可是李道宗說高句麗人仗著人多以為我們不敢拿他們怎么樣,我們就是要攻擊他們,殺殺他們的銳氣。李績說我們被派來就是負責替皇上掃馬路的。現在馬路不乾淨,我們怎么能躲呢。於是唐軍處於劣勢卻猛烈出擊,高句麗兵始料不及,被沖亂陣型大敗而歸。唐太宗大軍兵到後,把遼東圍得水泄不通,日夜攻打。乘著刮南風的機會,唐太宗指揮士兵點燃城池西南樓,順風放火。高句麗軍抵擋不住了,遼東陷落。唐軍殺高句麗兵一萬多人,俘虜一萬多人,此外還有百姓四萬多人。
攻克遼東後,唐軍繼續向白岩城進發。烏骨城派兵一萬支援,被唐軍擊退(此戰唐軍只用了800人)。六月,白岩城不戰而降。唐軍繼續向安市進發。高句麗將領高延壽等人率領靺鞨、高句麗兵十五萬來救援,被擊敗。高延壽向唐軍乞降,來到唐軍軍營,一進門就跪下,挪動膝蓋向前,拜伏在地。(《資治通鑑》上說“延壽、惠真帥其眾三萬六千八百人請降,入軍門,膝行而前,拜伏請命。”)唐太宗對他們說:“東夷少年,跳梁海曲……自今復敢與天子戰乎?”高延壽等人“皆伏地不能對”。唐太宗將降軍中的高句麗軍官、酋長三千餘人虜往中原,其餘高句麗人悉數釋放。
安市城小而堅,在城主楊萬春的抵抗下,唐軍圍攻數月不克。長孫無忌以為:‘天子親征,異於諸將,不可乘危徼幸。今建安、新城之虜,眾猶十萬,若向烏骨,皆躡吾後,不如先破安市,取建安,然後長驅而進,此萬全之策也。’”)而這種方式過去一直是唐軍克敵制勝的法寶。最終唐太宗決定暫時停止這次出征。9月,唐軍班師。這次征伐高句麗,攻克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岩、卑沙、麥谷、銀山、後黃十城,遷徙遼、蓋、岩三州戶口入中國七萬人。新城、建安、駐蹕三大戰,斬首四萬餘級。在唐軍,戰士陣亡的約2000人,損失最大是戰馬,損失了七八成。
此戰雖重創高句麗,但是戰事曠日持久,耗費巨大,最終卻未能滅亡高句麗。因此,唐太宗認為這戰屬於戰敗了,痛心地說:如果魏徵還活著,肯定不會讓我進行這次遠征。但這戰的意義還是比較重大的。這是自三國時期毋丘儉攻破高句麗屠王城以來上百年中國軍隊第一次真正戰勝高句麗人,收復了今天遼寧一帶很多南北朝時期被高句麗奪取的土地,為今後唐朝徹底征服朝鮮打下了基礎。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倒是有個印度的小插曲。王玄策作為唐朝的使者去印度。中天竺大臣那伏帝阿羅那順篡位,劫持唐使。王玄策隻身逃到吐蕃,借來吐蕃軍和尼泊爾軍向印度進發。連戰三天,印度軍大敗。唐軍斬首三千餘級,水中淹死印度兵約萬人。阿羅那順棄城逃跑,副使蔣師仁追上並俘虜之。此外虜男女一萬二千人,牛馬三萬餘匹。
唐太宗-戰略思想
唐太宗唐太宗地緣戰略思想,是唐太宗關於地緣戰略問題的理性認識,是唐太宗利用唐王朝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地緣關係及其作用法則謀取和維護唐王朝利益的戰略思想。唐太宗地緣戰略思想是中國古代地緣戰略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有不同於西方也不同於現代的獨具特色的思想內容。
唐太宗在位期間國土廣大,邊界線綿延曲折,地緣形勢複雜,並隨時間推移而發展變化。歷觀這一時期唐與周邊所發生的諸多地緣關係,既有與唐軍事利益攸關的,也有與唐政治、外交利益攸關的,還有與唐經濟利益攸關的,更多的則是幾種利益兼而有之,錯綜複雜。唐太宗比較成功地處理了與突厥、吐蕃、高昌及西域諸國、高麗、新羅、百濟等國之間的關係。唐太宗的地緣戰略思想正是在處理與周邊地緣關係的實踐過程中逐步產生、發展並走向成熟的。
唐太宗地緣戰略思想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又具有他個人的獨有特色,兩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貫穿於他的地緣戰略思想的始終。
唐太宗地緣戰略思想的特點
