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載
《資治通鑑》記載
遼東城 在今遼陽市區遼陽老城東北隅,東晉義熙六年(公元410年)高句麗盡據遼東後,改稱襄平城為遼東城,改築後。城方形,內外兩重城垣。內城有兩層和三層建築物,當系官署;外城為商業區。城門三,東西門相對,雙層門樓。城垣有角樓、雉堞、女兒牆等建築,城外西北還有兩層高樓建築,規模宏偉。在遼東城冢首見繪於後燕時期的遼東城圖。太子河從東牆外流去,至今尚有磚瓦建築材料遺存地面。成為高句麗統治的東部首府。
《資治通鑑》記載: “遼東城漢之襄平城”。公元645年(唐貞觀十九年),唐太宗為收復遼東,改此城為遼州。
《讀史方輿紀要》記載
遼陽城即司治。《遼志》:契丹神冊四年,葺遼陽故城,謂之鐵鳳城,以勃海漢戶建東平郡。天顯三年,遷東丹國民居之,升為南京,名天福城。幅員三十里,有八門,其宮城在東北隅,南為三門,壯以樓觀,四隅有角樓,相去各二里。外城謂之漢城。天顯十三年,改曰東京遼陽府,金、元皆因舊城。明洪武五年,改建定遼城,周十八里有奇,門六。南面門二,左曰安定,右曰太和。東面門二,左曰平夷,右曰廣順。西面門一,曰肅靖。北面門一,曰鎮遠。十二年,展築東城一里,其北又附築土城,以處東寧衛內附夷人。永樂十四年,復修筑北城,南北一里,東西四里,合於南城。司城共周二十四里有奇,北城之門三,東永智,西武靖,北無敵,自是每加修飾。萬曆庚申以後,鞠為茂草矣。遼陽廢縣,在司城內,漢縣,屬遼東郡。後漢安帝初,改屬玄菟郡。晉廢。《遼志》云:遼陽縣,漢浿水縣也。高麗改為句麗縣,勃海為常樂縣,遼為遼陽縣。按浿水縣,漢屬樂浪郡,《遼志》誤也。金、元俱為遼陽縣。明初廢。
遼濱城衛西北百八十里,高麗之遼東城也。唐太宗克之,改曰遼州。時亦謂之新城,以別於遼東故城也。《唐史》:貞觀十九年,伐高麗,江夏王道宗將兵數千至新城。二十年,復伐高麗,命李世勣將營州兵自新城道入。永徽三年,高麗侵契丹,松漠都督李窟哥將兵御之,大敗高麗於新城。儀鳳二年,徙安東都護於新城,以統高麗、百濟之地。此唐所名之新城也。後為拂涅國城。勃海置東平府,督伊、蒙、陀、黑、北五州。契丹阿保機攻勃海,先克東平,五州皆下,復置遼州於此,並置遼濱縣為州治,亦曰東平軍,德光更為始平軍。金皇統三年,州廢,縣屬瀋州。元並廢縣。近《志》謂之遼陽城,又謂之顯州城,皆誤也。按:《舊·高麗傳》:貞觀十九年,季圍遼東城,高麗發新城步騎來援。又《志》安東都護府領新城州、遼東州。據此則遼東城非新城也。蓋唐初以遼東城置遼州,亦曰遼城州,新城則置新城州,至遼時乃移遼州於新城耳。又《舊·高麗傳》曰:乾封二年,李勣度遼至新城,謂諸將曰:新城是高麗西境鎮城,最為要害。若不先圖,余城未易可下。遂引兵於新城西南,據此築柵,且攻且守。城中窘迫,乃降。
練何立功之地
唐太宗伐高麗之戰為練姓開族始祖練何立功賜姓之戰。據唐朝史書記載:貞觀“十八年十一月庚子,命英國公李勣為遼東道行軍總管,出柳城……刑部尚書、鄖國公張亮為平壤道行軍總管,以舟師出萊州……發天下甲士,召募十萬,並趣平壤,以伐高麗。十九年春二月庚戌,上親統六軍發洛陽……五月甲申,上親率鐵騎與李勣會圍遼東城,因烈風發火弩,斯須城上屋及樓皆盡,麾戰士令登,乃拔之。……秋七月,李勣進軍攻安市城,至九月不克,乃班師。冬十月丙辰,入臨渝關,皇太子自定州迎謁。戊午,次漢武台,刻石以紀功德”。故結合史書記載推算,東何公與李勣將軍伐高麗時獻火攻策焚城立功之地,應屬遼東城(今遼陽),南蘇羅城。
在練姓開族始祖何公獻火攻策立功之地——遼東城,中國唐太宗、康熙、乾隆三代帝王面對同一輪遼東滿月,用同首望月詩原韻,給我們留下不朽的詩篇,請大家鑑賞:
【練何公立功之地——遼東城中國三代帝王同吟望月篇】之一
《遼城望月》
唐太宗·李世民
玄菟月初明,澄輝照遼碣。
映雲光漸隱,隔樹花如綴。
魄滿桂枝圓,輪虧鏡彩缺。
臨城卻影散,帶暈重圍結。
駐蹕俯丸都,佇觀妖氛滅。
註: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東征高麗,五月十七日,在李勣率領不捨晝夜地圍攻十多天后,採納練姓始祖何公所獻的火攻之策,點燃西南城樓,焚城攻克遼東城(今遼陽)後李世民作此詩。全詩借望月表達了作者攻占遼東城後的興奮心情,抒發了作者收復遼東的博大胸懷。詩人登上遼城,明月初輝,月色明淨,光照遼碣。浮雲遮月光暫隱,月光隔樹花如綴。微光漸明滿桂枝,圓月虧時鏡彩缺。影散暈重筆下傳神,烘雲托月細緻入微。詩人駐蹕遼城,借望月抒懷,表達了“佇觀妖氛滅”的愉快心情。
【練何公立功之地——遼東城中國三代帝王同吟望月篇】之二
《遼城望月》
愛新覺羅.玄燁
夜氣澄炎景,清光渡海碣。
流雲漸稀朗,繁星燦如綴。
蟾殿魄初明,冰輪影未缺。
懷古聽行漏,素心良蘊結。
曠然望九宵,妖氛盡殄滅。
註:往事越過千年,時值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滿懷平定“三藩之亂”的喜悅,於東巡途中駐蹕遼陽。頓時,想到了唐太宗的遼東戰績,想到了那一首千古傳唱的望月詩篇,於是,這兩位被歲月間隔了千年的皇帝,面對同一輪遼東滿月,有了一段心靈的交流。玄燁步唐太宗遼城望月詩原韻,輕輕吟成此新的詩句。
【練何公立功之地——遼東城中國三代帝王同吟望月篇】之三
《遼城望月》
愛新覺羅·弘曆
呈象涌泛瀛,見光先渤碣。
桂樹吳剛修,不放杖外綴。
散彩麗宵漢,示沖表盈缺。
於時逾中秋,廣寒徒念結。
夙興偏宜觀,漸向西林滅。
註:相似的人生高度,引發了相似的際遇情懷,後者對於前者的崇敬不言而喻。緊接著清代的又一位頗有作為的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也加入了這一場中國詩壇上曠世的唱和。詩題當然還是《遼城望月》,詩韻當然還是唐太宗的,但是情感卻是弘曆自己的。
【練何公立功之地——遼東城中國三代帝王同吟望月篇】之四
《遼城望月》
愛新覺羅·弘曆
隴得復望蜀,征去尚存碣。
誰能放舜階,繽紛乾羽綴。
今月猶古月,千秋何盈缺。
壯志想當年,萋萋菸草結。
情因寥宇寄,光向疏林滅。
註:弘曆在位六十年,年號乾隆,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他的一生文治武功有口皆碑,與他的祖父玄燁一代,形成了清帝十二朝的統治高峰,被稱為“康乾盛世”。弘曆從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諳熟歷史,精通詩文,對其祖上發祥之地的遼東之史跡典故更是了如指掌。因此,遼城之月當然地成了他與先人對語的媒介。他一生曾三次巡幸遼東,寫下大量詩文,其中以遼城望月為題材的還有上述這一首。
千古一月,讓多少人心潮起伏。詠月的詩篇不計其數,浩若繁星,而各篇《遼城望月》都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其韻律之鐵硬,其詩意之鋒銳,那能是用柔軟的毛筆寫成,分明是用干戈揮就。不同時代的君王,站立在同一座城頭之上,讓一輪圓月把情愫慣穿,讓人難以說清這到底是偶然中的必然,還是必然中的偶然?它不單單創造了文學史上的一段趣事,還為練何公伐高麗立功之地——遼陽古城的人傑地靈之說找到了人文的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