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簡介
《城管媽媽》,是一部以安定門分隊副隊長楊景怡為人物原型、以東城城管大隊發生的事件改編成而的一部反映數字電影基層城管隊員工作生活的影片,全片大部分鏡頭將在東城區取景拍攝,東城城管大隊和安定門街道辦事處為影片攝製工作創造和提供了積極的條件,部分城管隊員也參與了演出。一部城管執法的悲喜劇——評中國首部城管題材電影《城管媽媽》
影片評價
一口氣看完九十分鐘的影片後,我這個城管人感受到了編導和演員們的努力,確實比較貼近真實的城管工作。影片雖然情節簡單,演員表演平實,但是由於展現的都是城管每天的普通工作,能夠讓很多城管人產生親切感。
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流落街頭,在違法團伙控制下,每天在北京的街頭張貼小廣告。城管女隊長在執法過程中救下了小男孩,並幫助他找到了媽媽;低保戶李大媽蓋起了違建,城管們一遍遍地做工作,幫助解決困難;外地人來到首都擺地攤賣自製的手工藝品,城管熱心地幫助聯繫商場櫃檯……影片中反映的這些故事,不是都發生在我們身邊嗎?
為了工作,沒日沒夜地加班;沒有時間照顧老人、孩子,年輕人沒有時間談戀愛;收入不高,要去找租金便宜的住房;體檢報告一出來,大部分人的健康狀況都有問題……影片中反映的這些狀況,不都是我們這些城管執法工作者的真實寫照嗎?同是城管人,看到這裡,怎能不產生共鳴?
我不否認這是一部帶有強烈宣傳傾向的電影,電影的出品單位就是北京城管局和北京春秋泰瑞廣告有限公司。說到宣傳,就涉及到一個客群的問題,這部電影究竟是給誰看的?給城管看,有點自娛自樂的味道;給大眾看,讓大眾接受,這才應當是影片編導首要考慮的問題。
遺憾的是,或許是拍攝時間短促,影片存在一些預料之中的不足之處。
從影片片名《城管媽媽》就可以看出,影片一直在努力突出城管工作者的“溫柔”“善良”一面,塑造人物上依然是“高、大、全”的老一套。我們可以把真實的故事升華到藝術,但不能把真實的人描繪成不食人間煙火的神。在影片中,主人公楊隊長是一個分隊的負責人,也是一個全身心撲在城管工作上的女性。她幾乎不分晝夜地工作,從不休息,沒有時間和老人、丈夫、孩子交流,更不用說照顧家庭。她的母親生病,主動住進了養老院,丈夫整日操持所有家務,孩子不願搭理她,她甚至無暇回家,只有請同事幫忙,去她的家裡給家人送點藥……過猶不及,城管與國家總理相比如何?想必總理尚不至於如此呢!你讓大眾如何相信並接受呢?
影片在細節上也有一些硬傷。比如,分隊的一名年輕城管因為工作忙,來不及換裝,穿著城管制服就跑去和女朋友約會逛大街,這種做法極為不妥,甚至可視為違反著裝規定。
表演痕跡過重。女主人公的母親在病床前勸說女婿理解女兒的工作,等女婿離開後,這位母親對著鏡頭說:“我真是太麻煩他們了……”拜託,這是拍電影,不是演話劇呢。
影片中城管的一些做法也值得商榷。救出了亂貼小廣告的孩子,是不是一定要由城管分隊照料孩子的生活,四處幫助孩子找媽媽?這種事交由公安機關和救助機構,效率是不是更高,更值得提倡?對於初次在公共場所無照經營的攤販,違法行為輕微,影片中的城管們連人帶貨一起帶到隊部開展調查,是否妥當?類似的問題還有一些,不再贅述。
影片完全是一部正劇,展現了城管的“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特別能戰鬥”,卻迴避了城管自身存在的問題,淡化了當前複雜而尖銳的執法矛盾。少了這些民眾關注的熱點,就使得整部影片波瀾不驚,不那么“好看”了。
值得玩味的是,編導雖然無意插柳,卻在無意之中展現了當今社會困難人群的無助生活。城管們幫助孩子找媽媽,媽媽就在身邊,卻因為怕養不活孩子而不敢相認,實乃人間悲劇也!整部影片中,此幕令我深思良久,為之動容。不知道城管同仁們觀看影片後,被“自己”感動之餘,有沒有關注到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