特點一:積極進取
這是唐太宗地緣戰略思想的最顯著的特色,也是其思想中最成功、最可取的地方。唐太宗的雄大豪邁是歷代許多帝王所不可比擬的,這也是他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特點二:靈活應對
唐太宗在重大變故面前不驚慌失措,他能夠依據客觀形勢和對象的變化而變化,從而較大程度地保證了決策的正確性。
特點三:是冷靜務實
唐太宗鑒於隋亡教訓,努力克服以往帝王急功近利、窮兵黷武的缺陷,注意結合現實需要,量力而行,在冷靜分析的基礎上推行務實政策。四是措置有序。無論是北擊突厥,還是西平高昌,尤其是經略西域,都是先急後緩、由近及遠,有條理、有次序地進行,從中亦可見唐太宗地緣戰略決策之成熟。
唐太宗地緣戰略思想是其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在理論上取得了突破,達到了一個新高度,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獲得巨大成功,業績斐然。史載:“(貞觀十四年)唐地東極于海,西至焉耆,南盡林邑,北抵大漠,皆為州縣,凡東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萬九百一十八里。”(《資治通鑑》唐太宗貞觀十四年九月。)唐太宗的突出成就正在於他以超越前人的英武雄邁之氣魄,重新開拓了中華民族的疆土,為後來中國版圖的確定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而這一輝煌業績的獲得,是與唐太宗的地緣戰略思想密切不可分的。即使今天看來,唐太宗的地緣戰略思想裡面也不乏可取之處。
地緣戰略思想內容
一、著眼於爭奪關中、鞏固“中國”的固本思想。
其中居重馭輕的關中本位思想,乃是唐太宗成就帝業的“根本”,也是其地緣戰略思想的出發點。太宗“深根固本,治安中國”之思想,既有傳統政策沿襲之因素,又有出於當時初唐政治、經濟背景考慮之因素,特別是對地緣因素的考慮,為鞏固政權、密切中外關係、發展經濟進而增強國力而不得不為之。
二、以夷制夷、保藩固圉的地緣藩屏思想。
主要體現在以“懷輯”政策綏納歸附民族,並將其內徙安置在唐周邊地區的一系列行為上,從而達到令其“世作藩屏”的目的。
唐太宗的地緣藩屏思想主要有如下兩個內容:
1、置內屬少數民族政權於周邊,以作藩屏。
2、在唐周邊地區扶植親唐政權,以作藩屏。
三、縱橫捭闔的地緣制衡思想。
其主要內容有:
①遠交近攻,各個擊破,如聯薛延陀制突厥。
②扶弱抑強,保持地區勢力均衡,如聯新羅攻高麗、百濟以及聯合鐵勒諸部扼制薛延陀。
③聯近抗遠,服近懾遠,穩定近鄰以攻擊或威懾遠方政權,如聯合吐谷渾以對付吐蕃。
④另外,唐太宗還有針對某一特定政權內部制定的制衡思想,旨在分化瓦解其勢力,造成內部爭權奪利,削弱統治實力,這尤其體現在對薛延陀的問題上。
唐太宗實行地緣制衡的策略思想及其基本情況大致有如下幾種:
1、遠交近攻,拉攏與孤立並用——唐與東突厥、薛廷陀的地緣制衡關係。
2、扶弱抑強,保持地區均勢。
唐太宗-史學評價
唐太宗的紫色駿馬《新唐書》: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傳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興之業。湯有天下,傳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號稱三宗。武王有天下,傳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與宣之功,其餘無所稱焉。雖《詩》《書》所載,時有闕略,然三代千有七百餘年,傳七十餘君,其卓然著見於後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嗚呼,可謂難得也!
