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抑[心理過程]

壓抑[心理過程]

在精神分析學中明顯區別於“潛抑”,潛抑指的是一種意識無法覺察的心理過程。而壓抑指的是一種能夠被意識覺察到並困擾著意識感受的心理過程,是每個人用來控制某些願望和欲求的方法,而這些欲求並不是像潛抑過程所作用到的那些那樣具有和意識嚴重的衝突,它們較弱但仍然有力。如果說潛抑抑指的是“俄狄浦斯戀母情結”那么壓抑就是兒子處於想要頂撞母親卻又怕母親傷心的境地,而不得不控制自己的情緒。

簡介

壓抑 受到挫折後,個體把意識不能接受的衝動、矛盾、情感等排斥到意識之外,壓抑到潛意識之中,推遲滿足需要的時間。或者主動忘記自己的不幸與痛苦,輕鬆地迎接再次的考驗。從而避免焦慮、緊張和衝突,解除心理壓力。

被壓抑的痛苦經驗或衝突,並未真正消失,只是由意識領域轉入到領域,並且,常常以偽裝的方式表現出來,以求得暫時滿足,像夢中的言行和酒後吐真言,都是被壓抑到潛意識中的願望,趁著意識的辨別能力較弱時出來活動的現象。

作為心理防禦機制形式的壓抑,有積極的作用,也具有消極作用。其積極作用在於控制某些不適當的衝動,減輕不愉快經驗的打擊,避開暫時的困難,以圖東山再起。其消極作用表現在如果過於頻繁地壓抑,超過了意志控制的能力與心理忍受力,就可能出現心理失常,嚴重的還可能出現心理疾病,人格變態,直至鬱悶而死。

壓抑涵義

壓抑,按《辭海》解釋,"壓"為積壓,應該送出去的東西擱置不發。"抑"為抑制、控制約束,使不能為所欲為;還有一義指"抑抑",即鬱鬱不樂。陳良《寄題陳同甫抱膝亭》詩曰:"此意太勞勞,此身長抑抑。"壓抑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病態社會心理。心理學上專指個人受挫後,不是將變化的思想、情感釋放出來,轉出去,而是將其壓抑在心頭,不願承認煩惱的存在。壓抑能起到減輕暫時焦慮的作用,但不是完全消失,而是變成一種潛意識,從而使人的心態和行為變得消極和古怪起來。

特點

內向性

當個體與外界現實發生矛盾時,個體不是積極地調整與外界的關係,而是退縮、迴避矛盾,退回到個人的主觀世界,自我克制、自我約束、寧事息人,以求得心靈上的安靜。

消沉性

迴避矛盾不等於解決矛盾,只要矛盾存在,就不可避免地使個體體驗到不愉快的情感。這種感情與日俱增,逐漸使整個心理消沉下去,心理壓抑者自我感覺往往是不好的。

潛意識性

受挫的思想與情感壓抑在心頭,久而久之,就會轉化為潛意識。潛意識又支配人的需求和動機,例如一個事業上屢遭失敗的人很想乾一件一鳴驚人的事情,如製造一出事端等;又如越是禁止的事物,人們越是想去打聽其奧秘等等。心理壓抑與自我克制不同。自我克制是在理智支配下,在一定場合對自己的情緒、行為作適當的控制,這是人適應環境的一種行為表現。而心理壓抑則是無論在什麼場合下,對自己的情緒、思想、行為所作的過分的壓制,其結果往往導致行為的異常。因此有必要對壓抑的成因進一步的分析。

行為表現

壓抑心理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病態社會心理現象。它存在於社會各年齡階段的人群中,它與個體的挫折、失意有關,繼而產生自卑、沮喪、自我封閉、焦慮、孤僻等病態心理與行為。挫折與壓抑感之間互為因果,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圈。一般而言,壓抑心理的行為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憂鬱

主要表現在:憂心忡忡,失眠、易疲勞,精神不能集中,性格孤僻、自我封閉、不合群,個人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不大,對前途失去信心,感到外部壓力太大,情緒低落,自慚形穢,手足無措等,長期下去不排除發展為抑鬱症的可能性。

厭倦

對任何事都失去信心,打不起精神,懶得和人說話;工作、學習、生活的效率急劇下降;不願承擔社會工作和義務;成就動機下降等。

優柔寡斷

由於缺乏自信,導致意志薄弱,做事無主見、不果斷,做決定猶豫不決,沒有敢為天下先的魄力與勇氣等。

社交障礙

由於心情消沉,不願與人打交道,表情呆板,少有笑言,敏感,戒備提防他人,生怕被人抓住把柄,知心朋友越來越少。

軀體化焦慮

由於將消極情緒壓抑在內心,個體的焦慮感會明顯增強,自我感覺不好,焦慮又常以軀體不適表現出來。如頭痛、腸胃不適、疲倦等;有的則以暴飲暴食的方式去擺脫壓抑感,結果導致肥胖症。

