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攔截器

多攔截器(MultipleKillVehicles,MKV)飛行器由一枚助推火箭攜帶幾十個微型殺傷攔截器,能夠同時摧毀多個目標。

多攔截器

彈道飛彈中段防禦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從彈頭、彈體和誘餌構成的“威脅雲團”中識別出來襲彈頭。美國飛彈防禦局期望,它正在發展的這種多攔截器能夠解決彈頭識別問題;通過大量的這種攔截器、高效的感測器和戰場管理系統,可以對助推段、中段和再入段的彈道飛彈進行多重攔截,明顯提高飛彈分層防禦的能力。多攔截器計畫於2002年首次向公眾披露,2005年8月12日完成設計評審,計畫在2007年進行一系列關鍵試驗。
 

MKV的技術原理

傳統攔截器直徑約24英寸(約60厘米)、長55英寸(約140厘米)。而微型殺傷攔截器直徑6~8英寸(約15~20厘米)、長10英寸(約25厘米),有制導功能,能由運載火箭攜帶飛向預定攔截點,分別攔截不同的目標。可以利用現有地基攔截器(GBI)或其他的中段攔截器的推進器。多攔截器能夠在地基或者海基雷達的導引下,向來襲的彈道飛彈飛行。多攔截器技術也能夠用於助推段攔截或者天基中段攔截——雖然飛彈防禦局目前還拒絕承認這一點。
多攔截器的工作過程是:助推火箭攜帶多個微型殺傷攔截器,從地基中段防禦系統的發射井中發射;利用現有彈道飛彈防禦系統的海基X波段雷達(SBX)、空間跟蹤與監視系統(STSS)以及殺傷攔截器的感測器進行目標識別;最後由殺傷攔截器摧毀所有的目標。
當運載飛行器在大氣層外與助推器分離後,向威脅雲團方向釋放殺傷攔截器,並對每個殺傷攔截器分配具體的攔截目標、與殺傷攔截器保持通信。運載飛行器安裝有能夠識別目標的先進光學感測器,大概工作在可見光或紅外波段。與傳統的碰撞殺傷攔截器一樣,多攔截器不攜帶爆炸裝料,而是以幾倍於聲速的速度與目標碰撞。
多攔截器可以有效對付採用了突防措施的再人體(如反仿真彈頭和包裹彈頭)。美軍太空和飛彈防禦技術中心對多攔截器理論和技術的研究,已經進行了10年。由3個從事助推器和微型殺傷攔截器研究的承包商,共同承擔系統理論、總體設計、部件研製、系統集成和地面試驗,最後通過綜合飛行試驗來驗證所有關鍵的系統性能。

MKV的理論分析

美國飛彈防禦局官員估計,單個微型殺傷攔截器的重量最後將介於2~10千克之間。這種重量的不確定性引起了關於殺傷攔截器數量的許多猜測。飛彈防禦局和洛·馬公司暗示,單枚助推器可以攜帶24枚或者更多的微型殺傷攔截器。假如殺傷攔截器重量為以前估計的5千克,那么殺傷攔截器的數量將明顯少於24枚。與之相比,傳統地基攔截器攜帶的殺傷攔截器(包括感測器和通信部件)重70千克,因此攜帶的殺傷攔截器很難超過12個——除非使用推力更大的助推器。
發展MKV系統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擔心地基和海基雷達系統以及地基攔截器攜帶的光學感測器不靈敏,沒有把握識別彈頭和誘餌。飛彈防禦專家認為,相當簡單的誘餌(如氣球和簡單的假彈頭)就能夠欺騙現有防禦系統的感測器。利用MKV對付這些突防措施的道理很簡單:一枚攔截彈攜帶多枚殺傷攔截器,能夠對更多的威脅目標分配殺傷攔截器,這樣就降低了對識別能力的要求。
對於MKV防禦分導式多彈頭攻擊的價值,尚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MKV對中段防禦的作用有限,理由是:冷戰時期,飛彈防禦系統識別彈頭是通過獲得的蘇聯彈頭的詳細情報來幫助進行的,而未來飛彈防禦系統面對的可能是完全不熟悉的潛在威脅目標,即使利用先進的識別技術,在“威脅雲團”中識別彈頭也將比以往困難得多;況且還會出現其他種類的突防措施(如降低彈頭表面溫度或為彈頭塗漆),欺騙負責最後尋的任務的光學感測器,使得MKV也無能為力。
贊同發展MKV的觀點則認為,它起碼在理論上適合於對分導式多彈頭(MIRVs)的防禦。MIRVs是由一枚運載飛行器釋放出來的若干小型核彈頭,它們分別攻擊不同的地面目標。一旦助推段攔截失敗,攜帶了分導式多彈頭的飛彈釋放了它攜帶的載荷,傳統的中段攔截器對它就無效了。這時就需要大量的中段攔截器對每個獨立再入目標進行攔截,而MKV就有了用武之地——當然,所有的彈頭都必須在MKV的作戰半徑範圍內。如果美國受到分導式多彈頭的攻擊,那么毫無疑問,由MKV構成的飛彈防禦將更為有效。

MKV的發展狀況

為了在核軍備競賽中保持有限狀態,美、蘇於1972年簽訂反彈道飛彈條約,禁止為飛彈防禦進行反導技術的實地試驗,還明確把MKV規定為禁止的技術。因此,直到美國於2002年6月退出反彈道飛彈條約以後,MKV發展項目才首次向公眾披露。其實,反彈道飛彈條約對發展MKV的限制中,還是有幾處漏洞可鑽的。
首先,反彈道飛彈條約被普遍地理解為只限制技術的實地試驗,而不是實驗室研究和有限的地面試驗。其次,也許是最重要的,反彈道飛彈條約只套用於國家飛彈防禦系統。在90年代中期,美國海軍就與彈道飛彈防禦組織(飛彈防禦局的前身)合作,研製了輕型外大氣層攔截彈(LEAP)——一種用於戰區飛彈防禦的微型殺傷攔截器。最後,也是最有爭議的,是波音公司在90年代曾關注的一種介於MKV和動能反衛星武器之間的系統。飛彈防禦局之所以打消了發展這種武器的念頭,很可能是怕沾上敏感的反衛星武器和天基飛彈防禦的邊。
參議院通過的2003年財政年國防撥款法案中,包括了撥款500萬美元用於中段防禦的微型殺傷攔截器技術。2003年6月,五角大樓準備好部署微型殺傷攔截器系統。當時媒體報導,飛彈防禦局希望每個攔截器能攜帶幾十枚殺傷攔截器。2004年1月,洛·馬公司獲得了為期8年、價值7.68億美元的“發展和驗證微型殺傷攔截器”契約,微型殺傷攔截器計畫更名為多攔截器計畫。
當前的研究重點是研製10磅(4.5千克)MKV的微型部件,如陀螺儀、加速計、高度控制系統、微米級感測器和推進器等,並將它們與MKV集成。計畫於2007年進行首枚MKV的地面盤旋試驗:飛行器用一根細繩懸掛在模擬環境中,以試驗其目標跟蹤和側向控制能力。MKV的其他技術,尤其是運載飛行器對殺傷攔截器進行目標分配的戰場管理軟體已取得進展。在2005年8月15~18日的太空和飛彈防禦研討會期間,美國飛彈防禦局宣布,第一次MKV飛行試驗計畫於2009年進行,防禦洲際彈道飛彈的第一次綜合飛行試驗將於2011年進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