《舊唐書》評價:史臣曰:臣觀文皇帝發跡多奇,聰明神武。拔人物則不私於黨,負志業則鹹盡其才。所以屈突、尉遲,由仇敵而願傾心膂;馬周、劉洎,自疏遠而卒委鈞衡。終平泰階,諒由斯道。嘗試論之:礎潤雲興,蟲鳴螽躍。雖堯、舜之聖,不能用檮杌、窮奇而治平;伊、呂之賢,不能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際,遭遇斯難,以至抉目剖心,蟲流筋擢,良由遭值之異也。以房、魏之智,不逾於丘、軻,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時也。況周發、周成之世襲,我有遺妍;較漢文、漢武之恢弘,彼多慚德。跡其聽斷不惑,從善如流,千載可稱,一人而已!
吳兢在《貞觀政要·序》中說:“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振古而來,未之有也。”
《貞觀政要》集論的撰者元朝的戈直說:“夫太宗之於正心修身之道,齊家明倫之方,誠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納諫,任賢而使能,恭儉而節用,寬厚而愛民,亦三代而下,絕無而僅有者也。後之人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豈不交有所益乎!”這裡所說,太宗在正心修身,齊家明倫方面,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主要是指太宗與其兄李建成的皇位之爭。
明憲宗在命儒臣訂正重刊《貞觀政要》時寫道:“太宗在唐為一代英明之君,其濟世康民,偉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純也。”開元通寶錢幣,唐朝錢幣史學的重要依據,現在錢幣收藏的篤定珍品。
唐太宗-主要作為
魏徵與唐太宗1.他不拘一格的用人,對人材的使用及領導達到了極高的境遇;
2.他獨具慧眼,看到了個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認識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問世,對大臣的各項進步之言豁達地予以採納;
3.不獨斷專行、初步確立了三權分立、互相監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規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響國家政策的那部分)旨意需門下省審查副署後方可生效發布,保證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時發現並糾正。杜絕了不良政策對國家及人民的違害與影響;
4.認識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殺的法政政策,規定死刑需三復奏(外地五復奏)複審批准後方可行刑,這就不難認人們想起貞觀四年(630年)全國判死刑才29人、貞觀六年(632年)全國死刑犯290人,太宗審查時令全部290人回家團年、待來年秋收後回來復刑,結果290人均準時到來、無一人逃亡。
5.太宗朝武功之盛,除對高句麗戰爭上沒有取得戰略勝利外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東突厥、吐谷渾、高昌、安西四鎮、漠北薛延陀等),這與當時的國力、軍隊戰鬥力、整體戰略、用人選將與配合默契、過程協調一致等重要因素是分不開的,因此在中華歷史上的名將名相中,貞觀朝占有相當的比例,在中華軍事史上,貞觀朝的戰例也多被引用;
6.氣吞天下的“天可汗”氣質,李世民多次以少嚇多,經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單騎嚇退突厥10萬精騎,就對比宋真宗在寇準一再堅持和請求下才勉強在大軍護衛下到達澶州南城,而又要戰戰兢兢的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別啊!
