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一個多世紀來,上海走過了從開埠時期的沙船漁村到三十年代的十里洋場直至形成今日東方大都市的滄桑歷程,多倫路及其周邊地區從一個側面集中地展示了這個歷程印跡和文化縮影,真可謂“一條多倫路,百年上海灘”。其間魯迅、茅盾、郭沫若、葉聖陶等文學巨匠及丁玲、柔石等左聯作家的文學活動,鑄就了多倫路“現代文學重鎮”的文學地位,而名聞遐邇的公啡咖啡館(遺址)、鴻德堂,風格各異的孔(祥熙)公館、白(崇禧)公館、湯(恩伯)公館更使多倫路成為海派建築的“露天博物館”;從瞿秋白、陳望道、趙世炎、王造時、內山完造到景雲里、中華藝大、上海藝術劇社,名人故居、海上舊里,積澱成今天多倫路上濃厚的文化氣息,使人流連忘返。為了重現這一段的輝煌,1998年在中共上海市委龔學平副書記的關心支持下,虹口區人民政府決定把多倫路改建為“文化名人街”。根據整體發展規劃和“修舊如初”的原則,將再現二、三十年代上海的人文風情,並力爭在2—3年內引進建成二、三十家博物館、藝術館、展覽館和各類文化休閒場館。從而以獨特的文博景觀和典雅的文化品位成為上海的旅遊熱點之一,並以眾多的博物館、展覽館、古玩字畫、書屋文苑、茶室吧廊成為國內外賓客懷舊休閒、旅遊觀光、文化消費的好去處。多倫路上走一走,你似乎還能聆聽到這裡曾經激盪文壇的震耳驚雷;多倫路上走一走,你仿佛還能感受到這裡曾經強勁跳動的“民族魂”脈博;多倫路上走一走,你依稀還能呼吸到這裡厚積薄發的中國近現代文化的沁人氣息;多倫路上走一走,你一定還能領略到百年上海灘演繹的民俗風情。多倫路上走一走,你一定能見前所之未見,聞前所之未聞,思前所之未思,獲前所之未獲。文博街市、休閒社區,勾畫出明天多倫路上廣闊的發展前景。開發後的多倫路主要以文化景觀來帶動文化經營網點的形成。文化景觀主要是多倫路文化街沿線的具有特色的建築風貌與文化氛圍的凸現,加之彈階路的鋪設、道路綠化、路燈等市政設施的設計點綴,展示其文化街的基本風貌。在此基礎上進行諸如“公啡咖啡館”、“內山書店”等舊有著名文化景觀的恢復重建和“世紀鐘樓”、“街心花園”、“名人雕塑廣場”等文化休閒景點的新建,尤其是引進設立近二、三十家“民間收藏館”、“博物館”、“藝術館”等,形成以文博為特色的文化街市。作為上海最大規模的線狀休閒街市及四川北路商業街的主要支馬路,多倫路文化名人街的文化品味及商業效益都較為突出。一方面強調具有三十年代的特色,同時廣招中華精品入市參與國際競爭。比如,名人畫廊、藝術陶瓷、文房四寶、古玩市場、石庫門客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