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抽動症

兒童抽動—穢語綜合症,又稱多發性抽動症。特徵包含抽動,為慢性、波動性、多發性的運動肌快速抽動及不自主的發聲和語言障礙故名,屬中醫“筋惕肉瞤”、“瘛瘲”、“抽風”、肝風”範疇。抽動症是指身體某部位肌肉或某些肌群突然、快速、不自主、反覆地收縮或運動。這種抽動可發生於身體多數部位的骨骼肌,因此,稱為多發性抽動症。

多發性抽動症的原因

迄今為止發病原因仍不清楚。有些學者認為腦部有病變,與大腦基底神經節發育及功能障礙有關,主要是神經遞質功能失調,尤其是多巴胺活動過度,所以引起抽動、多動;也有些學者認為大多數兒童到了發育期以後會自動好轉,用腦部病變不太好解釋,可能和家庭、學校教育方式有一定關係,心理社會因素在發病中起很大的作用;此外,精神因素、遺傳因素、胚胎髮育及感染等對此病均有一定影響。
祖國醫學認為:抽動,歸為“風”所致;異常發音,屬於“痰”作祟;穢語,以“虛”為主。多發性抽動穢語綜合徵多由五志過極、風痰內蘊而引發,病位主要在肝,與脾、肺、心、腎密切相關。
風勝則動”,故抽動歸為“風”所致。小兒肝常有餘,若過度緊張,神機受累或外邪留戀,均可致肝失疏泄,肝鬱化火,肝陽上亢,引動肝風而發抽動;或因陽亢耗傷肝陰,肝陰不足筋脈失養而拘攣抽動;風善行數變,故抽動部位多變。
異常發音,屬於“痰”作祟。小兒脾常不足,脾氣虛弱,健運失司,水濕凝聚,則為痰飲,或情緒受挫,肝氣橫逆,脾失健運,水濕不行,則痰濁內生,痰濁蒙蔽清竅則神機不能暢達,從而出現不自主動作、異常發音、怪聲呼叫;外邪襲表,肺氣不宣,風火夾痰阻滯咽喉,咽喉不利也出現喉中異常發音。
穢語,以“虛”為主。心主言、肝主語。肝陰不足,心失所養,故心神不寧、注意力不集中;心肝虧虛,復遇精神刺激、情緒波動及學習緊張或感冒等誘因,耗神傷精,氣陰虧損,從而言語欠聰。腎陰不足,水火失濟,則心神煩躁,魂不守舍,從而出現語言顛三倒四或有穢語。陰虛火旺,則可見舌質紅絳,苔少或光剝,氣血淤滯可致久病不愈。

多發性抽動症

多發性抽動症又稱之抽動—穢語綜合徵,是一種以慢性、波動性、多發性運動性抽動,伴有不自主發聲為特徵的遺傳神經性精神性疾病。 多數起病於10歲以前,男女比例為5∶1~3∶1,其在伴隨行為問題方面的表現也隨性別而不同,在男性病人中更多的是伴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而在女性病人中更多的是伴有強迫障礙。可以在各種不同的文化和種族中發病,其患病率至少在0.5‰以上,且大多數為輕症病例,男孩多於女孩。
成人患病率約為兒童的1/10。近年來此病有增多的趨勢。此並給患兒和家長帶來很大的煩惱的擔憂,為此如何解除患兒的因病帶來的壓力和危害,是我們作為醫務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就有關家長普遍關心的幾個問題,談談目前研究的新理念,以及個人的看法和建議,以期家長能夠知曉如何配合醫生治療,對解除患兒的病痛有所幫助。

一.認識臨床症狀特點

多發性抽動症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其發病與遺傳因素、神經遞質失衡、心理因素和環境因素等諸多方面有關,可能是多種因素在發育過程中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一個綜合徵。 多發性抽動症的臨床症狀複雜,主要包括運動性抽動、發聲性抽動以及伴隨的心理行為症狀。往往病程比較長、病情容易波動,時好時壞,有周期性緩解和復發的傾向。
通常以眼部、面部和頭部的抽動作為首發症狀,如眨眼、歪嘴動作或搖頭等,爾後逐步向頸、肩、肢體或軀幹發展,可從簡單運動發展為複雜運動性抽動。所有的患兒最終都會出現發聲性抽動。
近年來,還注意到在許多患兒在運動性抽動或發聲性抽動前,有身體局部不適感,如壓迫感、癢感、熱感、冷感或其他不適感等。穢語即說髒話、痞話的發生率不足三分之一,並非此病的必備的診斷條件。
多發性抽動症屬於發育障礙性疾病,牽涉到家庭問題和社會問題等。既往認為屬於終身性疾病,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有自然完全緩解的可能,預後相對良好。
抽動症狀可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減輕或自然緩解,大多數患兒在長大成人後病情向好的方向發展,能夠過上正常人的生活,少數病人症狀遷延,可因抽動症狀或伴發的行為異常而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 有研究資料表明,大多數的TS患兒在青春期過後抽動症狀經過治療可以緩解,1/4病人抽動症狀明顯減輕,剩下1/4病人抽動症狀遷延到成年。因此,對本病的預後不宜過於悲觀,要保持樂觀的態度,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認識共存病症

