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披散於地面或上升,具圓錐形的主根。莖高15-35厘米
,四棱形,具溝槽,帶紫紅色,密被微柔毛,常在基部分枝。葉輪廓為圓形,長寬1.5-2厘米,先端圓形,基部心形,3深裂,裂片有圓齒或長圓形犬齒,有時葉片為卵圓形,3淺裂或深裂,裂片無齒或有稀疏圓齒,通常基部越冬葉遠較寬大,葉片兩面均綠色,上面疏生微柔毛,下面沿脈上被長柔毛,餘部具腺點,邊緣具纖毛,脈掌狀,3-5出;葉柄長,基生葉的長2-3厘米,上部葉的較短,通常在1厘米左右,扁平,上面微具溝槽。
輪傘花序疏花,徑約1厘米,在枝條上部者較密集,在下部者較疏鬆;小苞片長約4毫米,稍短於萼筒,彎曲,刺狀,密被微柔毛。花萼管狀鐘形,長約4毫米,外密被微柔毛,內面無毛,脈5,凸出,齒5,不等大,長1-1.5毫米,三角形,先端刺尖,邊緣有細纖毛,在果時明顯展開,且2齒稍大。花冠白色,稀粉紅色,稍伸出於萼筒,長約7毫米,外面被綿狀長柔毛,內面被微柔毛,在花絲基部有短柔毛;冠筒長約5毫米,徑約1.5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比下唇長,長圓形,全緣,下唇斜展,3淺裂,中裂片扁圓形,2側裂片橢圓形。雄蕊4,著生於冠筒中部稍下,不伸出,後對較短;花葯卵圓形, 2室。花柱先端2淺裂。花盤平頂。
小堅果長卵形,長約1.5毫米,褐色,有鱗粃。花期3-4月,果期5-6月。
生長習性
雜草,生於路旁、曠地上,在西北、西南各省區海拔可高達2600米以上。
地理分布
產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
河北,河南,山西,山東,浙江,江蘇,安徽,湖北,陝西,甘肅,新疆,青海,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俄羅斯西伯利亞,朝鮮也有。模式標本采自俄羅斯西伯利亞東部。
我國各地均有栽培。
物種分布:主要分布於亞洲北部,自蘇聯西伯利亞西部經我國至日本,我國產3種,其中夏至草L. supina(Steph. )lk. -Gal. ex Knorr.,廣布於西南至東北。
藥用價值
全草入藥,能養血調經,主治貧血性頭暈、半身不遂、月經不調。
【藥材來源】唇形科夏至草屬植物夏至草的全草。
【藥材採收】夏至前採收,曬乾或鮮用。
【藥材炮製】除去雜質、殘根及老梗,噴淋洗淨,瀝乾,稍悶,切片,乾燥。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本品莖呈類方柱形,有分枝,四面凹成縱溝,長20~40cm,直徑1.5~3mm;被倒生細毛,表面灰綠色或黃綠色;質脆,易折斷,斷面中空。葉對生,黃綠色至暗綠色,多皺縮,完整葉片展平後呈掌狀3全裂,裂片具鈍齒或小裂,兩面密被細毛;葉柄長。輪傘花序腋生;花萼鐘形,萼齒5,齒端有尖刺;花冠鍾狀,類白色。萼宿存、筒狀,黃綠色。小堅果4枚,褐色,長卵形,質脆。氣微,味淡。以乾燥、帶根、葉綠者為佳。
顯微鑑別
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外被角質層;亦具腺毛,非腺毛或其殘基。表皮下稜角處厚角組織顯著;內皮層細胞1
列,可見凱氏點。維管組織連續成環(嫩莖中斷續環列),稜角處較寬厚。髓寬大,中心常形成腔隙。
葉表面特徵:上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變曲。下表皮細胞垂周壁深波狀或波狀彎曲。氣孔以下表皮為多,常為不定式,亦見直軸式或不等式。非腺毛剛直、屈膝狀或鐮狀彎曲,長103-312μm,多為2細胞,壁薄,具疣點;腺毛有兩類,一類由1-2細胞的柄部和1-4細胞的頭部組成,另一類為鱗狀腺毛,柄部單細胞,頭部常為8細胞。
【中藥化學成分】 全草含苦味素。
【性味歸經】 中藥味微苦,性平。有小毒。養血,調經。 蒙藥味微辛,性寒。利尿,退翳。入脾經。
《陝西中草藥》: "味微苦,性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養血調經。用於貧血性頭暈,半身不遂,月經不調。消炎、利尿。用於翳障沙眼,結膜炎及遺尿症。月經不調;產後瘀滯腹痛;血虛頭昏;半射不遂;跌打損傷;水腫;小便不利;目赤腫痛;瘡癰;凍瘡;牙痛;皮疹瘙癢。
《陝西中草藥》:"活血,調經。治貧血性頭昏,半身不遂,月經不調。"
【用法用量】煎服或熬膏。 中藥6—9克,水煎服,或熬膏服用。蒙藥多入丸散劑。
【考 證】
1.出自 《陝西中草藥》。
2. 《江蘇植藥志》 :"燈籠棵,為婦科藥。邳縣民間認為效力超過益母草。"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繁殖栽培
用分株繁殖或種子繁殖。
分株繁殖:夏至草為宿根性草本,於春季萌發前將根莖挖出,根據老蔸大小分成若干株,按行株距30cm×30cm左右栽植。
種子繁殖:於4-5月在畦上按30cm左右行距開淺溝,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復上0.5cm左右,保持土壤濕潤,出苗後注意除草、鬆土,過密處適當間苗。
夏至草喜向陽濕潤的環境,對土地要求不嚴,但以保水能力較好的壤土栽培為好
物種分類
夏至草族,
學名Marrubieae Endl.,唇形科野芝麻亞科 的一族。花萼管狀或鍾狀,脈明顯突起,具5-10齒。花冠筒藏於花萼內,稀伸出。雄蕊、花柱藏於花冠筒內(屬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