7.胸懷大局、四海一統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四海之內只要知道中國的均努力內附,以唐為榮,樂不思蜀,他們不但同唐人一樣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還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數民族將領阿史那思摩、執思失力、契芯何力、黑齒常之、乃至後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為唐朝做出了傑出貢獻,在他們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輝,現在的唐人、唐人街也正時那時繁榮富強、威甲四海、文禮之邦的生動寫照;
8.完善科舉制度、大力興辦學校、重視教育活動、普及官吏選聘、當時的國子學、太學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學校,如此才不難想起當時的教化呢,同時當時的科舉也規範化、考選公平,以進士科最為傑出,如此才有太宗見新科進士魚貫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舉為政治上提供優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詩及經濟發展做出傑出貢獻;
9.工書法、富文詞,太宗皇帝個人修養及天賦極高,在書法同文詞上也頗有名氣,在他大力宏揚和鼓勵支持下,才有唐代書法、文學、藝術之盛;
10.倡導廉政、節儉、樸素、重視農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設方面是相當成功的,他並沒有像朱元璋一樣嚴懲貪官污吏,而是建立一個廉潔奉公、遵紀守法的中央領導班子、重視地方長官選舉,當時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貧困,溫彥博、戴胄、于志寧、魏徵、張玄素等等,再加上良好風氣的宣傳和行政監督,及時預防了官員犯錯,因此當時的官員相當奉公守法、廉潔自律;太宗皇帝也比較注意節儉,不濫用民力、注意與民休息,當時社會形成了一種樸素求實的作風;太宗皇帝也相當重視農業,京官外巡迴京太宗先問及此事,因太子冠禮與農時違背而更改;
11.由於社會安定,商業經濟得到發展,全國新興了許多商業城市,城市業有相當的發展,廣州、杭州、揚州、成都、江陵、涼州等城市經濟發展相當迅猛,長安同洛陽作為世界經濟大都會就不言而喻了,這為封建經濟登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2.對玄奘佛學的支持同西遊的肯定,打通並維護河西走廊-絲綢之路及東聯新羅、日本,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與經濟發展,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從奴隸制社會邁入封建社會,開發並促進了西藏的發展;
綜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不愧為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書法家、卓越的領袖、影響中華乃至世界進程的傑出人物,他為中華民族同人民做出了傑出貢獻,留下了輝耀千古的豐功偉業及精神財富,因此受到人們的崇敬;築東陽先生所說“他是繼孔子之後中國數一數二的偉人”。
唐太宗-過失介紹
唐太宗面對自己空前的文治武功,太宗到晚年也出現一些過失。首先納諫不如貞觀早期積極,比如貞觀十年,魏徵發現他“漸惡直言”。其次奢侈之風日重。不過晚年他還是能反省自己過度奢糜的錯誤。
李世民年輕時曾經嘲笑秦始皇,漢武帝等迷信方術的行為。但中年起,經歷二子爭嫡、伐高句麗未果,並有家族遺傳的“氣疾”之病,致健康大不如前,開始迷信古印度方士的長生藥。最後因為長期服用方藥,導致暴病不治,終年五十歲。
