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藉助毗鄰樂平城區的區位優勢,塔瑞村把農業發展目光盯在樂平市民的菜籃子上,大力發展無公害蔬菜。
截止到2007年8月,塔瑞村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已達到800多畝,年產1.2萬噸,產值12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380元。這個村先後被樂平市確定為“無公害蔬菜生產示範基地”,萵筍、芹菜被農業部定為無公害產品。
經濟發展
進入21世紀以來,塔瑞村實施以農業蔬菜基地建設為中心的名牌帶動戰略,加快了傳統蔬菜種植的轉換,引發了菜農觀念的轉變。他們確定了新的戰略,通過基地化建設形成自己的特色,創出自己的品牌,再依靠名牌帶動市場,使蔬菜向良性循環發展。他們在加強管理、擴大規模、提高品牌、檢測包裝、拓寬銷路上做足了文章:
———連續10年實施蔬菜大棚建設。1997—2007年10年來,全村蔬菜種植戶全部實施了大棚蔬菜、陽光溫室,成為贛東北地區最早實施無公害蔬菜生產的基地。
———利用市、鎮、村三級技術體系、示範體系推廣了綜合病蟲害防治、控制農藥殘留等20多項無害生產技術。
———成立了村“蔬菜協會”,吸收156名蔬菜種植大戶,由“蔬菜協會”統一制定了蔬菜生產技術標準、無公害蔬菜生產操作規程以及蔬菜質量等級標準和加工、包裝、運輸等標準。
———成立了村級農產品檢測點,購置了無公害農藥快速檢測儀器,按照國際標準對農產品的農藥殘留,蔬菜各項殘留標準實施定性、定量檢測,保證了蔬菜在產前、產中、產後都能得到無害化技術指導,形成了無公害生產的檢測和監控網路,產地蔬菜檢測率達到90%以上,檢測手段和覆蓋率達到了贛東北地區領先水平,使塔瑞蔬菜成了“免檢產品”。
所謂“依靠農民”,就是在機制上、方法上做文章。一是多“造血”少“輸血”,使其獲得自我發展的能力;二是變“要我富”為“我要富”,使農民獲得致富發展的內在動力。
2000年前,塔瑞村的村民全部都種植常規蔬菜,效益不是很明顯。村民吳發達、吳發寶自費到山東壽光學習,回村後也蓋起了大棚蔬菜,效益就凸現出來了,接著,全村就有幾戶、十幾戶、上百戶發展大棚蔬菜,2005年後又興起了“無公害蔬菜”,效益一年比一年好,蔬菜品種從過去的十幾種,發展到2007年的幾十種。所謂“引導農民”,就是把選擇權交給農民,村里只是提供一定的扶持,鼓勵農民創業致富,著力點是帶動農民自我發展。
———建立蔬菜定點科研基地,同省、市、鎮農業部門進行聯姻,配備7名專職技術員,使引進的品種和推廣科研成果成為實驗一步到田頭,繁育出來的辣椒、萵筍、芹菜等優良品種都銷售到了省內外許多地方。為提高村民的科技素質,村里還舉辦了科技夜校,每年定期舉辦三次技術培訓班,邀請專家、技術人員講課。
———在信貸上由村委會、蔬菜協會提供擔保,同時建立村蔬菜發展基金會。種植戶吳明祥看到別人用暖棚種植反季節蔬菜效益好,自己也想發展大棚蔬菜,但缺少資金。在村委會和村蔬菜協會的幫助下貸了幾萬元款建起了三個大棚,到2007年不僅還清了貸款,家裡還有幾萬元的存款。
村裡的扶持帶動了農民的創業熱情。到2007年,全村家家戶戶在蔬菜種植上都顯山露水,各具特色,山地開發、水面開發種養殖戶50戶,還有創辦家具廠、外出做生意搞經營的達100多戶。
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新形勢下,塔瑞村通過實行蔬菜產業化經營,把生產和銷售緊密結合起來,構築了一條帶動力較強的農業“產業鏈”。實行“協會+農戶+基地”,協會包技術、包品種、包銷售,農戶包種植、繁育,農民們可以放心大膽地種植,沒有後顧之憂。
基層組織建設
2007年以來,樂平以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為切入點,切實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一是圍繞民主管理,實行廉政建設;二是通過黨務、村務、財務三公開,實行資金、賬目雙代理,狠抓制度建設落實;三是突出黨員幹部教育,充分發揮廉政典型示範作用,運用身邊案例進行強化教育;四是密切聯繫民眾,制定了信訪舉報指南,部門單位、鄉鎮、村級領導的電話號碼向民眾全面公開,引導民眾依法有序上訪;五是實實在在地為民眾辦實事,解決民眾實際困難;六是實行晉類達標考核。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工作亮點頻現,基層幹部民眾關係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