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它是上海的一條小街,南傍四川北路商貿鬧市,北鄰魯迅公園、虹口足球場,背靠內環高架、輕軌明珠線,動靜相間一里有餘。街短而窄,路曲且幽。夾街小樓,櫛比鱗次,風格各異。多倫路文化街雖在地圖上難有立錐之地,但在近現代中國文化史上卻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多倫路文化街不過550米長,卻蜿蜒蛇行,曲徑道幽。這幾年修葺翻新後,再現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滬上的人文風情。多倫路的路面用石塊鋪成,路兩邊的各式洋樓塗飾一新,門面洞開,皆為雅商,字畫,古董,紅木器具,一路列過去,甚是風雅。最有趣的是,有一家紋枰坊,供人下圍棋,一天十元,且奉茶水。
街道概況
多倫路是上海虹口區的一條小街,毗鄰山陰路與長春路隔街相望,全長五百多米,路雖短卻幽深,夾街小樓,櫛比鱗次。象這樣的小街小巷,在上海的大小馬路中實在是太多了,而這多倫路不同在於它是一個臥虎藏龍之地,在中國近現代史上,這條五百米的街道居住著眾多的文化名人,像魯迅、茅盾、郭沫若、葉聖陶、柔石、馮雪峰及日本友人內山完造等,都曾經在這條小街上生活居住過,多倫路可以說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文化界的大本營,中華藝術大學舊址曾經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的會場,多倫路上銘牌介紹:夏衍、馮雪峰、瞿秋白、柔石、許幸之、潘漢年、張愛萍都在這條小街上活動過;抗戰勝利後,這裡還有湯恩伯、孔祥熙和白崇禧的公館,台灣著名作家白先勇的童年就是在多倫路210號的白公館裡度過的,在一條500多米的小街上集中了如此多的著名人士遺蹟在上
海是罕見的。
除了名人故居遺址外,多倫路上有許多小型私人收藏博物館。包括“筷子博物館”(多倫路191號)、還有目前亞洲最大的一家古錢幣展覽館(四川北路203弄35號原湯公館)、南京鐘博物館(多倫路193號)、文風奇石藏館(多倫路189號)等,其他的私人收藏館還有:藏書票館、集報館、古陶瓷收藏館等,而給這些店鋪的牌匾題名的幾乎都是文化名人。
在多倫路建成開放以前,這條小路一直被四川北路農貿市場占據著,搭了個鋼結構彩鋼板瓦屋頂,將兩旁的別墅和名人故居都遮掩掉,做菜場的多倫路每天充滿了喧騰與生機。有路邊菜販的吆喝聲,菜場的夜排擋也是非常紅火,更有形形色色的市井寫照……這條小馬路充溢著生活里柴米油鹽的點點滴滴,一切都是上海市民生活的寫照,因此以前經過四川北路,沒有人會想起這條路和上海別的路有什麼不同,太不起眼了啊,當然也沒有人想起這條路的歷史是多么厚重,文化的歷史積澱又是多么深厚!
