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家

城市老家

城市老家,指的是城市中的一些老舊小區,在大量老舊小區中,除個別小區通過成立業委會、自管小組等方式自救外,大部分無物業管理公司的小區依靠社區“代管”。但社區沒有執法權,物業費往往收不上來,且忙於自身事務,對小區物業管理力不從心,代管效果不佳。各地建於20世紀90年代前的老舊小區普遍設施老化,其中不少老舊小區全無物業管理服務,淪為棄管重災區。

簡介

城市老家城市老家
老舊小區大多建設於20世紀90年代,很多小區都是由城市廠礦企業的職工住宅區改造而成。因此也被很多人稱之為“城市老家”,相比起近些年新建成的一些居民小區,這些老舊居民小區,由於受到觀念和各種條件的制約,基礎配套設施缺乏完善,小區物業管理跟不上或是根本就沒有物業管理,再加上“先天性”的條件制約,造成這些小區在數年之後,不僅供水管道老化嚴重,供電通訊線路難以滿足要求,且衛生環境狀況差,安全防護等硬體設施也是損毀嚴重,成了一些城市文明進步的“瘡疤”。這種現象在很多城市都較普遍性的存在。

改造需求

城市老家城市老家
老舊小區的“落後面貌”大多由歷史原因形成,但如果在城市文明發展進程中,不能同步加以改造整治,以新的標準完善其管理,勢必會影響整個城市的文明。而新建小區,從現在的視角來看,管理規範,小區面貌讓人賞心悅目,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這些小區也會“慢慢變老”,因此建設新小區,不忘老小區,將老舊小區的更新改造和各項管理與時代發展同步,應當成為城市發展進步的一部分,並成為政府基層部門的一項工作內容,委實不可或缺。

一個繞不過去的現實困難就是資金問題,讓老舊小區所有住戶分攤改造維修費用,顯然既不現實,住戶也難以承受,而且居住在這些老舊小區的居民,也大多都是從改革開放之前一路走來的中老年住戶,有經濟實力的家庭早已“另攀高枝”,能夠“堅守”住下來的家庭本身經濟條件就很有限,如果政府對這些老舊小區不“慷慨解囊”出手相助,老舊小區就這樣棄管下去,很可能又會成為新的“棚戶區”,屆時,政府不僅要耗費更大的拆遷改造投入,更會引發新的社會矛盾。

改造優勢

城市老家城市老家
老舊小區雖然“又老又舊”,但如果進行相應的維護和改造,不但會“舊貌換新顏”,因其基礎較為完好,採用針對性的科學維護和健全管理,也完全能夠與新建小區相媲美,從一些報導中就不難看出,這些老舊小區除了管理問題造成的諸多不利之外,主要是“硬體”問題,包括管道漏水嚴重,線路老化,安全門破損等等,將這些“硬體”問題解決好,再完善相應的物業管理,完全可以讓老舊小區住戶像新小區居民一樣享受城市的居住幸福,在這一點上,各城市有必要借鑑廣東珠海對老舊小區更新改造的一些舉措,據媒體公開報導,珠海基層社區和城市管理部門多方籌措資金,對老舊小區所存在的衛生環境差等共性問題,因地制宜進行逐步改造,然後再由社區和小區業委會共同實施管理,在財政投入並不高的情況下,卻讓眾多老舊小區的面貌和居住環境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治理建議

城市新老小區更迭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對於老舊小區也不可能全部推倒重建,融進新觀念,對老舊小區的改造、管理不斷升級和完善,與社會和時代發展保持同步,是必須面對和解決的現實問題,新小區是城市的面子,老舊小區不僅是城市的“里子”,更是一座城市的“老家”,新家再好,也不能忘卻父母親人所居住的老家,儘管維護改造和管理老舊小區有諸多困難,但只要積極想方設法,辦法總比困難多,更何況我們現在很多地方政府也“不差錢”,即使財政有困難帶至少也不差改造老舊小區的投入,讓“城市老家”為現代城市的保留新的“鄉愁”,印證著一個城市發展的足跡,既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必要傳承,對現代城市的管理者而言,更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