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里格曼

馬丁·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1942-)美國心理學家,著名的學者和臨床諮詢與治療專家,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

塞里格曼-簡介

主要從事習得性無助、抑鬱、樂觀主義、悲觀主義等方面的研究。曾獲美國套用與預防心理學會的榮譽獎章,並由於他在精神病理學方面的研究而獲得該學會的終身成就獎。1998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馬丁·塞利格曼出生於美國紐約州奧爾巴尼,在家鄉念書時,喜好籃球運動,後因未能入選籃球隊而開始鑽研究學問。13歲那年,他開始專心讀書,尤其是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64年,塞利格曼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隨後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師從R.所羅門學習實驗心理學。塞利格曼先是與B.奧弗米爾,後來又與S.梅爾合作研究了狗在受到預置的不可避免的傷害進所表現出的被動性。
塞利格曼檢驗和探討了缺乏常規的學習理論的解釋,並最終提出動物的學習與它們的活動無關,簡單地說,動物是失助的。1967年,塞利格曼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執教於科內爾大學。1970年他回到賓夕法尼亞大學,在該校的精神病學系接受了為期一年的臨床培訓後,於1971年重返心理學系。1976年他晉升為教授,在此期間出版了《消沉、發展和死亡過程中的失助現象》一書。1978年,他與L.艾布拉姆森和J.蒂斯代爾一起,重新系統地闡述了失助型式,提出有機體的品質決定了失助的表達方式。其後他發現:當壞事發生進,那些具有將壞事的起因看作是固有的不變的人往往陷入失助的境地。

塞里格曼-概述

MartinE.P.Seligman:塞利格曼(1942- ),美國心理學家,主要從事習得性無助、抑鬱、樂觀主義、悲觀主義等方面的研究。曾獲美國套用與預防心理學會的榮譽獎章,並由於他在精神病理學方面的研究而獲得該學會的終身成就獎。1998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內容來源”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隨後的很多實驗也證明了這種習得性無助在人身上也會發生。
定義以及表現 1、定義:習得性無助指有機體經歷了某種學習後,在情感、認知和行為上表現出消極的特殊的心理狀態。
2、表現:習得性無助學生形成了自我無能的策略,最終導致他們努力避免失敗。他們力求無法實現的目標,他們拖延作業,或只完成不費力氣的任務。他們沮喪,並以憤怒的形式表現出來。美國國家閱讀委員會的報告描述這類學生是“懶散、怠慢、有時是破壞性的。他們不完成作業。他們面臨困難的作業很快就放棄。他們在要求大聲閱讀、測驗時變得焦慮。”
實驗經過 1953年,哈佛大學的所羅門,坎明和維恩把40隻狗置於名為“穿梭箱“的東西里;隔體將箱子分開兩部分,一開始,隔體只有狗背高。從格柵箱底上對狗腳發出千百次電擊。狗如果學習到跳過阻隔體到另一邊,就可以逃脫電擊。然後,進行“挫折”狗的跳脫實驗,實驗人員在狗跳入另一邊時,也在格柵通電,並且狗須跳100次才終止電擊。他們說:“當狗從一邊跳入另一邊之際,發出預料可免電擊的松釋聲,但當它到另一邊的格柵而重遭電擊時,則發出慘叫。”接下來,用透明塑膠玻璃阻隔在兩邊之間。狗觸電後向另一邊跳躍,頭撞玻璃。狗開始“大便、小便、慘叫、發抖、畏縮、咬撞器材”等等;但10天至12天之後這些無法逃避電擊的狗,不再反抗。實驗人員說他們為此“感動”。結論道,兩邊之間加以透明玻璃並加電擊,“非常有效”的消除了狗的跳脫意圖。
這一項研究顯示,反覆對動物施以無可逃避的強烈電擊會造成無助和絕望情緒。
60年代對這種“習得的無助感”之研究又做了加強。賓州大學的馬丁·賽利曼他把籠中的狗從鋼製格柵地板通以強烈而持久的電,以致狗不再企圖逃避,“學會了”處於無助狀態。賽利曼和史蒂芬·麥爾與詹姆士·吉爾在一篇論文中寫道:“當一個正常、未曾受過任何訓練的狗在箱中接受逃避訓練時,以下的行為是常態:初遭電擊,狗就狂奔,屎滾尿流,驚恐哀叫,直到爬過障礙時間較快,如此反覆,直至可以有效地避免電擊。再一步,賽利曼把狗綁住,使它們在遭到電擊時無法逃脫。當這些狗重又放回電擊時可以逃脫的穿梭箱時,賽利曼發現:這樣的狗在穿梭箱最初被電擊時的反應,和未曾受過任何訓練的狗一樣。但它卻不久就停止奔跑,默然不動地一直等到電擊結束,狗沒有越過障礙逃避電擊。
80年代,心理學家仍在繼續做這種“習得的無助感”的實驗。費城天普大學,菲立普·柏希和另三位實驗人員訓練老鼠去認識警示燈,讓它們知道5秒鐘之內將有電擊。老鼠一旦懂得了警示燈的含意,就可以走入安全區避免電擊。在老鼠學會了這一步以後,實驗人員又把安全區擋住,使老鼠遭受比原先更久的電擊而無法逃避。可以想見,後來即使可以逃避了,老鼠們還是無法重新很快習得逃避。
柏希又讓372隻老鼠遭受難以忍受的雷擊,以測驗巴夫洛制約和習得的無助感之間的關係。他們報告說,“實驗結果並不很能確定習得無助”而“一些基本的問題仍然存在。”
田納西大學的布朗、史斯和彼得斯花了很多功夫為金魚製造了一種特殊的穿梭箱,或許是為了看看賽利曼的理論在水中的合用性。實驗者將45條魚做了65次電擊試驗。結論道,“所得資料不能對賽利曼習得性無助感學說提供支持。”
