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2004年,原堡子村、張家村、農科站合併為現在的堡子村,幹部職數多、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經濟發展不平衡、歷史遺留問題多,是全縣有名的“問題村”。如何改變這一現狀?一班人深知,只有真心實意的為老百姓辦實事,才能贏得民眾的擁護和支持!
“晴天一把刀,雨天一包糟。”行路難一直是村黨支部的一塊心病,民眾怨聲載道。2005年,“三村建設”啟動伊始,他們就把目光放在了基礎設施的改造上。“組組通公路,人人走上水泥路”,村黨支部一班人下定了決心。全村黨員、幹部人人懷揣一本“民情調查本”,建立“‘三村建設’備忘錄”,走村串戶,坐下來與民眾拉家常,講政策,話新村,展前景。目標明晰後,全村力量迅速凝聚起來,僅兩年時間新修村組道路7條9.8公里,硬化道路1條0.7公里。道路通,觀念變。民眾改善居住環境的積極性高漲,紛紛改水、改廚、改廁,650餘戶農民人居環境煥然一新。
村“兩委”立足建硬隊伍、鞏固發展,上任後就走訪民眾,聽取意見,明晰思路,進一步規範村兩委議事制度。堡子村與相鄰的鳳山村修機耕道占用5組村民廖提海的田土問題多年沒得到解決,村“兩委”通過多次協調,為廖提海調整了田土,並補償2450元糧食損失款。廖提海翹起大拇指稱讚村幹部:“沒想到長達8年的遺留問題得到了解決,這屆村幹部真是好樣的!”
村黨支部書記說:“民眾不富,我們內心有愧”。支部一班人立足本村地處城郊的優勢,確立了重點發展鄉鎮企業、服務業、勞務輸出和林果生產等四大支柱產業,招商引資、搞活商貿、發展近郊旅遊,依託轄區內現代農業示範園、水產養殖示範園、縣畜禽養殖良種場等科普示範基地,引導村民學習種植、養殖技術,全方位提升產品科技含量和檔次。現代農業示範園、水產科技示範園、興盛麻紡廠、富達麻紡廠等10餘家企業進村落戶,2007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000餘元,高出全鎮人均收入255元。
堡子村以“三村建設”為契機,傾心打造了“綠野芳洲”、“綠水竹”和“金果林”休閒產業等,開展“講道德、樹新風、守誠信”,創建“十星級文明戶”,“城鄉共建文明新村”、“無毒社區”等活動,全村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創“十星級文明戶”586戶、五好家庭戶488戶、遵紀守法戶596戶。一個支柱產業發展、精神煥然一新的新堡子正伸開雙臂,笑迎美好明天。
旅遊景點
烏木水庫
大竹縣烏木水庫是一座集灌溉、發電、城市供水、養殖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中型水庫。不僅擔負著大竹縣山前7個區、18個鄉鎮近8.9萬畝農田灌溉任務,還肩負著水庫下游210、318國道線,下游5個場鎮近20萬人、300家工礦企業、10萬畝耕地的防洪保全任務,而且還承擔了向縣城工業及生活供水的重任,地理位置比縣城高17米,被列為四川省重點戰備水庫之一。
該工程於1958年9月破土動工,1960年3月竣工。水庫集雨面積70平方公里,年蓄水量4100萬方,總庫容5310萬方。從1961年至1978年進行了渠系配套工程建設,經過五期施工,共建成左、右、新乾渠3條,全長71.8千米,支渠23條,長152.4公里,斗渠65條長115公里。
這座以灌溉為主兼工業和城鎮供水、養殖、發電的水利工程,被人們稱譽是:“歌滿水庫魚滿倉”,鑲嵌在竹鄉的一顆“水利明星”。水庫擁有6600畝養殖水面,東西河流長20公里,南北水面最寬達2公里,水面開闊,日照充足,天然餌料豐富,所產魚類均為自然生產,天然食品餵養、肉嫩味鮮,年產成魚20萬斤。
自然資源
截止2006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96畝(其中:田89畝,地107畝),人均耕地1.2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258.1畝,其中經濟林果地824畝,人均經濟林果地5.02畝,主要種植泡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50畝;草地200畝;荒山荒地200畝,其他面積690.9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20戶通自來水,有116戶飲用井水,有16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44.44%)。有36戶通電,有2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 69.44%和69.4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7戶(分別占總數的94.44%和47.22%)。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5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0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1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3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60畝,有效灌溉率為30.61%,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6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7畝。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5.0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4.48萬元,占總收入的44.19%;畜牧業收入7.56萬元,占總收入的23.07%(其中,2006年內出欄肉豬120頭,肉牛14頭);林業收入0.58萬元,占總收入的 1.77%;第二、三產業收入2.40萬元,占總收入的7.32%;工資性收入7.75萬元,占總收入的23.65%。農民人均純收入1320元,農民收入以勞務輸出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7.7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2人(占勞動力的51.85%),在省內務工20人,到省外務工22人。
人口衛生
截止2006年底,該村有農戶36戶,共鄉村人口165人,其中男性86人,女性79人。其中農業人口164人,勞動力81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彝族混居地),其中彝族53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54人,參合率93.90%;享受低保18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0公里。該村人畜混居的農戶12戶,占農戶總數的33.33%。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禮樂完小,中學生就讀到洛黨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4公里,距離中學10公里。截止2006年底,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3 人,其中小學生14人,中學生9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99.45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勞250個(勞均3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級財務收支狀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