改向行為

被壓抑的情緒與思想,有些會轉化為潛意識,潛意識又會以動機的形式,驅動某種行為。越被壓抑的情緒、思想,越可能在適當的時候以改頭換面的方式表現出來,如一個學生在學習上遭到挫折,他的成功感受到壓抑,則可能在另一種場合去表現自己,或愛好文體活動,也可能以惡作劇來釋放能量,表現自己。精神壓抑使人感到有心理上的壓力,個體將某種情緒、思想轉化為潛意識,潛意識是人的原始衝動,是支配所有行為的根源。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依德將潛意識分為"生的本能"與"死的本能"。前者是有建設性的、積極的、向上的、能變壓力為動力,後者是破壞性的、消極的、衝動的,它可能使人做出越軌的、不道德行為,也可能導致個體人格畸變。我們要認識壓抑心理的危害性,做好自我心理調適工作。

客觀成因

壓抑心理源於外部環境,也有個體自身的原因。從外部環境來講,如果個體與環境不協調,有過多的挫折感,就可能產生壓抑心理。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行為規範的影響

行為規範是調節、約束個體行為的行為準則。如果行為規範太多,過於嚴厲,或者規範與個體的接受程度差距甚遠,個體極易產生壓抑感。例如,有些社會對婦女有許多清規戒律;有些家長過份地管教孩子;有些單位與部門對下屬有過高的要求,都會使之產生壓抑心理。

工作學習與生活上的壓力

人活於世必然要進行工作、學習、生活等實踐活動,若這種實踐與人的能力相適應,個體就能取得預想的成績,就有成就感;若人的能力不能承擔這些實踐任務,或者長期超負荷地工作、學習、生活,不堪重負,個體就可能感到痛苦與壓抑。如有的學生面對繁重的學習負擔、成績下降,就會感到壓抑消沉。

緊張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指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人有合群性,希望自己能被他人接納。親密的人際關係能增強人的自信心,滿足人的社交需求;而緊張的人際關係使人的精神與社會的需求不能得到滿足,個人的志向處處受挫,或"懷才不遇",或遭人冷遇,自然會產生孤獨無援的感覺。結果可能導致個體採取迴避現實的行為。

主觀成因

從主觀原因來看,有以下情況易產生壓抑心理。

個體的某些身心條件較差

如生來長得醜陋,有生理缺陷,或者才能不及人等,都可能引起他人的譏諷和嘲笑。在他人的消極評價中,個體極易產生自卑感、自我否定感。有些人可能加倍努力,化壓力為動力,有些則可能感到壓抑和痛苦,變得自我封閉或自暴自棄。

某些氣質與性格更可能產生壓抑感

氣質是人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按心理學上的說法,人有四種典型氣質即膽汁質(外向、過於興奮)、多血質(外向、靈活)、粘液質(內向、安靜)、抑鬱質(內向、過於抑制)。根據氣質的特點屬抑鬱質的人具有敏感、多愁善感的特點,對同一事物,他們的壓抑感可能比其它氣質的人更明顯。性格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和行為模式,一般而言,外向性格的人遇事往往用情感將它表現出來;內向性格的人則常常把感情壓抑在內心,其中消極的情感會轉化為壓抑感。可見調整改造個人的性格、氣質對克服壓抑感是十分必要的。

精神分析

壓抑 這是最基本的防禦機制,因為只有壓抑發生,其他任何一種防禦機制才能發生。壓抑是自我用以阻止激起焦慮的那些思想,以免他們進入意識域的機制。這些思想可能來自本我中那些遺傳部分,可能來自個人一生中痛苦悲傷的回憶。在前一種情況下,對那些思想的壓抑稱為原始的壓抑,在後一種情況下的壓抑稱為純粹的壓抑(repression proper)。在上述任何一種情況下,只要那些引起焦慮的思想又進入意識域的兆頭,自我就會運用反精神宣洩把這種可能出現的思想壓抑在潛意識域中。

在弗洛伊德看來,因為被壓抑的思想並非停止對我們人格的影響,而僅僅在於使他們不能進入意識域而已,所以,壓抑機制是至關重要的。我們採取這些方法諸如夢的分析、自由聯想、催眠以及對口誤或記憶錯誤進行分析的全部目的就是試圖發現被壓抑的思想,以便從中了解它們對人格產生的影響。

壓抑[心理過程] 壓抑[心理過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