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安全與氣象災害的監測
城市安全是指城市在生態環境、經濟、社會、文化、人身健康、資源供給等方面保持一種動態穩定與協調狀態,以及對自然災害和社會與經濟異常或突發事件干擾的一種抵禦能力。我國目前正處於工業化中期,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數量越來越多,城市群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城市安全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損害或威脅城市安全的因素具有複雜多樣性,可概括為以下方面:
自然因素——城市地質災害、城市氣象災害、城市生物災害等
衛生因素——傳染病流行、食品安全、人畜共患病、寄生蟲等
社會因素——刑事犯罪、社會動亂、公共場所突發事件等
生態安全——城市綠地生態、城市環境污染、城市生物多樣性減少等
經濟因素——城市生命線系統安全事故、生產安全事故、金融安全、交通運輸安全、能源安全等
信息因素——國家機密、計算機網路安全、商業秘密等
技術因素——核心技術與重要公共技術設施保護、高新技術的負面效應
文化因素——民族矛盾、文化衝突、邪教、迷信等
政治因素——政治動亂、國家分裂、恐怖攻擊等
國防因素——外敵人侵、侵犯主權、國際衝突等
上述分類突破了以軍事威脅和刑事犯罪為主的傳統城市安全觀的範疇,可稱之為多損害威脅因素的城市安全觀。隨著全球變化和經濟全球化,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和生態環境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非傳統安全問題日益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
氣象災害監測的地位
隨著城市文明的發展,城市安全的內涵將會不斷豐富和發展。古代的城市安全主要問題是防禦外敵人侵和自然災害,現代城市的安全問題已擴展到社會、經濟、生態等各個方面。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要求人類在發展中講究經濟效率、關注生態安全和追求社會公平,最終達到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城市安全問題的實質是解決、處理損害或威脅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各類問題。上述種種城市安全問題大多與氣象有著密切的關係。除氣象災害外,許多地質災害與生物災害都需要在一定的氣象條件下才能誘發,危害人體健康的許多病原微生物的活動與發展都與氣象條件有密切的關係。氣象異常直接影響到生態系統的功能與演化。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安全問題雖然並非氣象因素所引發,但氣象因素仍然對許多安全問題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如惡劣天氣條件下生產事故、交通事故和城市生命線事故發生頻率明顯升高,還會影響到人的工作效率和情緒,芸至導致犯罪率的上升。歷史上由氣象災害引發經濟、政治危機的事例數不勝數。當代氣候變化也已成為當前國際政治鬥爭的焦點之一。因此,要把城市氣象災害的防禦和減災作為整個城市安全保障的一項重要工作,而城市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是其中首要的一環和開展災害防禦的前提。
氣象觀測與城市氣象災害監測
城市氣象災害監測是指人們對城市中的各種氣象災害的孕育、發生、發展、衰減直至消失的全過程,以及對災害徵兆、危害及災害後效進行的觀察。通過對災害過程及相關因素的觀察獲得大量的災情信息,可作為災害預測、預報及預警和減災措施決策的重要依據。
按照監測的對象,氣象災害監測可分為對致災天氣氣候要素的監測和對承災體的監測。以往人們對於氣象災害監測往往狹義理解為對成災氣象要素的監測,實踐證明僅有成災氣象要素的監測往往脫離實際。例如冬季嚴寒對於埋藏較深的水管不會造成損壞,南方的冬季雖然要比北方溫暖,但自來水管埋藏較淺往往凍裂。靠近大江大河的城市,即使城市轄區範圍降水異常偏少,也不至造成嚴重的乾旱缺水沒有大水體蓄積和調節水資源的大城市,即使當年降水偏豐,也仍然可能發生水荒。因此,實際的氣象災害監測要比一般的氣象要素監測要求更高,涵蓋面更廣,尤其需要對服務對象,特別是城市氣象災害的承災體進行監測。為了監測捕捉到引發和造成城市氣象災害的天氣系統和氣象要素,城市的氣象監測系統除具有常規的大尺度氣象觀測網以外,還必須具有滿足城市精細化預報、預警和服務需求的近地面高時空解析度的中小尺度氣象觀測網。為此,城市的氣象災害監測應看重捕捉影響人類活動和人居環境的城市大氣邊界層結構和變化,以及城市下墊面的變化對氣象條件的影響和作用。
監測手段
城市氣象災害監測依觀測手段可分為感官觀察和儀器監測兩類。前者如對城市中的雲、沙塵、大霧、霾、冰雹等災害天氣現象的觀測,感官觀察常受到人的感覺能力的限制,只能觀察到一些表面和直接的災害前兆或現象。隨後現代科技的發展,感官觀測已逐步從表面定性的觀測走向儀器定量的觀測,如雲和能見度等的觀測儀器在不斷的發展,正逐步取代人工的感官觀測儀器監測是目前城市氣象災害監測的主要手段,如通過衛星遙感、雷達對城市強對流災害性天氣進行監測,通過雨量計對城市暴雨災害進行監測,通過風速表對大風災害進行監測,通過測溫儀器對城市的高溫熱浪進行監測等其中對氣象要素的觀測是城市氣象災害監測的基礎,可分為地基、天基、空基三個觀測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