司馬光說唐太宗“好尚功名,不及禮樂,父子兄弟之間,慚德多矣”
修史之證
李世民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閱讀《起居注》和《實錄》。初時褚遂良不許,後來他再要求房玄齡,房應允並給予《起居注》和《實錄》的手稿予太宗,此舉打破歷代皇帝不可閱讀的先例。史書記載李世民要求對“玄武門之變”要“削去浮,直書其事”,但史家對此有不同看法。一些學者認為李世民此舉使自己親殺兄弟的事實在史書中保留了下來,王夫之從道德的角度批判李世民,認為直書其事是不知羞恥,“至於自敕直書,而太宗不可複列於人類矣”;而另一些學者認為李世民“直書其事”其實就是多番修改兩書,疑是向後世強調他於玄武門之變中的正義性。
唐太宗-太宗爭議
唐太宗哀冊貞觀後期,唐太宗開始有了一些變化,先從納諫開始體現出來。貞觀十年(636年),魏徵發現他“漸惡直言”,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錯誤的開始。
征伐高麗
這個被某些人認為是錯誤的舉動,但是,就當時形勢來看,此征是必要的和需要的。第一,發動戰爭的責任是高麗,高麗悍然進攻唐朝附庸國新羅挑起戰端,為了維護權威,唐需要發動戰爭來保護自己的附屬國的利益。第二,戰爭中,唐軍是正義和人性的,這也是保證唐軍損失非常小的一個外在條件,在唐軍攻占的城池中,均擁護唐軍。但是由於為了保持正義性和人性化,導致偏求穩,而使戰期拉長。第三,唐軍的撤退和後續戰爭,充分體現了李世民的胸懷和高超的戰略思想,唐軍以2000人的損失消滅高句麗數十萬人,千古罕見。撤退之時,敵將城牆跪拜,也實屬罕見。唐軍後期的軍事騷擾和政治封鎖,使高句麗的實力每況愈下,最終高宗消滅高句麗。
奢侈
在貞觀十六年的時候,唐太宗下詔說,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機關不得限制,結果造成太子的嚴重浪費現象。唐太宗自己也開始修造宮殿,貞觀十一年在東都洛陽修飛山宮,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宮。這些使唐太宗後期沒有前期勤儉,但是比玄宗,乾隆等不知道要強多少倍。
參與史官寫書
這是專門寫皇帝日常生活和朝政言論的,皇帝無權干涉,這是歷來的傳統,歷來的皇帝都沒有看,尊重史官的職權和地位。而史官也是公正直書,從不掩飾什麼,從不害怕皇帝打擊報復。但唐太宗這個名君卻犯了一個頗大的歷史錯誤,影響干預了史官的公正性。當然,沒有任何完整證據表明太宗大量歪曲歷史。同時,不僅僅是太宗,自春秋,看史者何止數百,董狐直筆,陳壽索賄,太史被宮,不要說清朝的文字獄了,另外,許敬宗對李世民並沒有好感,這樣表明,唐初歷史應該具有可信度的。
一意孤行
唐太宗在貞觀初期不顧大臣魏徵和李大亮的勸阻,對歸順的北方遊牧民族部落要土地給土地要物資給物資,結果這些部落享受夠唐朝的恩惠後胃口反而越來越大,索性就叛亂了。
唐太宗-編年紀事
貞觀元年(六二七)正月初一,改元貞觀。
貞觀元年(六二七)正月,唐太宗下制,令今後中書省、門下省以及三品以上官入閣商議國家大事,都要有諫官跟隨,遇有不當之處,諫官立刻進諫。
貞觀元年(六二七)正月,唐太宗命吏部尚書長孫無忌等與學士、法官等人重新議定律令。放寬絞刑五十條為砍斷有趾,唐太宗仍嫌這種肉刑太殘酷,
蜀王法曹參軍裴弘獻請再改為加役流,徙三千里,居作三年。詔從之。
貞觀元年(六二七)唐天節將軍、燕郡王李藝據涇州反。
貞觀元年(六二七)二月,並省全國的州縣,將全國分為十道,即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嶺
南道,廢郡為州,故每道各轄若干州。
貞觀元年(六二七)十月嶺南酋長馮盎遣子入朝。
貞觀元年(六二七)末,吏部侍郎劉林甫奏請以後四時聽選,隨闕注擬,人以為便。太宗詔命一部分人到洛州參選。太宗說“官在得人,不在員多。”
命房玄齡並省中央官員,只留下文武官額六百四十三人。
貞觀二年(六二八)詔各地置義倉。薛延陀首領夷男受唐封為可汗,建汗庭於漠北。
貞觀二年(六二八)三月,大理少卿胡演向太宗上報每月囚徒的賬目。太宗命令後大辟罪由中書、門下省四品以上官和尚書省議定,以免冤濫。接著又
