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舊事[吳貽弓執導電影]

《城南舊事》,改編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說,由吳貽弓執導,沈潔、鄭振瑤、張閩、張豐毅等主演,1983年於中國內地上映 。 影片透過小女孩英子的目光,講述了英子在北京生活時發生的三個故事。 影片獲得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樂 等多項大獎。

劇情簡介

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經常痴立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後大學生被警察抓走,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夥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後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後,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後英子一家遷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掉進河裡淹死,女兒也被丈夫賣給別人,心裡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麼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後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備註
沈潔英子
鄭振瑤宋媽
張閩秀貞
嚴翔英子父
張豐毅小偷
袁佳奕妞兒
洪融英子母
徐才根馮大明
朱莎秀貞母
李農秀貞父
喬林換火柴的
崇文平老師
馬景龍密探
秦焰宋媽侄
李季換綠盆的
譚宗堯油醬店夥計
田春奎囚犯
史原放話匣子的
茂路井窩子主人
周起駱駝隊主人
季虹養父
-----簡介 旁白

職員表

製作人許松林
原著林海音
導演吳貽弓
副導演(助理)吳天忍
編劇伊明
攝影曹威業、唐時寶
配樂呂其明
剪輯蘭為潔
道具張立武
美術設計濮靜遜
造型設計李萍、王正榮
服裝設計馬鴻祥、陳美蓮
視覺特效曹有光
燈光張川俠
錄音謝國傑
布景師夏林寶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來源 )

角色介紹

城南舊事[吳貽弓執導電影] 城南舊事[吳貽弓執導電影]
英子 演員沈潔
20世紀20年代,英子隨著爸爸媽媽從台灣到北京城,往在北京城南惠安會館附近的一個小院裡。英子在胡同玩耍時遇到了“瘋女人”秀貞,英子很同情秀貞,並且幫助秀珍找到了她的女兒。後來英子又遇到了一個小偷,並且和他成為了朋友。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後來英子的父親患肺病離開了人世,英子也隨家人一起離開北京回到台灣。
城南舊事[吳貽弓執導電影] 城南舊事[吳貽弓執導電影]
宋大媽 演員鄭振瑤
宋大媽是英子家的乳母,她拋下自己的兒女、家庭,到林家當傭人,辛辛苦苦地賺錢養活在鄉下的男人和孩子。她勤快、誠實,也很喜歡英子。當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後,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
城南舊事[吳貽弓執導電影] 城南舊事[吳貽弓執導電影]
秀貞 演員張閩
秀珍的孩子失蹤,自己的情人也下落不明,她常常會在館門前痴立,被大家認為是一個“瘋女人”。每次她與英子講話時,都無一例外地變成自言自語。但是後來英子幫助秀珍找回失蹤的女兒妞兒,秀珍和妞兒相認後便帶著妞兒去尋找孩子的父親。
城南舊事[吳貽弓執導電影] 城南舊事[吳貽弓執導電影]
小偷 演員張豐毅
小偷在一個荒草叢生的破院子裡結識了英子,他常常和英子在一起聊天,他告訴英子自己之所以做小偷是為了供弟弟上學。後來小偷被警察抓走了。

(角色簡介參考資料來源 )

音樂原聲

類型歌曲名稱
插曲《送別》
插曲《麻雀與小孩》

影片配樂由上海電影樂團演奏,姚笛指揮。

幕後花絮

1:在20世紀80年代,上海電影製片廠拍一部影片的平均資金是29萬元,而《城南舊事》卻花了57萬元 。

2:在“文革”期間導演吳貽弓雖然沒有拍攝電影,但是積累了很多東西,在拍《城南舊事》時,她把“文革”期間積累的情感和想法全都用上了 。

3:鄭振瑤在影視劇大多都是演公主、貴婦或者知識分子,在《城南舊事》中她突破以往形象飾演一個從北方農村出來的傭人。

4:片中飾演英子弟弟的張小宇喜歡吃橄欖和牛肉干,於是拍戲期間鄭振瑤的口袋裡每天都會裝一塊牛肉干,拍睡覺的戲時,鄭振瑤就對張小宇說:“你不許說話,不許翻身,拍完了給你吃一塊牛肉干。”