多發性抽動症除了症狀複雜外,尚有許多共存病症。有學者強調的是只要出現共存病,尤其是發病越早,則病情變為複雜而又難治的可能性就越大,甚至必須以治療共存病為主才能好轉,所以及時發現和識別共存病就顯得非常重要。最常見的共存病症為: (1)以注意力渙散及(或)多動、衝動為主的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即小兒多動症
(2)強迫症,包括單獨或同時出現的各種強迫觀念與行為,持續反覆地出現於思想和行動中,明知不對而欲罷不能,始終無法擺脫,有時很痛苦,可出現自殘行為,如咬舌、咬破手指、損傷皮膚、毀容等,常留下感染或疤痕,甚至流露出不想活下去的自殺念頭,對此務必高度警惕,防止意外。
(3)品行障礙及對立違抗性障礙,二者都有反社會傾向,不可忽視,不少家長常誤認為這些表現不是病態,以為只是脾氣倔犟而加以打罵壓制,結果病情反而加重。
(4)學習障礙,是認知功能受損,主要是閱讀障礙和數學困難,可嚴重影響學習成績。
(5)情緒障礙,主要是抑鬱症及心境惡劣,成人型的交替性抑鬱躁狂症也可在兒童及青少中發病。
(6)焦慮障礙,主要是害怕與不安,如怕與親人分離、怕親人出事、怕上學、長期過度地怕陌生人、怕社會交往,乃至每天都為將來前途擔憂、惶惶不安等。
(7)孤獨症及相關疾病,包括語言障礙及與孤獨症相同的Asperger綜合徵。
(8)攻擊性行為,如表現無端挑釁、辱罵毆打、破壞砸毀行為。所以,由於病情複雜痛苦,無法自控,病程又反覆遷延,患兒的生活質量較差,主要是由各種共存病所致,而非多發性抽動症本身。

三.飲食起居

對於多發性抽動症的孩子生活起居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注意冬春季節宜避寒保暖,避免感冒,不宜運動過度,運動過度後抵抗力下降,往往易汗出受涼更易感冒。 而大量的臨床觀察感染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常常誘發或使抽動症狀加重;家長要監督孩子不宜長時間看卡通片、玩遊戲機等,這也是抽動誘發或加重的因素之一;在飲食方面,儘量不宜喝含咖啡類的飲料,
以避免過於興奮,儘量不食海鮮發物如魚、蝦、羊肉、油炸食品、辛辣食品。科學合理安排孩子的飲食起居,配合治療,這也對提高療效的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心理調節和治療

老師和家長責任重大 心理治療主要是解決兒童的情緒問題與其它伴隨症狀,消除誘發因素,恢復兒童的自信心,防止發生其他心理問題,間接的緩解症狀,起到藥物治療不能代替作用。
患兒因為表現出控制不住的症狀而受到同伴的嘲笑、譏諷,產生自卑心理。也受父母過於擔心著急情緒的影響,把自己的病看得過於嚴重,形成心理陰影。 首先家長不要過分的擔心、緊張,對疾病有比較正確的認識,極配合醫生對孩子進行治療。合理安排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對孩子的抽動症狀不能批評指責,也不要總是提醒孩子控制。
通過合理安排孩子的生活、學習,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減輕症狀。幫助他們正確處理好與同伴的關係,正確面對同伴的譏諷和嘲笑,正確處理好學習問題,改善學習行為,提高自信心。
老師要出於愛心,對此類患兒要更加愛護,並提醒同學們不要因為患兒的怪異動作而鬨笑、譏諷、看不起。主動與患兒多接觸,幫助其由於疾病帶來的學習和生活上的不便。
在學習有所進步時,要給予及時的鼓勵。學校和家長處理對策不當、受歧視、斥責、打罵或被停學處理,可使患兒與學校家長的矛盾激化,造成情緒牴觸、違抗等情況,常常使病情加重,預後也比較差。
因此,家庭和社會的溫馨對患兒的心理健康發育和疾病的康復非常重要,在這方面老師和家長的責任非常重大。
多發性抽動症的症狀可以時輕時重,呈波浪式進展。在青春期後大約40%—50%的病人抽動症狀可自行緩解,25%———30%病人抽動症狀明顯減輕,25%-30%病人抽動症狀遷延到成年,甚至終生者,但對學習及社會適應一般影響不大。但兒童期患兒由於行為怪異,常受到家長責罵、老師批評、同學嘲笑,對兒童身心發育會產生較大的傷害,可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攻擊行為、強迫行為、自傷行為、學習困難以及自卑焦慮等。
因此,對多發性抽動症患兒應及時治療,堅持生物治療與心理治療並重原則。此外要注意生活飲食調理,妥善安排日常作息時間,避免過度緊張疲勞,適當參加一定的體育和文娛活動,但運動不能過量,應避免食用含食物添加劑及咖啡因飲料等食品。

五、生物治療

MOGT技術誘發的生物DNA分子,由大腦傳遞至身體的各個器官和組織,使多動症、抽動症患者不僅從生理上同時在心理上也得到緩解並加速大腦神經突觸處的傳導功能,抑制大腦神經過於興奮,使大腦神經長期處於一個比較穩定的興奮點上,對患者進行治療。

發病年齡

多發性抽動症的發病年齡為1-21歲,平均發病年齡為6-7歲。男性明顯多於女性,至少要多三倍以上。大多數多發性抽動症起病於2-15歲,學齡前和學齡期兒童為發病高峰人群。90%在10歲以前起病,以5-9歲最為多見。
就多發性抽動症本身而言,發聲性抽動通常比運動性抽動出現的要晚,平均發病年齡為11歲。而穢語的發病年齡通常又比簡單發聲性抽動要晚,平均發病年齡為13-14.5歲,並且病程中大約1/3的病人穢語症狀可以自然消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