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名

堂名,崑劇習俗。亦稱清音班。

讀音

堂名tángmíng

釋義

建築名稱

人民大會堂,春在堂,載敬堂,杜甫草堂等 。

藝人名稱

簡介
崑劇習俗。亦稱清音班。舊時江南一帶顯貴、富豪之家遇有紅白喜慶設宴待客,每每邀請藝人清唱戲曲,以崑曲為主,佐酒助興,其專門從事應酬唱曲之藝人稱為“堂名”。《杭俗遺風》記述:“堂名即清音班,多自姑蘇來者,共有十餘班,有萬福、全福、增慶、增福、雙壽、雙桂、福壽、榮華、秀華等班。每班以十歲以上至十五、六歲之兒童八人,一式裝束,四季衣服,均皆華麗,吹彈歌唱,各句戲文,崑腔居多,近今亦會唱徽調,敲打十番鑼鼓,鬧龍舟等鑼鼓。”因演員多為十至十五歲少年,故又曰“小堂名”(一說“小堂名”因班社人數少而名之)。
情景
清末民初,堂名極盛,不論婚喪喜慶,開張店鋪,都請堂名演唱,如《天官賜福》、《上壽送子》等。以湊熱鬧。演出時用八仙桌兩張,直長品擺,四角縛丈余高柱子,迎面有西洋盤瑤台一座,上列玻璃屏風,下掛玻璃燈,中掛大紅繡花單幃,八個兒童分坐兩邊,吹拉彈唱。還有一種堂名,可以在婚喪時抬著上街,和其他樂隊一起吹拉彈奏,伴隨婚喪行列。
除唱戲外,在舉行禮儀時,還演奏樂曲,演員兼樂工,樂器自製,一般在大戶人家廳堂中演出。上海有貸器店,專門出租堂名(藝人)及器具,較著名的有汪大房(老闆汪桂生,善吹笛)、富貴堂(老闆姚阿關)等字號。
堂名又分長花衣、短花衣兩類
長花衣者,藝人穿戴戲班中龍套服飾,長衫長袍,要價較貴;短花衣者,藝人穿戲班中的短馬褂,其顏色只有一種,戴瓜皮帽,開價便宜。每班四五人至七八人不等,演出時用兩張桌子拼合,藝人分角色依次圍坐上首及左右兩旁,若八人班,左邊第一座是上手,主唱。右邊第一座為下手,陪唱。左二座為司笛,右二、三座為陪唱。左三、四座及右四座為場面(兼唱)。下首不坐人。如用燈擔(一種四方形的木結構活動房,飾以玻璃、燈球燈屏,略如盪湖船式,中間可置桌椅,演員坐於其間演出),需另出租資,便衣清唱,不化妝。全福班、仙霓社藝人出自小堂名者有陸巧生、蔡銳生、趙金虎等。另有大堂名,穿本裝,藝人皆為成年人,大多來自戲班演員及小堂名的曲師,其班一般為八人,超出其數者稱“滿堂”。人員不足時,常與鼓手道士合併演唱。堂名班主由藝術較優者任之,稱其某堂名即為某某藝人之班。演出一般在書房或後廳較幽靜處,四周排有座位,以供觀者及後唱者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失傳,今蘇州戲曲博物館還保存有實物燈擔堂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