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流河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

壺流河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

壺流河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是山西省人民政府2007年批准建立的省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山西省廣靈縣東南部,總面積11234h㎡,主要保護對象為國家瀕危動植物(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白尾海雕、大鴇、金錢豹等以及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野大豆等)和壺流河流域濕地生態系統。 

保護區概況

山西廣靈壺流河流域各種濕地類型廣泛分布,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壺流河流域濕地的核心部分——廣靈水神堂濕地已列入《山西省濕地保護工程規劃》所附的主要濕地名錄。建立壺流河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壺流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對於保護山西廣靈壺流河流域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壺流河流域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避免濕地生態系統的退化,保證濕地生態系統的健康,促進壺流河流域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自然地理條件

壺流河濕地自然保護區位於山西省廣靈縣境內,39°38′6″~39°46′16″N,114°14′39″~114°24′57″E。保護區由西向東傾斜,南高北低。南部為月明山,海拔940-1888m。中部為月明山形成的大小不等的山前洪積扇。北部由月明山洪積扇的扇形地帶和壺流河沖積形成的河漫灘組成。

壺流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屬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6.8℃,1月平均氣溫-11.3℃,7月平均氣溫22℃。≥10℃的年積溫3026℃。年均降水量381.6mm。無霜期平均120d。

壺流河屬桑乾河的一級支流,發源於渾源與廣靈交界的石人山,在廣靈境內長度66km。支流包括發源於恆山山脈的長江峪河、沙泉峪和直峪河。除壺流河水神堂有地下泉水天然補給外,其餘支流皆為季節性河流。該區地帶性土壤為栗鈣土。土壤類型包括褐土(分布在南部月明山)、栗褐土、栗鈣土、草甸土(壺流河濕地)。因氣候、地形、海拔、坡向和植被的差異,土壤垂直分布較為明顯,從壺流河河漫灘到月明山依此為:草甸土、栗鈣土、栗褐土和褐土。

動物資源

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黑鸛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黑鸛

壺流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內廣泛分布著各種濕地類型,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特別是下河灣水庫枕頭河水庫等濕地由於具有豐富的食物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鸛CICONIAnigra)的理想覓食場所,而壺流河南部月明山的懸崖峭壁為黑鸛營巢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是黑鸛在山西主要的繁殖地之一。

壺流河濕地自然保護區有陸棲野生動物22目51科174種,其中兩棲類1目2科3種,占種類總數1.7%;爬行類2目4科9種,占種類總數5.2%;鳥類14目34科133種,占種類總數76.4%;獸類5目11科29種,占種類總數16.7%。

白天鵝正在下河灣濕地水中嬉戲白天鵝正在下河灣濕地水中嬉戲

壺流河濕地自然保護區棲息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種群為山西省最大的種群。此外,列為國家一級保護的動物還有白尾海雕(Haliaeetusalbicilla)、大鴇(Otistarda)和金錢豹(Pantherapardus)。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有大天鵝(Cygnuscygnus)、白琵鷺(Platalealeucorodia)、蒼鷹(Accipitergentilis)、雀鷹(A.nisus)、松雀鷹(A.virgatus)、大焉(Buteohemilasius)、白尾鷂(Circuscyaneus)、白頭鷂(C.aerugino-sus)、獵隼(Falcocherrug)、游隼(A.peregrinus)、燕隼(F.subbuteo)、紅腳隼(F.vespertinus)、紅隼(F.tin—nunculus)、縱紋腹小鴉(AtheneNoctua)、短耳鶚(A.flammeus)等15種。山西省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蒼鷺(Ardeacinerea)、金眶鑄(Charadriusdubius)、普通夜鷹(Caprimulgusindicus)、藍翡翠(Halcyonpileata)、黑枕黃鵬(Orioluschinensis)等5種。

按照《中國動物地理》關於動物區劃的結果,壺流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屬於古北界,東北亞界,華北區,黃土高原亞區,冀晉陝北部省。從動物區系組成上看,主要是古北界的物種,鳥類中有部分東洋界的物種,這與該區域存在一定面積的濕地,作為鳥類遷徙的驛站是有密切聯繫的。

植物資源

由於壺流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地貌類型多樣,土壤類型豐富,特別是在壺流河流域具有良好的水文條件,孕育了豐富的各種植物資源,尤其以水生植物、濕生植物和相應的植被類型發育良好。

國家保護植物

野大豆野大豆

野大豆(Glycinesoja)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栽培大豆的祖先,具有許多優良的品質,如抗病蟲害能力較強,抗人類干擾能力較強,是培育大豆新品種的良好種質資源。野大豆在壺流河自然保護區的濕地廣泛分布,特別是在水神堂附近的局部地段,野大豆成為植物群落的建群種,形成面積較大的優勢群落。

植物區系組成

壺流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內野生種子植物共有745種,隸屬於354屬79科,其中裸子植物2科2屬4種,被子植物67科352屬741種(雙子葉植物65科289屬626種,單子葉植物12科63屬115種)。