逐個帶進囚徒,輪到岐州刺史鄭善果時,太宗認為善果雖有罪,官品不低,不應與於囚徒之列。於是,又命以後三品以上官犯罪,
不用帶進,可在太極宮承天門左右朝堂聽判決。
貞觀二年(六二八)關內發生旱災,百姓缺糧,有許多人賣兒賣女以換取衣糧。四月,太宗詔出御府金帛贖回被賣兒童,交還父母。又因去年久雨,今
年又遭受旱災、蝗災,大赦天下。
貞觀二年(六二八)四月,突利派使來唐請求援助。太宗召集大臣討論,兵部尚書杜如晦請出兵攻突厥。貞觀三年(六二九)十二月,突利可汗入朝,
太宗任命他為右衛大將軍,賜爵北平郡王。
貞觀二年(六二八)九月,中書舍人李百藥請再出宮人。唐太宗命尚書左丞戴胄和給事中杜正倫在掖庭西門簡選宮人,前後放出宮女又達三千餘人。
貞觀二年(六二八)末,派遣游擊將軍喬師望從小路帶著冊書拜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賜給他鼓纛。夷男非常高興,派使入貢。
貞觀三年(六二九)三月,太宗以房玄齡為左僕射,杜如晦為右僕射,以尚書右丞魏征守秘書監,均參與朝政。房玄齡善謀略,杜如晦善決斷,為唐朝
名相,並稱“房杜”。
貞觀三年(六二九)大旱,太宗詔求直言,馬周代常何向太宗提了二十多條意見。太宗大喜,招馬周入見,令他宿直門下省,不久以馬周為監察御史,
終至拜相。
貞觀三年(六二九)八月,命兵部尚書李靖為行軍總管、張公謹為副總管,前去征討突厥。突厥俟斤九人帶領三千騎兵降唐,拔野古、仆骨、奚等酋長
也帥部眾降唐。
貞觀三年(六三〇)閏十二月,東謝酋長謝元深、南謝酋長謝強朝唐。東謝、南謝是南蠻的分支,分布在黔西。唐太宗下詔以東謝之地為應州(今貴州
德江縣貞觀三年(六三〇)閏十二月,牂牁酋長謝能羽及兗州蠻向唐入貢。太宗詔以牂牁之地為牂州。党項酋長細封步賴降唐,唐
以其地為軌州境),南謝之地為莊州(今貴州境內),隸屬於黔州都督。
貞觀四年(六三〇)正月,李績在白道敗突厥,李靖在陰山大敗頡利可汗。
貞觀四年(六三〇)正月,李靖率三千騎自馬邑進駐惡陽嶺,夜襲定襄,大敗突厥。頡利可汗大驚,遷牙帳於磧口。頡利的親信康蘇密以隋煬帝後蕭氏
及其孫楊政道降唐。
貞觀四年(六三〇)三月,各族君長都到長安請唐太宗稱天可汗,唐太宗笑道:“我為大唐天子,難道又為可汗之事嗎?”但此後唐太宗賜給西北各族
君長的璽書都用“天可汗”的稱號。
貞觀四年(六三〇)三月,唐行軍副總管張寶相突至蘇尼失兵營,俘頡利,送往長安。
貞觀四年(六三〇)九月,伊吾城主到長安朝唐。先是伊吾內屬,隋於其地設定伊吾郡;隋末,城主向突厥稱臣。頡利被唐攻滅後,伊吾城主率他所屬
的七城降唐,唐朝在伊吾設定西伊州(今新疆哈密)。
貞觀四年(六三〇)全國豐收,流散到各地的百姓回歸故里,米每斗不超過三、四錢,一年僅判處了二十九人死刑。
貞觀四年(六三〇)八月,日本遣使犬上三田耜(亦作御田鍬)、藥師惠日等來唐,是為日本第一次遣唐使。
貞觀五年(六三一)開党項之地為十六州。日本第一次遣唐使犬上御田鍬等至唐(奉使在上年)。林邑、新羅都遣使到唐。
貞觀五年(六三一)十二月初二日,唐太宗制:“判決死罪,要在兩天內五次申奏,下各州的要三次申奏;行刑當天,尚食局不得進酒肉,內教坊及太
常寺不得奏樂。門下省還要再檢查,有依法應當死而處境堪憐者,另外寫狀上奏。”五次申奏是指行刑前兩天到行刑之日共上奏五
次,人命關天,以示慎重。只有犯惡逆罪(隋立“十惡不赦”之科,唐承之)的人只奏一次。
貞觀六年(六三二)太宗乃止。增置三師官(太師、太傅、太保)。太宗與侍臣論安危之本。長孫後賀太宗喜得諫臣,焉耆王遣使入貢,唐太宗派鴻臚
少卿劉善因前去冊立泥孰為奚利邲咄陸可汗。
貞觀六年(六三二)十一月,契苾(鐵勒十五部之一)部落酋長契苾何力率所部六千餘家到沙州(今甘肅敦煌西)向唐政府歸降。
貞觀七年(六三三)太宗赦死囚,李淳風造渾天黃道儀。
貞觀八年(六三四)李靖等赴諸道察情。
貞觀九年(六三五)唐高祖李淵駕崩,享年70歲,唐平吐谷渾。
貞觀十年(六三六)唐建南北衙。
貞觀十年(六三六)六月二十一日,太宗皇后長孫氏卒,享年三十七歲。
貞觀十一年(六三七)八月,侍御史馬周上疏朝廷,建議政府應重視州縣地方官吏的選任。太宗聞奏,深以為是,決定以後刺史由他親選,縣令則由京官
五品以上各舉一人。