這些實驗人讓許多動物遭受強烈的痛苦,先是為了證明某理論,再反證之,最後則支持修訂過的。跟賽利曼與吉爾合寫犬類習得無助感之報告的史蒂芬·麥爾,曾因使習得性無助感模式流行甚久而名利雙收,但在後來對這一類型的動物沮喪模式之有效性他卻有如下的說法:
關於沮喪,其特點、其神經生物學、其發生、其阻止與治療,竟見都不夠相同,因之不能使其比較具有意義……因此,不能在通論的意義上說習得性無助感是一種沮喪模式。
這種結論不免令人失望;麥爾力圖挽救,又說,習得性無助感雖然不足以成為一種沮喪模式,卻可以成為一種“壓力與競爭”模式;雖然如此,他卻已有效地承認30年來的動物實驗是浪費時間與納稅人的錢,這還不提對動物所造成的大量尖銳痛苦。
矯正策略
1、充分理解習得性無助的成分。
2、幫助學生髮現根本的信仰,以及引起他們自我挫折不足的歪曲知覺。
3、教給學生改變、駁斥歪曲信仰的方法,減少認知、情感、動機的虧空。
總之,習得性無助的重要的矯治策略是元認知、問題解決、示範、自我談話、自我控制、自我評價。
正向心理學(PositivePsychology)是新興的一門心理學,於1998年由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馬丁·塞利格曼(MartinSeligman)所創,目的在研究如何生活的快樂、成功與有意義。因此正向心理學或許可以簡稱為“快樂的科學”。
正向心理學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是:什麼最能讓我們感到快樂?研究結果可能會令人感到驚訝:財富、學歷與青春對快樂的幫助都相當有限;婚姻的影響好壞參半;倒是宗教信仰與親情友誼,才更能讓我們快樂。
伊利諾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愛德華·迪納(EdwardDiener)的研究發現,只要基本生活無虞,額外的收入並不能帶來多大快樂。良好的教育與高智商對快樂的提升也沒多大幫助。年輕也不保證快樂,美國疾病管制局的一項調查顯示,廿到廿四歲的年輕人情緒低落的時間,還比六十五到七十四歲的老先生老太太長。
另一方面,宗教信仰確實能鼓舞心情,但是卻很難判定究竟是神佛的效應還是宗教團體。親情與友誼也能帶來快樂;迪納與塞利格曼的一項研究顯示,在參與研究的大學生中,最快樂與最不憂鬱的10%學生,他們明顯的共同特徵就是都有親密的朋友與家人,並花時間與他們共處。迪納結論說:“想要追求快樂,就應該培養社交技巧、建立親密的人際關係與人際支援(socialsupport)。”
塞利格曼在《真實的快樂》(AuthenticHappiness)一書中指出,快樂是由三項要素構成:享樂(興高采烈的笑臉)、參與(對家庭、工作、愛情與嗜好的投入程度)、意義(發揮個人長處,達到比我們個人更大的目標)。三項要素之中,享樂帶來的快樂最為短暫。塞利格曼說:“這一點值得大家注意,因為有太多人以追求享樂為生活的目的,但是參與和意義卻遠比享樂重要。”
正向心理學也認為人的快樂基點可以調整:人們可以藉由後天的努力,改變先天人格特質的快樂水平。那么究竟如何才能使我們更快樂呢?
塞里格曼 - 塞里格曼-快樂招數
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家桑雅·呂波密斯基(SonjaLyubomirsky)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八項具體可行的做法:
心存感激
每周記下三五件令你感恩的事件。這些可以是俗事(你的牡丹花盛開了),也可以是更具意義的事(小孩開始學走路了)。保持鮮活,內容愈常更換愈好。
時時行善
可以是隨機的(排隊時,讓趕時間的人排你前面),或有系統的(每周日固定送晚餐給老年鄰居)。對朋友或陌生人行善,會讓自己感覺很慷慨、很有能力,也會贏得別人的笑臉、讚許及仁慈回饋。這些都會讓人感覺快樂。
品嘗樂趣
多注意美好的事物,例如草莓的甜美、陽光的和煦。心理學家建議,不妨將快樂時光如照相一般“印存腦海中”,在痛苦時回味。
感戴良師
如果有人在你的人生十字路口予以指引,要趕快致謝。越詳盡越好,最好是親自答謝。
學習寬恕
對傷害與誤解你的人,就放下怒氣與怨恨寫封信給對方表示寬恕。無法寬恕他人會讓自己停在積怨與心懷報復上,寬恕則能讓你繼續前行。
愛家愛友
對生活滿意與否,其實與錢財、頭銜、甚至健康關係不大。最重要的因素是堅固的人際關係。多花點時間與精力在朋友與親人身上。
照顧身體
睡眠充足、運動、伸展四肢、笑口常開都可暫時改善心情。經常如此會讓你對生活感到滿意。
逆境自持
人生不免有難。宗教信仰可助你度過。不過一些非宗教的日常信條也行。例如“事情總會過去。”、“任何擊不倒我的事,會讓我變得更強壯。”關鍵在於,你必須相信它們。
塞里格曼-出版物
(1975).Helplessness:OnDepression,Development,andDeath.習得性無助
(1991).LearnedOptimism:HowtoChangeYourMindandYourLife.學習樂觀/活出最樂觀的自己
(1993).WhatYouCanChangeandWhatYouCan't:TheCompleteGuidetoSuccessfulSelf-Improvement.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1996).TheOptimisticChild:ProvenProgramtoSafeguardChildrenfromDepression&BuildLifelongResilience.教出樂觀的孩子
(2002).AuthenticHappiness:UsingtheNewPositivePsychologytoRealizeYourPotentialforLastingFulfillment.真實的幸福
(2004).'"CanHappinessbeTaught?".
