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壓抑是自我防禦機制的一種,個體把意識不能接受的衝動、矛盾、情感等排斥到意識之外,壓抑到潛意識之中,推遲滿足需要的時間,從而避免焦慮、緊張和衝突,解除心理壓力。
但是被壓抑的痛苦經驗或衝突,並未真正消失,只是由意識領域轉入到潛意識領域,並且,常常以偽裝的方式表現出來,以求得暫時滿足。
作用
作為心理防禦機制形式的壓抑,有積極的作用,也具有消極作用。其積極作用在於由於形成了針對本我的本能性對象發泄作用的壓抑力,處於萌芽狀態的自我可以受到保護而不受本我的攻擊,並且保證將其潛在的智力和能力充分發揮出來。控制某些不適當的衝動,減輕不愉快經驗的打擊,避開暫時的困難,以圖東山再起。
其消極作用表現在如果過於頻繁地壓抑,超過了意志控制的能力與心理忍受力,就可能出現心理失常,嚴重的還可能出現心理疾病,人格變態,直至鬱悶而死。
類型
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渲泄只要遇到反渲泄的對抗就不會進入意識,反渲泄對渲泄的消除就叫做壓抑。壓抑分為兩種即先天壓抑和後天壓抑。
先天壓抑
尚未進入意識的本能性對象選擇,使它不能進入意識之中。先大壓抑是先天性屏障,使本我的大量內容永遠處於潛意識狀態。這些先天壓抑是整個民族歷盡痛苦教訓之後積澱到人體內的機能。例如,亂倫的禁忌。由於先天壓抑是遺傳性的,下一代便不必經過學習就能自然地抑制這種欲望。
後天壓抑
危險的本能性對象選擇一旦被排除在意識之外就不會引起焦慮。原因是未意識到的東西對人們心理沒有傷害。然而,這些對象選擇能以各種間接方式影響行為,或者與有意識的內容發生聯繫,引起焦慮。這時,自我便實行後天壓抑以對付那些秘密滲透到意識和行為之中的本我渲泄。後天壓抑(以下簡稱為壓抑)將危險的記憶、觀念或感知從意識中驅逐出去,並設定障礙阻止各種形式的運動性渲泄。
行為表現
壓抑心理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病態社會心理現象。它存在於社會各年齡階段的人群中,它與個體的挫折、失意有關,繼而產生自卑、沮喪、自我封閉、焦慮、孤僻等病態心理與行為。一般而言,壓抑心理的行為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憂鬱
主要表現在:憂心忡忡,失眠、易疲勞,精神不能集中,性格孤僻、自我封閉、不合群,個人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不大,對前途失去信心,感到外部壓力太大,情緒低落,自慚形穢,手足無措等,長期下去不排除發展為抑鬱症的可能性。
厭倦
對任何事都失去信心,打不起精神,懶得和人說話;工作、學習、生活的效率急劇下降;不願承擔社會工作和義務;成就動機下降等。
優柔寡斷
由於缺乏自信,導致意志薄弱,做事無主見、不果斷,做決定猶豫不決,沒有敢為天下先的魄力與勇氣等。
社交障礙
由於心情消沉,不願與人打交道,表情呆板,少有笑言,敏感,戒備提防他人,生怕被人抓住把柄,知心朋友越來越少。
軀體化焦慮
由於將消極情緒壓抑在內心,個體的焦慮感會明顯增強,自我感覺不好,焦慮又常以軀體不適表現出來。如頭痛、腸胃不適、疲倦等;有的則以暴飲暴食的方式去擺脫壓抑感,結果導致肥胖症。
改向行為
被壓抑的情緒與思想,有些會轉化為潛意識,潛意識又會以動機的形式,驅動某種行為。越被壓抑的情緒、思想,越可能在適當的時候以改頭換面的方式表現出來,如一個學生在學習上遭到挫折,他的成功感受到壓抑,則可能在另一種場合去表現自己,或愛好文體活動,也可能以惡作劇來釋放能量,表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