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堯曰(1):“咨(2)!爾舜(3),天之歷數在爾躬(4),允執其中(5)。四海困窮(6),天祿永終(7)。”舜亦以命禹(8)。
曰:“予小子履(9),敢用玄牡(11),敢(10)昭告於皇皇后帝(12):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13),簡(14)在帝心。朕(15)躬有罪,無以萬方(16);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賚(17),善人是富。“雖有周親(18),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19)。”
謹權量,審法度(20),修廢官(21),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22),繼絕世(23),舉逸民(24),天下之民歸心焉。
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25)。
作品注釋
(1)堯:傳說中的一位聖君,禪位給舜。
(2)咨(zī):感嘆詞,表示讚嘆。
(3)爾:你。
(4)歷數:歲月日星辰運行之法,指天命。這裡指帝王更替的一定次序。帝王借托天命,都說自己當帝王是由天命決定的。爾躬:在你身上。
(5)允:誠信,公平。執:執守,保持。中:正,不偏不倚。
(6)四海:天下。
(7)天祿:天賜給的祿位。
(8)命:告戒。
(9)予小子履:商湯自稱。予:我。小子:祭天地時自稱,表示自己是天帝的兒子。履:商湯的名字。
(10)敢:謙辭,猶言“冒昧”。
(11)玄牡:黑色的公牛。
(12)後帝:天帝。
(13)不蔽:不隱瞞。
(14)簡:簡察,此有清楚了解之意。
(15)朕(zhèn)躬:我,帝王自稱。
(16)萬方:天下的人。
(17)大賚(lài):賞賜,指大封諸侯。
(18)周親:周王族的親屬。
(19)予一人:我。帝王自稱。來源:考試大
(20)謹權量:指統一度量衡。權:秤錘。量:量器。法度:指尺、寸等計量長度的標準。“謹權量,審法度”兩句是一個意思,即“統一度量衡”。
(21)修廢官:修復廢棄了官職和機構。
(22)興滅國:復興被滅亡的諸侯國。
(23)繼絕世:接續斷絕了的世族。
(24)逸民:被遺忘的人才。
(25)說:同“悅”。
作品譯文
今譯
堯說:“嘖嘖!你這位舜!上天的大命已經落在你的身上了。誠實地保持那中道吧!假如天下百姓都隱於困苦和貧窮,上天賜給你的祿位也就會永遠終止。”舜也這樣告誡過禹。(商湯)說:“我小子履謹用黑色的公牛來祭祀,向偉大的天帝禱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天帝的臣僕我也不敢掩蔽,都由天帝的心來分辨、選擇。我本人若有罪,不要牽連天下萬方,天下萬方若有罪,都歸我一個人承擔。”周朝大封諸侯,使善人都富貴起來。(周武王)說:“我雖然有至親,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有過錯,都在我一人身上。”認真檢查度量衡器,周密地制定法度,全國的政令就會通行了。恢復被滅亡了的國家,接續已經斷絕了家族,提拔被遺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會真心歸服了。所重視的四件事:人民、糧食、喪禮、祭祀。寬厚就能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績,公平就會使百姓公平。
英譯
Yao said, "Oh! You Shun, the Heaven-determined order of succession now rests in your person. Sincerely hold fast the due Mean. If there shall be distress and want within all the word, the Heavenly revenue will come to a perpetual end." Shun also used the same language in giving charge to You.
Tang said, "I, the child Lu, presume to use a dark-colored victim, and presume to announce to Thee, O most great and sovereign God, that the sinner I dare not pardon, and thy ministers, O God, I do not keep in obscurity. The examination of them is by thy mind, O God. If, in my person, I commit offenses, they are not to be attributed to you, the people of the myriad regions. If you in the myriad regions commit offenses, these offenses must rest on my person."
Zhou conferred great gifts, and the good were enriched. "Although he has his near relatives, they are not equal to my virtuous men. The people are throwing blame upon me, the One man." He carefully attended to the weights and measures, examined the body of the laws, restored the discarded officers, and the good government of the kingdom took its course. He revived states that had been extinguished, restored families whose line of succession had been broken, and called to office those who had retired into obscurity, so that throughout the kingdom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turned towards him.
What he attached chief importance to were the food of the people, the duties of mourning, and sacrifices. By his generosity, he won all. By his sincerity, he made the people repose trust in him. By his earnest activity, his achievements were great. By his justice, all were delighted.
作品評點
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堯傳天下於舜時勸戒舜的話。堯的話有三層意思:一是舜接受帝位是屬於天命。二是告戒舜,治理國家要執行中庸之道,強調要取信於民,公正無偏。三是要對人民生活負責。明確指出:人民生活是決定統治者命運的決定點。
第二節,記禪位於禹。舜也用堯的話囑咐禹。
第三節,記商湯伐桀,取得王位,祭告皇天。其中“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這是歷代封建帝王下“罪已詔”的藍本。意思是:“我身有罪,無累天下;天下有罪,罪在我身。”
第四節,周用家受天命及伐紂告天之辭。記敘周武革命,打敗殷紂,功高無比,大賚天下,四海歸心,在誓辭中明確宣稱:“百姓有過,在我一人。”
第五節(即最後兩小節),歷代注釋家認為是孔子的言論,大致可信。本節是孔子對前朝(從堯到周)的典章制度和政治、經濟措施的概括總結,也是孔子的理想政治,放在這裡作為後來國君治國的方針。
朱熹的《論語集注》說本節是“泛言帝王之道”。既是“泛言帝王之道”,那么“信則民任焉”是必不可少的。
論語簡介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二十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首創語錄之體。漢語文章的典範性也發源於此,儒家(在春秋戰國時期與墨家對立)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和“中庸”。《論語》是記錄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一部書。
《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論語》成書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
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又善於通過神情語態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於格言”(《文心雕龍徵聖》);書中不僅有關於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於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據《顏淵》載,同是弟子問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 慎施於人”,答司馬中“仁者其言也訒”。顏淵學養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中則答以細目。又如,同是問“聞斯行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聞斯行之。”因為“求也退,故進之。”這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責任心。
《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因秦始皇-焚書坑儒(雖說是焚書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實是一些方士),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論語》21篇。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並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此本成為當時的權威讀本,據《漢書·張禹傳》記載:“諸儒為之語曰:‘欲為《論》,念張文。’由是學者多從張氏,餘家寢微。”《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孔子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在家族中年齡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稱為孔老二,春秋時魯國陬邑人,漢族,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南岸即今日孔林所在地。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做過委吏(管理糧倉)與乘田(管理牲畜)。他雖然生活貧苦,但好學上進善於取法他人,曾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由於他知識淵博,開始授徒講學,是私人講學之風的開創者,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進一步促進了學術下移,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孔子的祖先本來是宋國的貴族,後因避宮廷禍亂而遷居魯國。孔子的父親是一名武士,雖躋身於貴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歲時,父親便死去了,他跟著母親過著貧困的生活。孔於年輕時做過“委吏”(管理倉庫)、“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類的小官,魯定公時,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與司徒、司馬、司空三卿並列),魯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攝相事”,“與聞國政”(《史記·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頂峰。由於與當時主宰魯國政權的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政治觀點不和,孔子離開魯國去周遊列國,希望在別的國家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先後到了衛、宋、陳、蔡、楚等國,都沒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魯國一心一意講學和整理古代文獻資料,曾整理刪定《詩經》、《尚書》等,並根據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使之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孔子講學,學生多達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