含5屬以上的科共有18個,占總科數的22.8%,屬數高達256屬,占總屬數的72.3%,在該區系中占有主導地位,如菊科(46屬,下同),禾本科(33),豆科(21),薔薇科(20),唇形科(16),十字花科(16),傘形科(16),毛茛科(12),石竹科(10),紫草科(10),藜科(10),虎耳草科(9),百合科(7),莎草科(7)等。含5屬以下的科61個,占總科數的77.2%,僅占總屬數的27.7%,在植物區系中居於次要地位。

含種數較多的科有菊科(93種,下同),薔薇科(67),豆科(63),禾本科(58),毛茛科(42),唇形科(27),十字花科(24),傘形科(22),石竹科(22),藜科(21),蓼科(17),虎耳草科(14),紫草科(14),玄參科(13),百合科(13),堇菜科(12),報春花科(10),龍膽科(10),忍冬科(10),等共19科,僅占總科數的24.1%,但其種數高達552種,占總種數的74.1%,在廣靈種子植物區系中占主導地位。而含10種以下的科60個,占總科數的75.9%,僅占總種數的25.9%,在植物區系中居於從屬地位。

含5種以上的屬有28個,占總屬數的7.9%,共218種,占總種數的29.3%,如蒿屬(Artemisia)、蓼屬(Polygonum)、鐵線蓮屬(Clematis)、委陵菜屬(Potentilla)、唐松草屬(Thalictrum)、堇菜屬(Viola)等。其餘326屬,占總屬數的92.1%,共527種,占總種數的70.7%。

按照王荷生關於華北植物地理分區的結果。壺流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屬於泛北極植物區,中國~日本森林植物亞區,華北山地植物亞地區,北太行-恆山植物小區。植物區系屬的組成中主要以溫帶成分為主,種的區系組成以中國特有成分為主,如黃刺玫(Rosaxanthina)等,世界廣布種(主要是水生和濕生植物,如狹葉香蒲(Typhaangustifolia)、小香蒲(T.minima)、蘆葦(Phragmitescommunis)、蔗草(Scirpus.triqueter)等)也占有一定優勢。

主要植被類型

按照《中國植被》關於植被區劃的結果,壺流河流濕地自然保護區屬於溫帶草原區域,東部草原亞區域,溫帶草原地帶,溫帶南部草原亞地帶,黃土高原中東部草原區.地帶性植被是草原植被。

由於壺流河濕地自然保護區範圍內,氣候條件較好,地貌類型較為複雜,有利於各種植被類型的發育,植被類型較為豐富。

在南部月明山有華北落葉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樟子松(人工)(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林分布,在月明山的陰坡則有沙棘(Hippophacrhamnoides)灌叢、黃刺玫(Rosaxanthina)灌叢、三裂繡線菊(Spiraeatrilobata)灌叢、虎榛子(Ostryopsisdavidiana)灌叢等,而在陽坡主要有鐵桿蒿(Artemisiasacrorum)草原、茭蒿(Artemisiagiraldii)草原、野艾蒿(Artemisialavandulaefolia)草原、冷蒿(Artemisiafrigida)草原、本氏針茅(Stipabungeana)草原、百里香(Thymusmongolicus)草原等地帶性植被類型分布。在撂荒地上則有賴草(Leymussecalinus)草原、鹼茅草原(Puccinelliadistans)等分布。

在下河灣水庫及附近區域主要以濕地植被類型為主,包括檉柳(Tamarixchinensis)灌叢、野大豆(Gly-cinesoja)群落、狹葉香蒲(Typhaangustifolia)群落、小香蒲(Typhaminima)群落、蘆葦(Phragmitestom-munis)群落、蔗草(Scirpustriqueter)群落、牛毛氈(Eleocharisyokoscensis)群落、鵝絨委陵菜(Potentillaan-serine)群落、鏇復花(Inulajaponica)群落等。

在月明山洪積扇主要有檸條錦雞兒(Caraganakorshinskii)灌叢、本氏針茅草原、鐵桿蒿草原、茭蒿草原、野艾蒿草原、冷蒿草原分布。

栽培植被包括小葉楊(Populussimonii)(人工)林、新疆楊(Populusalbavar.pyramidalis)(人工)林及農田植被等。[2]

存在問題

壺流河流域的濕地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長期以來沒有專門的機構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導致壺流河流域濕地出現一定程度的退化,包括功能退化、面積縮小、人為活動干擾加劇等,已經影響了濕地正常生態功能的發揮。

主要問題包括:

(1)在壺流河濕地采沙的現象愈演愈烈,處處可見機械采沙的場景,對濕地的破壞極大,使得以狹葉香蒲和小香蒲為代表的濕地植被片段化日趨嚴重。

(2)有關企業和城市居民的污水直接排放,對壺流河濕地生態系統產生極大的危害。

(3)在黑鸛等瀕危鳥類覓食和繁殖季節,人類生產活動干擾較大,不利於這些鳥類的生存和繁殖。因此,對壺流河濕地自然保護區的不同區域和不同的保護對象,應採取針對性的科學管理措施,遏止濕地退化,保護生物多樣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