貞觀十二年(六三八)立薛延陀小可汗,太宗建百騎。
貞觀十三年(六三九)太宗停世襲刺史。
貞觀十四年(六四〇)流鬼國遣使入貢,侯君集滅高昌,唐置安西都護府於交河,禮官改禮制,唐文成公主入藏。
貞觀十五年(六四一)唐蕃和親,席君買平吐谷渾之亂,冊封百濟王,李世績敗薛延陀。
貞觀十六年(六四二)魏王泰上《括地誌》,太宗徙死罪者實西州,禁自傷肢體,郭孝恪敗西突厥咄陸可汗。
貞觀十七年(六四三)魏徵卒,享年64歲。征高句麗,李世民命畫功臣像於凌煙閣,太子李承乾造反,被廢,立晉王李治為皇太子。
貞觀十八年(六四四)太宗親征高句麗。
貞觀十九年(六四五)鐵勒九姓大首領率眾降唐。玄奘取經回國,張亮、程名振拔高麗卑沙城,李世績攻高麗遼東城,契苾何力等勇擊高麗,高麗白岩
城降,太宗破高麗安市救兵,太宗下詔從高麗班師。
貞觀二十年(六四六)薛廷陀咄摩支降唐,敕勒諸部朝唐。
貞觀二十一年(六四七)唐發兵攻龜茲,太宗哭高士廉,骨利乾入貢,王波利造船攻高麗,突厥車鼻可汗向唐朝入貢,西趙酋長趙磨內附。
貞觀二十二年(六四八)薛萬徹等率軍擊高麗,李百藥卒,結骨入朝,松外蠻附唐,契丹首領曲據內附,阿史那賀魯降唐,王玄策破中天竺,房玄齡病逝,
享年70歲。
貞觀二十三年(六四九)徒莫祗等蠻內附。
貞觀二十三年(六四九)五月,唐太宗病危。臨終前,他召見長孫無忌和褚遂良,讓他們輔佐太子治聽政。同月己巳日,太宗駕崩於翠微宮含風殿,享年
52歲。太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他是歷史上最為偉大的皇帝之一。
唐太宗-相關軼事
武功
唐太宗史書記載,李世民年輕時力大無比,隨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張兩米長的巨闕天弓,可見其武功一流。李世民有次與敵對戰前,僅率領一名騎兵一起充當偵查工作。途經一處草原高地,因為太累與士兵一起睡著,被敵人發現,本來意欲圍殺李世民。此時突然有一條蛇追老鼠,奔到騎兵臉上,驚醒騎兵,才發現身邊都是敵人,於是李世民與騎兵上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開弓,百發百中,終於逃出追擊。
太宗繼位前曾任天策上將,設天策府。太宗繼位後在苑囿內狩獵,有一群野豬奔了出來。太宗四箭射殺了四隻,但還是有一頭雄壯的公野豬衝到近前。吏部尚書唐儉慌忙下馬,與之搏鬥。太宗拔劍砍死野豬,笑著對唐儉說,“天策長史,不見上將擊賊耶?何懼之甚!”原來唐儉曾任天策府長史。唐儉當即回答道:“漢祖以馬上得之,不以馬上理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豈復逞雄心於一獸!”。太宗覺得唐儉說得有理,於是停止了狩獵。太宗繼位前,曾任尚書省尚書令,即宰相之職。太宗繼位後,沒有人再敢任此職。於是以尚書左僕射代之,以尚書右僕射輔之。
改名
據兩唐書的太宗本紀,李世民曾經於四歲時與父親李淵郊遊時,見一識相術之士,其相士先贊李淵為貴人,又贊世民,說其“凡二十歲,必能濟世安民”。李淵後遍尋相士不獲,並將其改名為李世民(亦即李世民本名可能並非李世民)。
書法
李世民酷愛書法,其書法以隸書見長,並且酷愛書法名品《蘭亭序》(即《蘭亭集序》,王羲之書法珍品,王羲之的字十分多變,就一“之”字就有十數種變化之多),相傳當年某大臣見太宗似有鬱結難紓,問之原因,知道其欲得《蘭亭序》,於是便與辯才和尚(王羲之當年墨寶輾轉傳至其七世孫智永,智永出家為僧,又將墨寶傳予其弟子辯才和尚)鬥智最後終於為李世民獲得。而王羲之本願並不想《蘭亭序》落入君王之手成為陪葬品。但最後結果事與願違,《蘭亭序》最終成為唐太宗的陪葬物品。
唐太宗-爭議評價
我們都知道,李世民也是人,人無完人,是人就有錯誤。貞觀後期,唐太宗開始有了一些變化,先從納諫開始體現出來。貞觀十年(636年),魏徵發現他“漸惡直言”,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錯誤的開始。一是征伐高句麗,這個被某些人認為是錯誤的舉動,但是,就當時形勢來看,此征是必要的和需要的。第一,發動戰爭的責任是高句麗,高句麗悍然進攻唐朝附庸國新羅挑起戰端,為了維護權威,唐需要發動戰爭來保護自己的附屬國的利益。第二,戰爭中,唐軍是正義和人性的,這也是保證唐軍損失非常小的一個外在條件,在唐軍攻占的城池中,均擁護唐軍。但是由於為了保持正義性和人性化,導致偏求穩,而使戰期拉長。第三,唐軍的撤退和後續戰爭,充分體現了李世民的胸懷和高超的戰略思想,唐軍以2000人的損失消滅高句麗四萬人,千古罕見。撤退之時,敵將城牆跪拜,也實屬罕見。唐軍後期的軍事騷擾和政治封鎖,使高句麗的實力每況愈下,最終高宗消滅高句麗。