(2004).CharacterStrengthsandVirtues.
(2011).Flourish:AVisionaryNewUnderstandingofHappinessandWell-being.
真實的幸福
作者:馬丁·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
譯者:洪蘭
出版社:萬卷出版公司
出版年:2010.08
頁數:280
定價:45.00元
內容簡介
過去心理學多半是關心心理與精神疾病,忽略了生命的快樂和意義,塞利格曼博士希望校正這種不平衡,幫助我們追求真實的幸福與美好的人生。本書告訴我們,為何我們會有幸福覺?誰會有很多的幸福感?如何能在生活中建立持久的幸福感?本書包含眾多的測試,幫助你深入了解自己的幸福感以及自己突出的優勢,最終實現幸福、有意義的人生。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作者:馬丁·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
譯者:任俊
出版社:萬卷出版公司
出版年:2010.09
頁數:212
定價:39.80元
內容簡介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將顛覆你以往深以為是的觀點。節食能達到減肥的效果嗎?戒菸、戒酒能成功嗎?你從這本書中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哪些方面是可以改變的,而哪些方面卻無法改變,是自己必須接受的。塞利格曼博士從改變的可能性和生物局限性出發,幫助你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在那些能夠改變的特性上,並在此基礎上找到一條自我提升的最有效途徑。
活出最樂觀的自己
作者:馬丁·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
譯者:洪蘭
出版社:萬卷出版公司
出版年:2010.08
頁數:278
定價:45.00元
內容簡介
《活出最樂觀的自己》內容簡介:如果你是商人,你需要樂觀,渡過金融危機的猛烈衝擊。如果你是職場人士,你需要樂觀,扛過每一個難關和挑戰。如果你是家長,你需要樂觀。給孩子一個積極的榜樣。如果你是學生,你需要樂觀,以應對學業的壓力。如果你是運動員,你需要樂觀,抓住最後1秒的勝利機會。
教出樂觀的孩子
作者:馬丁·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
譯者:洪莉
出版社:萬卷出版公司
出版年:2010.09
頁數:232
定價:39.80元
內容簡介
我們希望孩子對未來懷抱信心、對遠景勇於探險、有足夠的勇氣來實行社會正義;我們要孩子在面對成長所帶來的挫折與失敗時,不屈不撓。如要教養出一個樂觀的孩子,你得改變自己的悲觀,你也可以改變批評孩子的方式,在適當的時候提供孩子征服的經驗,你更可以直接教導孩子學習樂觀的技巧。
持續的幸福
原作名:Flourish
作者:馬丁·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
譯者:趙昱鯤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2.11
頁數:280
定價:49.90元
內容簡介
《持續的幸福》作者馬丁·塞利格曼是“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不再關注傳統心理學注重的“如何減輕人們的痛苦”,專注於如何建立人們的幸福感,並讓幸福感持續下去。
《持續的幸福》這本書中的幸福理念是在《真實的幸福》一書的基礎上擴充而來的,在書中,塞利格曼具體闡釋了構建幸福的具體方法。他提出,實現幸福人生應具有5個元素(PERMA),即,要有積極的情緒(positiveemotion)、要投入(engagement)、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relationships)、做的事要有意義和目的(meaningandpurpose)、要有成就感(accomplishment)。
PERMA不僅能幫助人們笑得更多,感到更滿意、滿足,還能帶來更好的生產力、更多的健康,以及一個和平的世界。
6其他信息
在中國
2012年11月9日在北京參加“第二屆國際心理積極學大會”。做《積極心理學與人類幸福》的主題演講
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參加新書《持續的幸福》首發儀式
2012年11月6日在北京參加由楊瀾主辦的“陽光保險幸福力論壇”
2012年11月6日在北京參加錄製《楊瀾訪談錄》
2012年11月4日在上海參加大師行訪華上海論壇
CCTV節目
2012年5月,央視《讀書》欄目一連四期播出了解讀馬丁·塞利格曼所著的“幸福系列”書籍節目
《讀書》幸福系列節目(4張)
節目嘉賓: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
新華社高級編輯黃文
2012-05-09幸福系列節目《真實的幸福》
2012-05-10幸福系列節目《活出最樂觀的自己》
2012-05-11幸福系列節目《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2012-05-14幸福系列節目《教出樂觀的孩子》

“內容來源”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隨後的很多實驗也證明了這種習得性無助在人身上也會發生。定義以及表現 1、定義:習得性無助指有機體經歷了某種學習後,在情感、認知和行為上表現出消極的特殊的心理狀態。
