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制玻璃

作為玻璃製品成形的主要生產工藝,壓製成形以其快速、高效、精確等特點成為玻璃製品最有效的成形工藝,其主要是通過壓力將玻璃熔體壓入模腔而獲得複雜玻璃製品。 由壓製成型的方法生成的玻璃被稱為壓制玻璃。

簡介

隨著電子、照明、儀器儀表等產業的快速發展,玻璃製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尤其是精密玻璃成形的套用日趨廣泛,如玻殼、拉管玻璃、玻管、精密平板玻璃、精密制鏡玻璃、高檔建築裝飾玻璃、中空玻璃以及各種玻璃器皿、儀器等。

作為玻璃製品成形的主要生產工藝,壓製成形以其快速、高效、精確等特點成為玻璃製品最有效的成形工藝之一。

壓制玻璃的製作工藝

在壓製成形中,首先將原材料如沙子,石灰以及蘇打等,放入攝氏度的熔爐中進行加熱熔化,生成液態玻璃。經過均勻化和提純之後,熔融玻璃被保存到一個出料筒中。在成形時,熔融玻璃被擠出,並被截斷形成一定質量的玻璃料滴。隨後玻璃料滴被送至低溫的模具中,在壓縮空氣或者是柱塞壓力作用下填滿整個模腔,經過冷卻待充分固化後再脫模吸出 。

壓制玻璃生成過程中的問題

壓製成形屬於精密成形,模具是關鍵技術裝備,依靠模具表面直接成形。在成形過程中,若模具溫度過高,會發生粘模,造成製品變形模具溫度過低,又會導致製品有冷紋。冷卻速率過快或冷卻水調節器設計不合理,會造成製品溫度分布不均勻,特別是製品厚度方向上會存在相當大的溫度梯度,製品由於內部熱應力過大而在成形過程中炸裂。傳統的壓製成形模具設計製造主要依靠設計者的直覺、經驗和試模工程師的技藝水平,因此,一套模具往往要經過反覆的調試與修正才能形成生產能力,尤其像玻殼之類的產品內面曲率精度要求很高,受到諸如環境溫度、冷卻器結構、衝壓速度和壓力等因素的影響,通常只能通過反覆試驗才能確定合理的模具凸模成形表面。這種模具開發過程中基於經驗的試錯法導致產品開發周期長、成本高、產品質量難以保證。因為壓製成形往往是連續化大生產,熔爐一旦點火每天的消耗在百萬元以上,因此在生產線上試壓新產品和試修模的代價相當高。同時,採用傳統方法進行模具和工藝設計,生產中的成形不良率一般在左右,大大影響了產品質量和生產成本。

壓制玻璃的發展

以直覺知識為理論依據,以經驗設計為技術手段,是目前精密玻璃成形模具及工藝設計的基本特點。隨著電子等行業的迅速發展和國際競爭的日趨激烈,玻璃製品外形和尺寸規格上更新換代的速度越來越快,產品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高清晰度電視、純平技術的發展,縮短產品開發周期,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已成為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的迫切要求。

因此,以玻璃壓製成形為主要研究對象,精密玻璃成形的基礎理論與設計方法研究自世紀年代以來成為西方已開發國家的研究熱點,飛利浦等國際著名的電子產品公司聯合一些科研機構如英國的大學、荷蘭的套用物理研究院等均大力開展了玻璃壓製成形的理論與套用技術研究。

相關研究

玻璃杯的壓制生產

一般玻璃杯分為吹制和壓制,吹制可分為人工吹制和機器吹制,壓制也分為人工壓制和機器壓制。在製作工藝上是兩種不同的製作過程,吹制顧名思義就是利用氣壓的壓力,使玻璃液在模具中形成;而壓制就是利用沖頭的衝壓迫使玻璃液在模具中成型。現在先來介紹一下壓杯的形成和特性。

相對吹杯來說,壓杯的機器比較簡單。安裝模具的機器底盤是不停轉動著的,而沖頭是上下行程,每一工位的模具交換與沖頭的上下行程是同步的,玻璃液經過供料管進入壓杯模具,然後沖頭急速下壓,在沖頭的上部配有蓋板,使玻璃液成型,而蓋板的作用,使成型的玻璃毛坯的口部相對平整。成型以後模底上升,使玻璃杯毛坯從模具中凸出來,以便操作人員從模具中拿出(這時玻璃杯溫度較高,整個杯子還是紅色的),玻璃毛坯拿出之後,口部相對來說較為平整,處理不好也可能有毛刺,這就需要烘口,放在烘口機上用火燒玻璃杯口部(杯放在烘口機上是轉動著的),使玻璃毛刺二次熔化,從而使玻璃杯口部變的很平整。然後,玻璃毛坯進入玻璃退火爐退火,消除玻璃內部應力(不經過退火的玻璃杯很容易爆掉),最後,從退火爐中出來的玻璃杯就是平常用的玻璃成品杯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