主要景點
金泉古錢幣博物館
金泉古錢幣博物館: 位於多倫路210號東側,是廣東南海商人賀守華在二十年代所建,風格同多倫路210號相似,抗戰後同樣被作為敵產接收
。隨著多倫路文化名人街的開發建設,現為金泉古錢幣博物館。金泉古錢幣博物館由中國西安金泉錢幣股份有限公司主辦。全館展品共分十大部分,集八千餘品種,上萬枚錢幣。可謂集上迄先秦、下至民國的各個歷史時期的貨幣精華,並附有世界上187個國家和地區的現行流通貨幣。館藏珍品有青銅鑄幣鼻祖“保德銅貝”、“金代小額銅鈔版”,比西方用紙幣的歷史早了400餘年,明代永和年間鄭和下西洋,在對外貿易中買回的五十兩金錠;還有創中國古錢幣拍賣天價,耗資27.5萬元購回的“鹹豐通寶·大清壹百”,集國號、年號、鑄局、紀值一身,被錢幣收藏界人士譽為“清錢之王。”
奇石館
奇石館(館主陳瑞楓、周文秀夫婦):位於多倫路189號。陳周夫婦自1949年與石結緣,並開始了愛石、藏石生涯,在半個多世紀裡,歷經艱難,痴情不改,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藏石上萬,共有100多個石種。其中雨花(水)石、靈壁(隕)石、江河(卵)石以及各種象形石尤為突出。
藏筷館
藏筷館(館主藍翔):位於多倫路191號,是古筷收藏家藍翔於1988年7月17日在上海創辦的我國獨一無二的民俗藏筷館。10多年來,已接待了日本、美國、泰國、韓國、俄羅斯、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等大批外賓及港、澳、台同胞,全國各地慕名參觀者人數更多,現藏筷館收藏有古今中外各式筷箸980多種,總數近1600多雙。藍翔先生井撰寫出版了我國有史以來的第一部箸文化專著——《筷子古今談》。
藏鍾館
藏鍾館(館主劉國鼎):位於多倫路193號,由上海收藏欣賞聯誼會鐘錶分會理事劉國鼎先生開辦。劉老先生自少年時代起即隨父擺弄鐘錶,與鐘錶結下了不解之緣,專門收藏南京古鐘。鍾藏館收藏了各個不同時期、不同產地的“南京鐘”70多座,形成了南京鐘收藏系列。
左聯會址
左聯會址:位於多倫路201弄2號。1930年3月2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在此召開,從此標誌著以魯迅為旗手的中國左翼文化運動的蓬勃開展,譜寫了中國革命史和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光輝篇章。
左聯紀念館
左聯紀念館(十大文化名人展館):位於多倫路145號。建成於二十年代,外廊與柱式及磚牆的線條,突出顯示其富有代表性的美洲殖民地式建築風格。曾作為左翼中華藝術大學校址和學生宿舍。現為左聯紀念館和十大文化名人展館。
景雲里
景雲里(名人之路):位於多倫路135弄背後。建於1925年,為磚木結構石庫門房屋。二、三十年代魯迅、陳望道、茅盾、葉聖陶、馮雪峰、周建人、柔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曾在此居住,有歷史文化名里之稱。
夕拾鐘樓
夕拾鐘樓:位於多倫路119號。名稱取自魯迅先生著名文集《朝花夕拾》。鐘樓頂端所置機器人為上海交通大學高新技術產品。其古鐘為青銅冶鑄。整幢鐘樓欞體用花崗石砌成,既表現超越時空的動感,又有凝重的哲人氣質。機器人同時具有電腦語音系統功能,能說話、會唱歌。編人程式的電腦語音系統,可以準確報時,井能簡略地向您介紹本地區近代歷史演變的大事典故。
鴻德堂
鴻德堂(蘇韻閣):位於多倫路59號。主體建築座南朝北為2樓,突出的裙樓第四層為鐘樓,建築面積700多平方米,於1928年由中國教友捐獻12萬元自建。為上海市近代優秀保護建築。作為西方宗教建築而採用中式建築的風格,在國內僅此一處,極為罕見。現底樓大廳闢為蘇州刺繡展覽館。占地面積為500平方米,為蘇州刺繡廠在上海的主要產品展示視窗,陳列展品有各種單面繡掛屏、條幅、冊頁、畫體;雙面繡品屏風、台屏、微型景泰藍轉屏;有繡花被面、被套、床罩、枕套、靠墊、檯布、披肩、圍巾、手帕、領帶等旅遊產品、禮品。