2、表現:習得性無助學生形成了自我無能的策略,最終導致他們努力避免失敗。他們力求無法實現的目標,他們拖延作業,或只完成不費力氣的任務。他們沮喪,並以憤怒的形式表現出來。美國國家閱讀委員會的報告描述這類學生是“懶散、怠慢、有時是破壞性的。他們不完成作業。他們面臨困難的作業很快就放棄。他們在要求大聲閱讀、測驗時變得焦慮。”
實驗經過 1953年,哈佛大學的所羅門,坎明和維恩把40隻狗置於名為“穿梭箱“的東西里;隔體將箱子分開兩部分,一開始,隔體只有狗背高。從格柵箱底上對狗腳發出千百次電擊。狗如果學習到跳過阻隔體到另一邊,就可以逃脫電擊。然後,進行“挫折”狗的跳脫實驗,實驗人員在狗跳入另一邊時,也在格柵通電,並且狗須跳100次才終止電擊。他們說:“當狗從一邊跳入另一邊之際,發出預料可免電擊的松釋聲,但當它到另一邊的格柵而重遭電擊時,則發出慘叫。”接下來,用透明塑膠玻璃阻隔在兩邊之間。狗觸電後向另一邊跳躍,頭撞玻璃。狗開始“大便、小便、慘叫、發抖、畏縮、咬撞器材”等等;但10天至12天之後這些無法逃避電擊的狗,不再反抗。實驗人員說他們為此“感動”。結論道,兩邊之間加以透明玻璃並加電擊,“非常有效”的消除了狗的跳脫意圖。
這一項研究顯示,反覆對動物施以無可逃避的強烈電擊會造成無助和絕望情緒。
60年代對這種“習得的無助感”之研究又做了加強。賓州大學的馬丁·賽利曼他把籠中的狗從鋼製格柵地板通以強烈而持久的電,以致狗不再企圖逃避,“學會了”處於無助狀態。賽利曼和史蒂芬·麥爾與詹姆士·吉爾在一篇論文中寫道:“當一個正常、未曾受過任何訓練的狗在箱中接受逃避訓練時,以下的行為是常態:初遭電擊,狗就狂奔,屎滾尿流,驚恐哀叫,直到爬過障礙時間較快,如此反覆,直至可以有效地避免電擊。再一步,賽利曼把狗綁住,使它們在遭到電擊時無法逃脫。當這些狗重又放回電擊時可以逃脫的穿梭箱時,賽利曼發現:這樣的狗在穿梭箱最初被電擊時的反應,和未曾受過任何訓練的狗一樣。但它卻不久就停止奔跑,默然不動地一直等到電擊結束,狗沒有越過障礙逃避電擊。
80年代,心理學家仍在繼續做這種“習得的無助感”的實驗。費城天普大學,菲立普·柏希和另三位實驗人員訓練老鼠去認識警示燈,讓它們知道5秒鐘之內將有電擊。老鼠一旦懂得了警示燈的含意,就可以走入安全區避免電擊。在老鼠學會了這一步以後,實驗人員又把安全區擋住,使老鼠遭受比原先更久的電擊而無法逃避。可以想見,後來即使可以逃避了,老鼠們還是無法重新很快習得逃避。
柏希又讓372隻老鼠遭受難以忍受的雷擊,以測驗巴夫洛制約和習得的無助感之間的關係。他們報告說,“實驗結果並不很能確定習得無助”而“一些基本的問題仍然存在。”
田納西大學的布朗、史斯和彼得斯花了很多功夫為金魚製造了一種特殊的穿梭箱,或許是為了看看賽利曼的理論在水中的合用性。實驗者將45條魚做了65次電擊試驗。結論道,“所得資料不能對賽利曼習得性無助感學說提供支持。”
這些實驗人讓許多動物遭受強烈的痛苦,先是為了證明某理論,再反證之,最後則支持修訂過的。跟賽利曼與吉爾合寫犬類習得無助感之報告的史蒂芬·麥爾,曾因使習得性無助感模式流行甚久而名利雙收,但在後來對這一類型的動物沮喪模式之有效性他卻有如下的說法:
關於沮喪,其特點、其神經生物學、其發生、其阻止與治療,竟見都不夠相同,因之不能使其比較具有意義……因此,不能在通論的意義上說習得性無助感是一種沮喪模式。
這種結論不免令人失望;麥爾力圖挽救,又說,習得性無助感雖然不足以成為一種沮喪模式,卻可以成為一種“壓力與競爭”模式;雖然如此,他卻已有效地承認30年來的動物實驗是浪費時間與納稅人的錢,這還不提對動物所造成的大量尖銳痛苦。
矯正策略
1、充分理解習得性無助的成分。
2、幫助學生髮現根本的信仰,以及引起他們自我挫折不足的歪曲知覺。
3、教給學生改變、駁斥歪曲信仰的方法,減少認知、情感、動機的虧空。
總之,習得性無助的重要的矯治策略是元認知、問題解決、示範、自我談話、自我控制、自我評價。
正向心理學(PositivePsychology)是新興的一門心理學,於1998年由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馬丁·塞利格曼(MartinSeligman)所創,目的在研究如何生活的快樂、成功與有意義。因此正向心理學或許可以簡稱為“快樂的科學”。
正向心理學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是:什麼最能讓我們感到快樂?研究結果可能會令人感到驚訝:財富、學歷與青春對快樂的幫助都相當有限;婚姻的影響好壞參半;倒是宗教信仰與親情友誼,才更能讓我們快樂。
伊利諾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愛德華·迪納(EdwardDiener)的研究發現,只要基本生活無虞,額外的收入並不能帶來多大快樂。良好的教育與高智商對快樂的提升也沒多大幫助。年輕也不保證快樂,美國疾病管制局的一項調查顯示,廿到廿四歲的年輕人情緒低落的時間,還比六十五到七十四歲的老先生老太太長。
另一方面,宗教信仰確實能鼓舞心情,但是卻很難判定究竟是神佛的效應還是宗教團體。親情與友誼也能帶來快樂;迪納與塞利格曼的一項研究顯示,在參與研究的大學生中,最快樂與最不憂鬱的10%學生,他們明顯的共同特徵就是都有親密的朋友與家人,並花時間與他們共處。迪納結論說:“想要追求快樂,就應該培養社交技巧、建立親密的人際關係與人際支援(socialsupport)。”
塞利格曼在《真實的快樂》(AuthenticHappiness)一書中指出,快樂是由三項要素構成:享樂(興高采烈的笑臉)、參與(對家庭、工作、愛情與嗜好的投入程度)、意義(發揮個人長處,達到比我們個人更大的目標)。三項要素之中,享樂帶來的快樂最為短暫。塞利格曼說:“這一點值得大家注意,因為有太多人以追求享樂為生活的目的,但是參與和意義卻遠比享樂重要。”
正向心理學也認為人的快樂基點可以調整:人們可以藉由後天的努力,改變先天人格特質的快樂水平。那么究竟如何才能使我們更快樂呢?
