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
本法最早出現於八十年代中期。開始是採用艾炷直接灸百會穴以壓舌板壓滅的方式用於內耳眩暈病的治療,並取得較好的療效。隨著實踐的增多,適應病證有所增加。近年來還出現了一種 製作成丸狀的艾葉為主要成份的艾制物進行壓灸,臨床上又稱作丸灸法。更進一步擴大了套用範圍。從已有的資料表明,壓灸法對某些病證確有良好的效果,值得在臨床推廣套用。但是艾炷壓灸在操作上較為複雜,丸灸法的艾丸製作有一定難度,用者應根椐其適應病證選擇使用。
操作方法
艾炷壓灸法
器械:艾絨、竹質彎舌板(或鑷子)、彎剪、線香、凡士林膏、火柴、龍膽紫。
操作:
(1)百會穴灸法: 龍膽紫標出百會穴,將百會穴上頭髮剪去一塊,如拇指或中指甲大。約1 cm見方暴露穴位,塗少許凡士林。囑患者低坐矮凳,醫者坐在其正 後方較高位置上。取艾絨製作成錐形如黃豆大小。首次兩壯直接放在百會穴上,用線香從炷頂點燃,不等艾火燒到皮膚,患者感到皮膚稍微燒灼痛時(約燃至二分之一),或者患者感到三極時(患者感覺灼痛,向醫者訴痛,稱一極),立即用壓舌板或鑷子由輕到重將艾火熄滅,將艾灰取掉,其下留有一層薄的未燃的艾絨,在其上繼續放置艾炷點燃。灸到25~50壯時,患者覺熱力從頭皮滲入腦內,症情好轉。每次根椐病證情況,灸30~50 壯,多可至100壯(約2小時左右)。病情輕,病程短者灸1次,反之,可連灸2~3日。
(2)痛點灸法:指某一局部深處疼痛,範圍小如針尖,大如指腹,呈酸、鈍、脹痛,不伴全身症狀。視痛點的大小取麥粒至半粒蠶豆大小艾炷點燃,待艾炷燃至2/3或患者感燙時用舌板壓滅,每次3~5壯,隔日1次,10 次為一療程。
艾丸灸法
製作:陳艾葉3份,樟葉7份、麝香少許。研末,以黃酒或乙醇調勻為丸如梧子大,以硃砂、雄黃少許為衣。同時將灸丸以絲綢包裹,如布紐狀。
操作:近穴位時點燃,距穴位半分許吹熄,速按穴位上為“使法”;點燃後不吹熄即按穴位上為“報法”。丸灸療的報、使與針刺的迎隨意義相同。施灸時按穴位上要快,取起時要慢。
主治病證
艾炷壓法適用於內耳眩暈病、頸性眩暈及某些痛症等。艾丸壓法灸主要用於兒科的病證如昏厥、破傷風、小兒腦積水、疝氣等疾病。
注意事項
1.艾炷壓灸法 要注意操作上的熟練,避免Ⅱ、Ⅲ度燒傷。灸後穴區局部可起小水泡,無須挑破,宜塗以龍膽紫,令其自然吸收。如灸百會穴,半月內禁洗頭。少數患者可形成灸瘡,注意瘡面清潔,不需特殊處理,一般1個月左右灸痂自行脫落,不留瘢痕,新發自生。
2.艾丸灸法 主要用於兒童,要做好患兒的工作,讓其合作,更要避免燙傷。
臨床套用
內耳眩暈病
取穴:百會
治法:用艾炷壓灸法。取棗核大艾炷或黃豆大艾炷壓灸,用黃豆大艾炷,按前述的方法操作;如用棗核大艾炷,宜在其燃至一半即壓熄,復添1壯,依次迭加,每次壓灸25~30壯即可。每日或隔日1次,不計療程,以愈為期。
療效:共治432例,結果,治癒357例,好轉7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9.5%。
頸性眩暈
取穴:百會、頸段夾脊穴。
治法:患者取坐位,在百會穴上塗少量萬花油,用黃豆大艾炷直接灸至患者感灼熱時,取一截艾條用力壓熄艾炷,使熱力緩緩透進穴內並向四周放射。再以同法連灸五壯。灸後取俯伏位,取頸段夾脊穴(骨質增生的頸椎)2~3對,用1.5寸毫針直刺0.8~1.2寸,各穴得氣後加脈衝電流.選用疏密波,留針20min。隔日1次,隔日1 次,10次為一療程。
療效:以上法共治21例,結果治癒6例,顯效12,好轉3,無效0,愈顯率85.7%,有效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