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前村

堤前村

明永樂時王姓於大沽河堤壩之南立村,故取村名堤前。同治《即墨縣誌》標有此名。該村位於風光秀麗、綠樹成蔭的大沽河邊,環境無污染,地下水相當豐富。南有郭城路,西靠馬軍寨,北與平度相接,東臨劉家莊鎮,是青島市的供水基地。

基本信息

村莊由來

明永樂時王姓於大沽河堤壩之南立村,故取村名堤前。同治《即墨縣誌》標有此名。

政區人口

該村位於風光秀麗、綠樹成蔭的大沽河邊,環境無污染,地下水相當豐富。南有郭城路,西靠馬軍寨,北與平度相接,東臨劉家莊鎮,是青島市的供水基地。
村域總面積1400畝,其中工業用地50畝,居民住宅用地200畝,農業用地1150畝。該村利用地理環境優勢,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引導農民大搞高效農業和蔬菜生產,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同時,地毯加工和草製品生產已成為該村的支柱產業。 2001年,全村共有常住居民210戶,總人口73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3‰,現有王、劉二姓,均為漢族。

經濟發展

人民民眾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4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萬元,1978年達到26萬元,2001年突破760萬元,人均收入4000元。
第一產業,1949年,村民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麥、大豆、薯類等,糧食畝產100公斤,全村經濟收入2萬元。1958年人民公社化後,糧食畝產增加到200公斤。1970-1981年,全村共打機井15眼,小井160眼,修築灌溉渠道3條,有效灌溉面積1000畝,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240馬力,糧食畝產達到400公斤,農業年收入13萬元,集體資產也從1956年的3萬元增加到30萬元。1982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集體經濟實力不斷壯大,村集體投資建設了200畝葡萄基地,年收入可達20萬元。1993年投資近40萬元建起能容納200噸蔬菜的保鮮庫。1997年全村經濟收入達到360萬元。
第二、三產業,從1962年起,該村陸續辦起豆腐坊、磨坊、粉坊,編織業、服務業也得到相應發展。改革開放以來,該村又建成皮件廠、地毯廠、蠟廠、工藝品廠和草製品廠。到2001年,全村從事服裝加工業、飲食業和其他服務業的村民達150戶,從業人員300人,每戶年收入均在10000元以上。二、三產業已成為該村重要的經濟成長點。

社會事業

文化教育

新中國建立前,堤前村文化教育落後,絕大部分適齡兒童不能入學,青壯年文盲占青壯年人數的70%。
1973年村集體投資3萬元,建起了堤前國小,有教室17間,可容納學生200人。學校附設幼稚園一處,可供30名幼兒入園。全村適齡兒童入學率和九年制義務教育普及率均達100%。2000年,村集體出資與周圍村莊聯合建立移風中心國小,投資總額達200萬元。至2001年,全村考入大中院校的學生達30多人。
1949年前,村民文娛生活極為貧乏。新中國成立後,該村成立文藝宣傳隊,自編自演,積極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民眾中湧現出來的好人好事,活躍了村民的文化娛樂生活。

醫療衛生

建國前該村無診所,村民有病沒錢治、沒處治,霍亂、天花等傳染病經常暴發流傳,嬰兒、幼兒死亡率非常高。1951年,黨和政府開始免費為村民預防接種疫苗,有效地控制了各種傳染病的流行。1963年,該村投資5000元建立衛生室,村民有小病不出村就能得到醫治。2001年移風中心醫院對該村的赤腳醫生進行培訓,提高了村醫的醫療技術,解決了村民治病難的問題。2003年,全體村民參加了大病統籌金保險,解除了後顧之憂。
 

人民生活

1949年,全村人均占有糧食100公斤,人均收入30元,大多數村民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日子。1956年,全村人均口糧160公斤,1978年人均口糧200公斤,人均收入170元。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村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1年人均收入4000元。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住房條件也逐步改善。1949年村民住房多為土牆草屋,人均住房面積5平方米。1978年村民住房多為磚瓦房,人均住房面積15平方米。1995年全村有20戶居民住進二層獨院樓房。2001年全村擁有機動車輛150輛、彩電220台、洗衣機120台、冰櫃100台、空調40台、電話150部、手機160部,電話普及率達到75%,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75%。

村莊建設

 949年前,村內街道不整齊,沒有合理規劃。1985年,村集體投資建成東西大街2條,並對路面進行了綠化、硬化。接著投資10萬元建村委辦公室和敬老院。2002年又投資10萬元加寬村南郭城路,並進行綠化。同年,投資30萬元重建村委辦公室、配置辦公室設施。

社會福利

村集體每年對烈軍屬、復員軍人、老幹部以及對社會做出貢獻的村民進行補助和獎勵。1999年開始對老人發放生活補助費,為村民交納大病統籌保險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