塞里格曼 - 塞里格曼-快樂招數
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家桑雅·呂波密斯基(SonjaLyubomirsky)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八項具體可行的做法:
心存感激
每周記下三五件令你感恩的事件。這些可以是俗事(你的牡丹花盛開了),也可以是更具意義的事(小孩開始學走路了)。保持鮮活,內容愈常更換愈好。
時時行善
可以是隨機的(排隊時,讓趕時間的人排你前面),或有系統的(每周日固定送晚餐給老年鄰居)。對朋友或陌生人行善,會讓自己感覺很慷慨、很有能力,也會贏得別人的笑臉、讚許及仁慈回饋。這些都會讓人感覺快樂。
品嘗樂趣
多注意美好的事物,例如草莓的甜美、陽光的和煦。心理學家建議,不妨將快樂時光如照相一般“印存腦海中”,在痛苦時回味。
感戴良師
如果有人在你的人生十字路口予以指引,要趕快致謝。越詳盡越好,最好是親自答謝。
學習寬恕
對傷害與誤解你的人,就放下怒氣與怨恨寫封信給對方表示寬恕。無法寬恕他人會讓自己停在積怨與心懷報復上,寬恕則能讓你繼續前行。
愛家愛友
對生活滿意與否,其實與錢財、頭銜、甚至健康關係不大。最重要的因素是堅固的人際關係。多花點時間與精力在朋友與親人身上。
照顧身體
睡眠充足、運動、伸展四肢、笑口常開都可暫時改善心情。經常如此會讓你對生活感到滿意。
逆境自持
人生不免有難。宗教信仰可助你度過。不過一些非宗教的日常信條也行。例如“事情總會過去。”、“任何擊不倒我的事,會讓我變得更強壯。”關鍵在於,你必須相信它們。
塞里格曼-出版物
(1975).Helplessness:OnDepression,Development,andDeath.習得性無助
(1991).LearnedOptimism:HowtoChangeYourMindandYourLife.學習樂觀/活出最樂觀的自己
(1993).WhatYouCanChangeandWhatYouCan't:TheCompleteGuidetoSuccessfulSelf-Improvement.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1996).TheOptimisticChild:ProvenProgramtoSafeguardChildrenfromDepression&BuildLifelongResilience.教出樂觀的孩子
(2002).AuthenticHappiness:UsingtheNewPositivePsychologytoRealizeYourPotentialforLastingFulfillment.真實的幸福
(2004).'"CanHappinessbeTaught?".
(2004).CharacterStrengthsandVirtues.
(2011).Flourish:AVisionaryNewUnderstandingofHappinessandWell-being.