同時,不僅僅是太宗,自春秋,看史者何止數百,董狐直筆,陳壽索賄,太史被宮,不要說清朝的文字獄了,另外,許敬宗對李世民並沒有好感,這樣表明,唐初歷史應該具有可信度的。唐太宗在貞觀初期不顧大臣魏徵和李大亮的勸阻,對歸順的北方遊牧民族部落要土地給土地要物資給物資,結果這些部落享受夠唐朝的恩惠後胃口反而越來越大,索性就叛亂了。後來唐太宗也自己檢討:“中國百姓,實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葉,擾其根本以厚枝葉,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初不納魏徵言,遂覺勞費日甚,幾失久安之道。”
貞觀二十年(646年),遼東戰役回來時,唐太宗得病,此後一直調養,由此開始服用方士提煉的金石丹藥。先前唐太宗還曾經嘲笑秦皇漢武迷戀方術和尋求丹藥,現在自己也不由自主地陷進去了。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又得了“風疾”,煩躁怕熱,便讓人在驪山頂峰修翠微宮,第二年,派人從中天竺求得方士那羅邇娑婆寐,病情不斷惡化。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己巳(二十六)日(7月10日)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
相關詞條
-
夢回唐朝
《夢回唐朝》是天視衛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歷史穿越劇,由蔡晶盛、李宏宇共同執導,鄭愷 、佟麗婭 、李倩等人主演。 該劇講述了一個女博物館研究員夢回唐朝...
劇情簡介 分集劇情 演職員表 角色介紹 音樂原聲 -
《夢回唐朝》
《夢回唐朝》是由浙江永樂影視製作有限公司出品的宮廷輕喜劇,2013年1月19日登入湖南衛視獨家播出,以每天五集連播的形式為觀眾奉上一部唐朝“屌絲”愛上“...
劇情介紹 演職員表 主要角色介紹 音樂原聲 分集劇情 -
《夢回唐朝》[電視劇]
《夢回唐朝》是由浙江永樂影視製作有限公司出品的宮廷輕喜劇,由蔡晶盛、李宏宇共同執導,王力可,郭德綱,鄭愷,譚耀文,佟麗婭,李倩,倪虹潔,張世,隋俊波等人...
劇情介紹 演職員表 角色介紹 音樂原聲 分集劇情 -
夢回唐朝(上)
冰荷與宇凡在追尋被盜文物的路上發生車禍……宇凡為了喚醒昏迷不醒的姐姐一再潛入唐朝的夢境之中,想要滿足姐姐一探大唐盛景的心愿。 宇凡在夢中搖身一變成為南昌...
內容介紹 -
神侃唐朝三百年之帝國夢回
《神侃唐朝三百年之帝國夢回》是由草軍書所著的一本書籍之一,於華夏出版社出版。
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錄 -
夢回唐朝之浪跡天涯
"不止一次的想著如果有此等男子在我身邊我會不會使他幸福
小說類型 內容簡介 -
夢回唐朝之情緣
"本書講述大學生李小斌穿越到了唐朝
小說類型 內容簡介 -
夢回唐朝情牽盛世
"小說類型綜合其它內容簡介本文將以一個名叫韻兒的女子的夢境故事和現實經歷為主載體
小說類型 內容簡介 -
夢回唐朝[2013年郭德綱、王力可主演電視劇]
《夢回唐朝》是天視衛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歷史穿越劇,由蔡晶盛、李宏宇共同執導,鄭愷 、佟麗婭 、李倩等人主演。 該劇講述了一個女博物館研究員夢回唐朝...
劇情簡介 分集劇情 演職員表 角色介紹 音樂原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