海瓷堂
“海瓷堂”位於多倫路185-187號,是一家中國古陶瓷私人藏館,自1999年開館以來, 藏館先後接待了來自世界四十餘國的國際友人與國內收藏愛好者。藏館主人以館藏珍品為基礎,結合傳統與現代技藝,兼容並蓄中西文化,將中國文化再現於限量版文化產品之中。追求卓越的材質與品質,專注於每一個細節,是“海瓷堂”對其文化產品的承諾。
孔公館
孔公館位於多倫路250號,是一座二層樓建築,占地面積1080平方米。它的外牆面綴滿了細紋抽紗的阿拉伯紋案浮雕,門框、窗框均為修長的橢圓形,上部分為馬蹄形拱卷,內緣裂成鋸齒。進入大門是滿堂生輝的彩色貼面的瓷磚和地磚。從扶梯到扶手一直到天花板,無一不是雕紋刻鏤,精美絕倫,精緻細膩。
街道設計
多倫路的路面用石塊鋪成,女人的高跟鞋在上面格外的清脆。
這條在地圖上難覓其蹤的小街,在中國近代文化史上卻寫下了濃重的一筆。諸多彪炳史冊的文化名人如魯迅、瞿秋白、郭沫若、茅盾等曾在這裡聚首、吶喊、戰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中華藝大、上海藝術劇社、公啡咖啡館這些都是他們的戰場。一個多世紀以來,多倫路及周邊的幾條馬路,從一個側面集中顯現了了這個歷史印跡和文化縮影。
路邊那些栩栩如生的街頭銅像向你描繪著當時文人的風采,那些故居遺址向你講述著那個時代的故事。多倫路正以它獨特的文博景觀和典雅的文化品味成為上海的旅遊熱點之一。 在四川北路北端與多倫路的連線處,聳立著內徑高4米、寬3.8米的牌樓,具有上海石庫門建築風格的牌樓上方,上海市老領導汪道涵親筆題寫的“多倫路文化名人街”街名,讓人迎面就感受到濃郁的文化氣息。腳下,一條褐紅色的呈幾何型圖案的彈階路飽含著豐厚的文化積澱,婉蜒地把人們引向塵封許久的歷史深處。
走過牌樓,漫步前行,多倫路250號一座磚木結構、立面浮雕紋樣清晰的伊斯蘭風格建築映人眼帘;相去不遠的215號是一座西班牙式花園別墅,全國最大的古錢幣博物館——金泉古錢幣博物館就落戶在別墅對面的弄堂里;順著215號建築往裡走,藏書票收藏館、南京鐘藏室、藏筷館、奇石館和蘇韻閣等極具個性特色的收藏館順序排列,凸現出多倫路文化名人街”“文博街市”的主體特色。
多倫路上,造型簡樸的黑色路燈燈柱相間而立,讓人想起那已經消逝的久遠年代。站在左聯紀念館向前望去,多倫路“L”型路徑的拐角處,一座高18米的“夕拾鐘樓”鑲嵌著由機器人操縱報時裝置的青銅時鐘悠揚的鐘聲寓意中華優秀文化的親和力向四方發散,吸引著人們的注意力。走過鐘樓,名聞遐邇的基督教鴻德堂就在眼前,這座國內罕見的用中國傳統建築造型作為基督教教堂的鴻德堂正面牆上,那穌受難的十字架歷經滄桑,依然向人們發出無言的警示。鴻德堂和公啡咖啡館以及風格迎異的優秀近代建築一起,向人們展示多倫路文化名人街上中西合璧的文化魅力。
多倫路文化名人街上精心點綴的小品街景,街心廣場上奼紫嫣紅的花壇,古樸與現代、凝重與輕靈各異的千姿百態的文化旅遊紀念品,在朝陽中熠熠發光的“百年老店、恆豐茶莊”銅牌,人們真切地感受到:多倫路文化名人街正從歷史走向現代,從現代走向未來。以“交相輝映的故居舊街老弄堂、鱗次櫛比的畫廊文苑博物館、連片成市的古玩字畫收藏品、相映成趣的酒吧茶坊咖啡屋”為基本特色的多倫路文化名人街,已經初見輪廓。
設計原則
多倫路的設計試圖以文化、旅遊為主線,帶動沿線相關商業的發展。在路面及環境整治、修繕原有人文景觀的同時,創造新的城市開放空間,形成多功能、多層次的集旅遊、文博、商業、休閒為一體的環境,賦予多倫路地區以新的城市活力。針對多倫路地區的現狀及未來的發展定位,本次設計主要體現了以下幾點:
沿用近代歷史
多
倫路地區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近代歷史遺址群落,設計中充分發揮這一地區優勢,利用沿線的歷史名人故居、紀念館、藝術館,與步行系統中有機布置的一系列文化名人紀念小品(碑、雕塑、噴泉、亭、鋪地)一起,道出“文化名人與您同行”的主題,繼承和延續該地區特有的城市文脈。
多元化文化功能
作為一條文化名人街,多倫路的開發與普通的商業街開發最大的區別在於:它著重於文化與展示的功能。沿線的一系列名人故居、遺址、美術館、博物館,充分體現了多倫路的文化特點;而與之相輔的各類特色餐廳、民俗商店、咖啡館、古玩店、書店、影劇院則為其增加了新的商業活力,使地區功能更為有機、豐富、多元和完整。
以人為本的思想
現代城市設計理念更加尊重人的便利和舒適。多倫路文化名人街的設計中,從街道尺度、綠化的布置、開放空間的安排、小品的陳設、建築的細部、直至地面的鋪裝,都意欲使購物、觀光者體會到“步行者的天堂”這一概念,並充分提供通訊、納涼、集會、休憩、公共衛生等服務設施,體現對人的細緻關懷。
商業文化相結合
作為“四川北路後花園”,多倫路地區的良好的休憩空間能夠促進四川北路商業街的繁榮,而宜人、優雅的城市環境亦能增進本地區特定的商業活動,從而形成多倫路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開發機制。
周邊景點
虹口體育館
虹口足球場,是在具有46年光榮歷史的虹口體育場原址上建
造的以專業足球場為主的多功能綜合性體育活動場所,於一九九八年二月二十二日動工,一九九九年二月二十二日落成,同年三月十四日正式啟用。是全國第一家專業足球場,也是中國足球超級聯賽(原甲A聯賽)上海申花足球俱樂部主場。虹口足球場重建項目經過國際方案競選招投標,由日本RIA設計事務所策劃,上海建築設計研究院深化方案,並負責施工設計。足球場的整體結構龐大,不設伸縮縫或沉降縫,整體設計考慮溫度應力及整體變形;足球場的天然劃坪採用地加溫和強排水循環灌溉等國外先進草皮養擴技術與設備;足球場項部巨大的橢圓形開口,使場內草地的日照時間最大限度地得以保障,同時保持空氣的流動。合理的建築結構和靈活的空間處理,確保了觀眾席能保持一覽無遺的良好視線。虹口足球場東與魯迅公園毗鄰,西與高架輕軌明珠三號線東站相連,掩映在綠樹叢中,與周圍幽雅的人文環境融於一體。整個足球場占面積為5.6公頃,總建築面積72557平方米,觀眾席位35000個,包廂47個,另有貴賓用房3045平方米,開發經營用房11840平方米。虹口足球場除了可舉行高水準國際國內足球比賽外,還設有室內游泳池、桌球房、桌球房、足球射門訓練場等全方位的體育娛樂設施,以及相配套的餐廳、美容桑拿、商場等現代化設施。
上海魯迅公園
公園經百年的歷史積累和不斷改造建設,不僅保
留了英國公園的公布形式,保留了南大門、飲水器等歷史景觀和紫薇等百年大樹,而且揉和了中國造園藝術,形成了上海城市公園特色,成為一座名聞遐邇的紀念性文化休息公園。園內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魯迅墓、魯迅紀念館,震撼近代史的尹奉吉義舉紀念地梅園。有山有水有瀑布,山水之間,堤橋相連,景色優美。內有魯迅紀念館,總體上保留了英國風景園的特點。魯迅館內陳列品重點表現了魯迅在上海10年的社會活動和文化生活。魯迅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6年魯迅逝世20周年時,魯迅墓由萬國公墓遷葬於此。
交通貼士
多倫路文化街地址位於虹口區。
公交路線:公交21、18、70
捷運:捷運三號線 虹口足球場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