真實的幸福
作者:馬丁·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
譯者:洪蘭
出版社:萬卷出版公司
出版年:2010.08
頁數:280
定價:45.00元
內容簡介
過去心理學多半是關心心理與精神疾病,忽略了生命的快樂和意義,塞利格曼博士希望校正這種不平衡,幫助我們追求真實的幸福與美好的人生。本書告訴我們,為何我們會有幸福覺?誰會有很多的幸福感?如何能在生活中建立持久的幸福感?本書包含眾多的測試,幫助你深入了解自己的幸福感以及自己突出的優勢,最終實現幸福、有意義的人生。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作者:馬丁·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
譯者:任俊
出版社:萬卷出版公司
出版年:2010.09
頁數:212
定價:39.80元
內容簡介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將顛覆你以往深以為是的觀點。節食能達到減肥的效果嗎?戒菸、戒酒能成功嗎?你從這本書中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哪些方面是可以改變的,而哪些方面卻無法改變,是自己必須接受的。塞利格曼博士從改變的可能性和生物局限性出發,幫助你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在那些能夠改變的特性上,並在此基礎上找到一條自我提升的最有效途徑。
活出最樂觀的自己
作者:馬丁·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
譯者:洪蘭
出版社:萬卷出版公司
出版年:2010.08
頁數:278
定價:45.00元
內容簡介
《活出最樂觀的自己》內容簡介:如果你是商人,你需要樂觀,渡過金融危機的猛烈衝擊。如果你是職場人士,你需要樂觀,扛過每一個難關和挑戰。如果你是家長,你需要樂觀。給孩子一個積極的榜樣。如果你是學生,你需要樂觀,以應對學業的壓力。如果你是運動員,你需要樂觀,抓住最後1秒的勝利機會。
教出樂觀的孩子
作者:馬丁·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
譯者:洪莉
出版社:萬卷出版公司
出版年:2010.09
頁數:232
定價:39.80元
內容簡介
我們希望孩子對未來懷抱信心、對遠景勇於探險、有足夠的勇氣來實行社會正義;我們要孩子在面對成長所帶來的挫折與失敗時,不屈不撓。如要教養出一個樂觀的孩子,你得改變自己的悲觀,你也可以改變批評孩子的方式,在適當的時候提供孩子征服的經驗,你更可以直接教導孩子學習樂觀的技巧。
持續的幸福
原作名:Flourish
作者:馬丁·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
譯者:趙昱鯤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2.11
頁數:280
定價:49.90元
內容簡介
《持續的幸福》作者馬丁·塞利格曼是“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不再關注傳統心理學注重的“如何減輕人們的痛苦”,專注於如何建立人們的幸福感,並讓幸福感持續下去。
《持續的幸福》這本書中的幸福理念是在《真實的幸福》一書的基礎上擴充而來的,在書中,塞利格曼具體闡釋了構建幸福的具體方法。他提出,實現幸福人生應具有5個元素(PERMA),即,要有積極的情緒(positiveemotion)、要投入(engagement)、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relationships)、做的事要有意義和目的(meaningandpurpose)、要有成就感(accomplishment)。
PERMA不僅能幫助人們笑得更多,感到更滿意、滿足,還能帶來更好的生產力、更多的健康,以及一個和平的世界。
6其他信息
在中國
2012年11月9日在北京參加“第二屆國際心理積極學大會”。做《積極心理學與人類幸福》的主題演講
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參加新書《持續的幸福》首發儀式
2012年11月6日在北京參加由楊瀾主辦的“陽光保險幸福力論壇”
2012年11月6日在北京參加錄製《楊瀾訪談錄》
2012年11月4日在上海參加大師行訪華上海論壇
CCTV節目
2012年5月,央視《讀書》欄目一連四期播出了解讀馬丁·塞利格曼所著的“幸福系列”書籍節目
《讀書》幸福系列節目(4張)
節目嘉賓: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
新華社高級編輯黃文
2012-05-09幸福系列節目《真實的幸福》
2012-05-10幸福系列節目《活出最樂觀的自己》
2012-05-11幸福系列節目《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2012-05-14幸福系列節目《教出樂觀的孩子》

定義以及表現

1、定義:習得性無助指有機體經歷了某種學習後,在情感、認知和行為上表現出消極的特殊的心理狀態。
2、表現:習得性無助學生形成了自我無能的策略,最終導致他們努力避免失敗。他們力求無法實現的目標,他們拖延作業,或只完成不費力氣的任務。他們沮喪,並以憤怒的形式表現出來。美國國家閱讀委員會的報告描述這類學生是“懶散、怠慢、有時是破壞性的。他們不完成作業。他們面臨困難的作業很快就放棄。他們在要求大聲閱讀、測驗時變得焦慮。”

實驗經過

1953年,哈佛大學的所羅門,坎明和維恩把40隻狗置於名為“穿梭箱“的東西里;隔體將箱子分開兩部分,一開始,隔體只有狗背高。從格柵箱底上對狗腳發出千百次電擊。狗如果學習到跳過阻隔體到另一邊,就可以逃脫電擊。然後,進行“挫折”狗的跳脫實驗,實驗人員在狗跳入另一邊時,也在格柵通電,並且狗須跳100次才終止電擊。他們說:“當狗從一邊跳入另一邊之際,發出預料可免電擊的松釋聲,但當它到另一邊的格柵而重遭電擊時,則發出慘叫。”接下來,用透明塑膠玻璃阻隔在兩邊之間。狗觸電後向另一邊跳躍,頭撞玻璃。狗開始“大便、小便、慘叫、發抖、畏縮、咬撞器材”等等;但10天至12天之後這些無法逃避電擊的狗,不再反抗。實驗人員說他們為此“感動”。結論道,兩邊之間加以透明玻璃並加電擊,“非常有效”的消除了狗的跳脫意圖。
這一項研究顯示,反覆對動物施以無可逃避的強烈電擊會造成無助和絕望情緒。
60年代對這種“習得的無助感”之研究又做了加強。賓州大學的馬丁·賽利曼他把籠中的狗從鋼製格柵地板通以強烈而持久的電,以致狗不再企圖逃避,“學會了”處於無助狀態。賽利曼和史蒂芬·麥爾與詹姆士·吉爾在一篇論文中寫道:“當一個正常、未曾受過任何訓練的狗在箱中接受逃避訓練時,以下的行為是常態:初遭電擊,狗就狂奔,屎滾尿流,驚恐哀叫,直到爬過障礙時間較快,如此反覆,直至可以有效地避免電擊。再一步,賽利曼把狗綁住,使它們在遭到電擊時無法逃脫。當這些狗重又放回電擊時可以逃脫的穿梭箱時,賽利曼發現:這樣的狗在穿梭箱最初被電擊時的反應,和未曾受過任何訓練的狗一樣。但它卻不久就停止奔跑,默然不動地一直等到電擊結束,狗沒有越過障礙逃避電擊。
