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振秋

夏振秋 (1901—1949) 原名夏天保,又名夏厘東。泰安縣泰城永福街(今屬泰安市泰山區) 人。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深入泰肥邊境的山區和村莊,宣傳組織民眾抗日,鞏固了抗日根據地。1949年2月病逝,安葬於河北省石家莊市革命烈士陵園。

基本信息

簡介

夏振秋,曾用名夏天保、夏厘東,1901年生,山東省泰安市人。1922年就讀於北平大學文學系,1931年在泰安被聘為英國教會創辦的私立育英中學國文教員,後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衛團宣傳部長,泰安縣委書記,冀魯豫第四專署專員,邊區政府民政廳副廳長,華北人民政府民政部第一處處長等職。1949年2月病逝。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國民黨政府採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我大片河山淪陷在日寇鐵蹄之下,中國人民處在亡國奴的災難之中。具有強烈愛國之心的夏振秋,在國難當頭的時刻,告別了年老多病的老人,並動員了本家兄、嫂、弟、侄6人參加了抗日活動。當地民眾譽稱夏振秋的家是“革命家庭”。

為了發動、組織、武裝民眾,抵禦帶洋槍大炮的日寇,夏振秋日夜奔波。1938年1月1日,在黨的領導下,他參加了張北華、遠靜滄、崔子明等領導的泰西武裝起義,當時只有10人、11支長短槍,這支抗日的火種,迅猛地點燃了泰西人民抗日的火炬。從此,泰西人民的抗日熱情高漲,武裝迅速擴大,取得了一個個抗擊日寇戰鬥的勝利。

泰西武裝起義後,起義部隊日益壯大。1月中旬,宣布成立了“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衛團”,夏振秋擔任自衛團政治部的統戰和組織工作。他的第一個任務是到各處進行發動和聯絡各個抗日武裝,把他們統一到自衛團中來。為此,他的足跡踏遍了泰肥的高山峻岭、窮山僻壤。工作中,他絲毫不考慮個人和家庭的得失。他是長子,當全家需要靠他的收入養家時,他毅然離家參加了革命,並把妻子、弟弟、兒子和侄子一起帶到抗日武裝鬥爭的最前線。他雖然經常往來於泰安城南的路上,但為了工作,也顧不上看望年老多病的祖母和父親,當他從親友處得知兩位老人去世的訊息後,他忍著悲痛,照常去執行任務。他的長子夏建廷在保衛首腦機關的戰鬥中英勇犧牲了,在親人連遭不幸的打擊面前,把革命利益放在前面,他對周圍的同志說:“革命總會有犧牲,為了全國人民的生存,我們就得戰鬥!”

他在革命道路上的立場是堅定的。國民黨山東第一區專員郁仁治企圖瓦解抗日武裝力量,偷偷地拉攏抗敵自衛團的幹部,郁仁治找到夏振秋說:“專員公署成立,缺少科長,請你到專署去任職。”在國民黨高官厚祿面前,他鄙夷地笑了笑,斷然拒絕。

他一切服從黨的安排。1938年5月,泰西特委成立,夏振秋任特委統戰部長、民運部長等職。1939年3月,特委派他任泰安縣委書記,兼任泰安縣抗日獨立團政委。魯西行署成立後,任第4公署專員。冀魯豫行署為了培養幹部,又派他去籌建抗戰學院,並擔任副院長。對這段時間的工作,曾任泰西特委書記的段君毅在寫給山東省委的信中有這樣的評價:“夏振秋同志在創建泰西抗日根據地和部隊工作中作過不少貢獻。”

他生活作風儉樸,工作作風踏實。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任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民政廳副廳長,他以冀魯豫全權代表的身份接管了菏澤,在大量勝利品面前,他一塵不染,以身教感動了在他身邊工作的同志。1947年,他帶著一個農村土改工作團到冀南農村,堅持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這對他來說不是容易做到的,因為當時他正在患嚴重的胃病和闌尾炎手術後不久,身體非常虛弱。一年之後,調華北人民政府任民政部長第一處處長。

他常說:“為黨的事業,工作得太少了。”正是由於他這樣想,從1944年起,置個人身患嚴重疾病於不顧,一心工作,致使病情越來越惡化,當實在不能工作時才去住院。

為革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夏振秋一生的真實寫照。人民將永遠懷念這位一心撲在革命事業上的忠誠戰士。

事跡

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七七”事變後,他不顧家境困難和病重的老人,毅然參加抗日工作,並說服妻、弟、子、侄參加抗戰。1938年1月1日,他同崔子明等組織夏張抗日武裝起義,同月12日,成立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衛團。為壯大抗日力量,他深入泰肥邊境的山區和村莊,宣傳組織民眾抗日,鞏固了抗日根據地。國民黨肥城縣長郁仁治對他封官許願,被斷然拒絕。1938年5月任中共泰西特委統戰部長、民運部長等職。1939年3月任中共泰安(西)縣委書記兼任泰安(西)縣獨立團政委。1941年7月後,調任運東專署專員,後任冀魯豫行署抗戰學院副院長。其子夏建廷1941年犧牲後,他鄭重地說:“要革命就會有犧牲,這是必然的。”為了不影響妻子的工作,數年後才將此事相告。抗日戰爭勝利後,任冀魯豫邊區人民政府民政廳副廳長。1948年,任華北人民政府民政部第一處處長。他因病手術後,即帶工作團赴農村搞土地改革,與農民同吃同住。1949年2月病逝,安葬於河北省石家莊市革命烈士陵園。

山東革命烈士人物

革命烈士是指那些在革命鬥爭、保衛祖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壯烈犧牲的人員。濟南解放後,於1949年在英雄山間興建革命烈士陵園。至1968年竣工,占地約42公頃,是山東省規模最大的烈士陵園,1977年被公布為山東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