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諾斯山戰役

基諾斯山戰役

基諾斯山戰役(Battle of Cynoscephalae) 公元前197年,在第二次馬其頓戰爭(公元前200—前197年)期間,昆克蒂烏斯·弗拉米寧執政官率領的羅馬軍隊與馬其頓國王腓力五世軍隊在基諾斯山 (源自希臘文—狗頭,希臘色薩利區錫韋城西北的一列丘陵)進行的一次交戰。

基諾斯山戰役(Battle of Cynoscephalae) 公元前197年,在第二次馬其頓戰爭(公元前200—前197年)期間,昆克蒂烏斯·弗拉米寧執政官率領的羅馬軍隊與馬其頓國王腓力五世軍隊在基諾斯山 (源自希臘文—狗頭,希臘色薩利區錫韋城西北的一列丘陵)進行的一次交戰。 交戰雙方勢均力敵,各有2.5—2.6萬人。戰鬥從雙方先遣隊的突然遭遇開始。羅馬軍退卻。羅馬軍2000名步兵與1500名騎兵趕來支援,這時其主力也從兵營出發,並編成三列橫隊。戰象在右翼前面,輕裝步兵與騎兵從正面與兩翼保障主力部隊。與此同時,馬其頓軍隊的主力也從兵營出發,未等方陣編成,就急忙沖向羅馬軍隊。在交戰中,羅馬軍隊以中隊戰鬥隊形戰勝馬其頓軍的臃腫方陣。馬其頓軍損失1.3萬人,羅馬軍損失700人。馬其頓被迫與羅馬簽訂和約,根據和約失去了小亞細亞、色雷斯及希臘等地的領地以及艦隊,將陸軍縮減到5000人。馬其頓軍隊在基諾斯山戰敗意味著馬其頓統治希臘的結束,希臘大部分領土成為羅馬屬地。 點評:此戰,羅馬軍隊運用的中隊戰術比方陣戰術(phalanx formation)靈活,可自由地實施就地機動,可使正面突擊與從兩翼和後方突擊相配合。羅馬軍隊還利用方陣缺口,楔入並各個殲滅敵軍。編成三列橫隊的中隊戰鬥隊形,還便於在交戰過程中增加兵力。基諾斯山交戰證明,中隊戰術比方陣戰術優越,標誌著軍事學術的發展進入新的階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