80年代,心理學家仍在繼續做這種“習得的無助感”的實驗。費城天普大學,菲立普·柏希和另三位實驗人員訓練老鼠去認識警示燈,讓它們知道5秒鐘之內將有電擊。老鼠一旦懂得了警示燈的含意,就可以走入安全區避免電擊。在老鼠學會了這一步以後,實驗人員又把安全區擋住,使老鼠遭受比原先更久的電擊而無法逃避。可以想見,後來即使可以逃避了,老鼠們還是無法重新很快習得逃避。
柏希又讓372隻老鼠遭受難以忍受的雷擊,以測驗巴夫洛制約和習得的無助感之間的關係。他們報告說,“實驗結果並不很能確定習得無助”而“一些基本的問題仍然存在。”
田納西大學的布朗、史斯和彼得斯花了很多功夫為金魚製造了一種特殊的穿梭箱,或許是為了看看賽利曼的理論在水中的合用性。實驗者將45條魚做了65次電擊試驗。結論道,“所得資料不能對賽利曼習得性無助感學說提供支持。”
這些實驗人讓許多動物遭受強烈的痛苦,先是為了證明某理論,再反證之,最後則支持修訂過的。跟賽利曼與吉爾合寫犬類習得無助感之報告的史蒂芬·麥爾,曾因使習得性無助感模式流行甚久而名利雙收,但在後來對這一類型的動物沮喪模式之有效性他卻有如下的說法:
關於沮喪,其特點、其神經生物學、其發生、其阻止與治療,竟見都不夠相同,因之不能使其比較具有意義……因此,不能在通論的意義上說習得性無助感是一種沮喪模式。
這種結論不免令人失望;麥爾力圖挽救,又說,習得性無助感雖然不足以成為一種沮喪模式,卻可以成為一種“壓力與競爭”模式;雖然如此,他卻已有效地承認30年來的動物實驗是浪費時間與納稅人的錢,這還不提對動物所造成的大量尖銳痛苦。

矯正策略

1、充分理解習得性無助的成分。
2、幫助學生髮現根本的信仰,以及引起他們自我挫折不足的歪曲知覺。
3、教給學生改變、駁斥歪曲信仰的方法,減少認知、情感、動機的虧空。
總之,習得性無助的重要的矯治策略是元認知、問題解決、示範、自我談話、自我控制、自我評價。
正向心理學(PositivePsychology)是新興的一門心理學,於1998年由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馬丁·塞利格曼(MartinSeligman)所創,目的在研究如何生活的快樂、成功與有意義。因此正向心理學或許可以簡稱為“快樂的科學”。
正向心理學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是:什麼最能讓我們感到快樂?研究結果可能會令人感到驚訝:財富、學歷與青春對快樂的幫助都相當有限;婚姻的影響好壞參半;倒是宗教信仰與親情友誼,才更能讓我們快樂。
伊利諾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愛德華·迪納(EdwardDiener)的研究發現,只要基本生活無虞,額外的收入並不能帶來多大快樂。良好的教育與高智商對快樂的提升也沒多大幫助。年輕也不保證快樂,美國疾病管制局的一項調查顯示,廿到廿四歲的年輕人情緒低落的時間,還比六十五到七十四歲的老先生老太太長。
另一方面,宗教信仰確實能鼓舞心情,但是卻很難判定究竟是神佛的效應還是宗教團體。親情與友誼也能帶來快樂;迪納與塞利格曼的一項研究顯示,在參與研究的大學生中,最快樂與最不憂鬱的10%學生,他們明顯的共同特徵就是都有親密的朋友與家人,並花時間與他們共處。迪納結論說:“想要追求快樂,就應該培養社交技巧、建立親密的人際關係與人際支援(socialsupport)。”
塞利格曼在《真實的快樂》(AuthenticHappiness)一書中指出,快樂是由三項要素構成:享樂(興高采烈的笑臉)、參與(對家庭、工作、愛情與嗜好的投入程度)、意義(發揮個人長處,達到比我們個人更大的目標)。三項要素之中,享樂帶來的快樂最為短暫。塞利格曼說:“這一點值得大家注意,因為有太多人以追求享樂為生活的目的,但是參與和意義卻遠比享樂重要。”
正向心理學也認為人的快樂基點可以調整:人們可以藉由後天的努力,改變先天人格特質的快樂水平。那么究竟如何才能使我們更快樂呢?

塞里格曼-快樂招數

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家桑雅·呂波密斯基(SonjaLyubomirsky)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八項具體可行的做法:
心存感激
每周記下三五件令你感恩的事件。這些可以是俗事(你的牡丹花盛開了),也可以是更具意義的事(小孩開始學走路了)。保持鮮活,內容愈常更換愈好。
時時行善
可以是隨機的(排隊時,讓趕時間的人排你前面),或有系統的(每周日固定送晚餐給老年鄰居)。對朋友或陌生人行善,會讓自己感覺很慷慨、很有能力,也會贏得別人的笑臉、讚許及仁慈回饋。這些都會讓人感覺快樂。
品嘗樂趣
多注意美好的事物,例如草莓的甜美、陽光的和煦。心理學家建議,不妨將快樂時光如照相一般“印存腦海中”,在痛苦時回味。
感戴良師
如果有人在你的人生十字路口予以指引,要趕快致謝。越詳盡越好,最好是親自答謝。
學習寬恕
對傷害與誤解你的人,就放下怒氣與怨恨寫封信給對方表示寬恕。無法寬恕他人會讓自己停在積怨與心懷報復上,寬恕則能讓你繼續前行。
愛家愛友
對生活滿意與否,其實與錢財、頭銜、甚至健康關係不大。最重要的因素是堅固的人際關係。多花點時間與精力在朋友與親人身上。
照顧身體
睡眠充足、運動、伸展四肢、笑口常開都可暫時改善心情。經常如此會讓你對生活感到滿意。
逆境自持
人生不免有難。宗教信仰可助你度過。不過一些非宗教的日常信條也行。例如“事情總會過去。”、“任何擊不倒我的事,會讓我變得更強壯。”關鍵在於,你必須相信它們。
塞里格曼-出版物
(1975).Helplessness:OnDepression,Development,andDeath.習得性無助
(1991).LearnedOptimism:HowtoChangeYourMindandYourLife.學習樂觀/活出最樂觀的自己
(1993).WhatYouCanChangeandWhatYouCan't:TheCompleteGuidetoSuccessfulSelf-Improvement.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1996).TheOptimisticChild:ProvenProgramtoSafeguardChildrenfromDepression&BuildLifelongResilience.教出樂觀的孩子
(2002).AuthenticHappiness:UsingtheNewPositivePsychologytoRealizeYourPotentialforLastingFulfillment.真實的幸福
(2004).'"CanHappinessbeTaught?".
(2004).CharacterStrengthsandVirtues.
(2011).Flourish:AVisionaryNewUnderstandingofHappinessandWell-being.
真實的幸福
作者:馬丁·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
譯者:洪蘭
出版社:萬卷出版公司
出版年:2010.08
頁數:280
定價:45.00元
內容簡介
過去心理學多半是關心心理與精神疾病,忽略了生命的快樂和意義,塞利格曼博士希望校正這種不平衡,幫助我們追求真實的幸福與美好的人生。本書告訴我們,為何我們會有幸福覺?誰會有很多的幸福感?如何能在生活中建立持久的幸福感?本書包含眾多的測試,幫助你深入了解自己的幸福感以及自己突出的優勢,最終實現幸福、有意義的人生。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作者:馬丁·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
譯者:任俊
出版社:萬卷出版公司
出版年:2010.09
頁數:212
定價:39.80元
內容簡介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將顛覆你以往深以為是的觀點。節食能達到減肥的效果嗎?戒菸、戒酒能成功嗎?你從這本書中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哪些方面是可以改變的,而哪些方面卻無法改變,是自己必須接受的。塞利格曼博士從改變的可能性和生物局限性出發,幫助你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在那些能夠改變的特性上,並在此基礎上找到一條自我提升的最有效途徑。
活出最樂觀的自己
作者:馬丁·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
譯者:洪蘭
出版社:萬卷出版公司
出版年:2010.08
頁數:278
定價:45.00元
內容簡介
《活出最樂觀的自己》內容簡介:如果你是商人,你需要樂觀,渡過金融危機的猛烈衝擊。如果你是職場人士,你需要樂觀,扛過每一個難關和挑戰。如果你是家長,你需要樂觀。給孩子一個積極的榜樣。如果你是學生,你需要樂觀,以應對學業的壓力。如果你是運動員,你需要樂觀,抓住最後1秒的勝利機會。
教出樂觀的孩子
作者:馬丁·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
譯者:洪莉
出版社:萬卷出版公司
出版年:2010.09
頁數:232
定價:39.80元
內容簡介
我們希望孩子對未來懷抱信心、對遠景勇於探險、有足夠的勇氣來實行社會正義;我們要孩子在面對成長所帶來的挫折與失敗時,不屈不撓。如要教養出一個樂觀的孩子,你得改變自己的悲觀,你也可以改變批評孩子的方式,在適當的時候提供孩子征服的經驗,你更可以直接教導孩子學習樂觀的技巧。
持續的幸福
原作名:Flourish
作者:馬丁·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
譯者:趙昱鯤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2.11
頁數:280
定價:49.90元
內容簡介
《持續的幸福》作者馬丁·塞利格曼是“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不再關注傳統心理學注重的“如何減輕人們的痛苦”,專注於如何建立人們的幸福感,並讓幸福感持續下去。
《持續的幸福》這本書中的幸福理念是在《真實的幸福》一書的基礎上擴充而來的,在書中,塞利格曼具體闡釋了構建幸福的具體方法。他提出,實現幸福人生應具有5個元素(PERMA),即,要有積極的情緒(positiveemotion)、要投入(engagement)、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relationships)、做的事要有意義和目的(meaningandpurpose)、要有成就感(accomplishment)。
PERMA不僅能幫助人們笑得更多,感到更滿意、滿足,還能帶來更好的生產力、更多的健康,以及一個和平的世界。
6其他信息
在中國
2012年11月9日在北京參加“第二屆國際心理積極學大會”。做《積極心理學與人類幸福》的主題演講
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參加新書《持續的幸福》首發儀式
2012年11月6日在北京參加由楊瀾主辦的“陽光保險幸福力論壇”
2012年11月6日在北京參加錄製《楊瀾訪談錄》
2012年11月4日在上海參加大師行訪華上海論壇
CCTV節目
2012年5月,央視《讀書》欄目一連四期播出了解讀馬丁·塞利格曼所著的“幸福系列”書籍節目
《讀書》幸福系列節目(4張)
節目嘉賓: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
新華社高級編輯黃文
2012-05-09幸福系列節目《真實的幸福》
2012-05-10幸福系列節目《活出最樂觀的自己》
2012-05-11幸福系列節目《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2012-05-14幸福系列節目《教出樂觀的孩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