5:為了符合片中角色的形象,化妝師先剃掉鄭振瑤鬢角和額頭上的一些頭髮,把鄭振瑤原先很秀氣的臉型變成北方農村婦女的方型臉,然後描粗眉毛、將頭髮紮成那種撅起來的髻。化好妝之後,鄭振瑤一看鏡子就把臉給捂住了 。

獲獎記錄

時間名稱獲獎/提名獲獎/提名方
1983年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最佳導演獲獎吳貽弓
1983年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最佳女配角獲獎鄭振瑤
1983年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最佳音樂獎獲獎呂其明
1983年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 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獲獎《城南舊事》
1984年第十四屆貝爾格勒國際兒童電影節 最佳影片思想獎獲獎《城南舊事》
1988年第十屆基多城國際電影節 二等獎赤道獎獲獎《城南舊事》

(獲獎記錄參考資料來源 )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影片根據台灣女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說改編而成。《城南舊事》首先由北影廠的導演伊明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原小說分五段寫五個人,改編的時候,刪去了“蘭姨娘”的全部和“驢打滾兒”的後半部。“惠安館傳奇”保持基本完整成為影片的上篇;而“我們看海去”和“驢打滾兒”的前半部及“爸爸的花兒落了”則糅在一起成為一個仍有兩段的下篇 。

影片投資

劇照 劇照

劇本改編後,原本這部電影是由北京電影製片廠來投資拍攝,但是因為各種原因北京電影製片廠沒有拍成。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陳荒煤就向上海 電影製片廠舉薦《城南舊事》的劇本。上海電影製片廠的領導看過劇本後一致肯定,決定投拍這部電影。

取景拍攝

1982年,劇組來北京拍攝時,已經拍不到林海音原著中描寫的原汁原味的南城街道和胡同了。影片中除了西山紅葉和“瘋女人”家小院子是真實的之外,其他都是劇組搭的景。片中的胡同,街道包括影片中“偷兒”躲藏的那塊草地,都是上海電影製片廠的美工們在廢棄的江灣機場實景搭出來的 。

影片評價

《城南舊事》透過一個小女孩的純真眼光展示了20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社會風貌,帶領觀眾重溫了那個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 (魏楚豫評) 。該片為中國的散文電影提供了一個範本,影片注重意象的唯美風格也代表了20世紀80年代一批導演的創作傾向 (《新京報》評) 。

影片在結構上猶具獨創性,編導排除了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所組成的情節線索,以“淡淡的哀愁,濃濃的相思”為基調,採用串珠式的結構方式,串連起英子與瘋女秀貞、英子與小偷、英子與乳母宋媽3段並無因果關係的故事。這樣的結構使影片具有多稜鏡的功能,從不同的角度映照出20世紀20年代的具體歷史風貌,形成了一種以心理情緒為內容主體、以畫面與聲音造型為表現形式的散文體影片 (魏楚豫評) 。

劇照 劇照

《城南舊事》選用了兩首20世紀20年代的歌曲作為插曲。《麻雀與小孩》出現在英子上學之初,歌中唱出的小孩與小麻雀的問與答,表現了麻雀等“母親”覓食歸來的急切情景,在影片中烘托出了孩子們天真無邪的心靈。而《送別》在內容情調上則 是深沉、複雜的心理活動的交織,並且與《麻雀與小孩》形成了對比,在影片情節、人物性格的發展上起到了以聲相助,托景傳情的作用 (《東南早報》評) 。

《城南舊事》中,導演對演員的選擇和使用是得當的,英子的那雙明亮、純真、迷人、探索的眼睛足以使語言遜色;宋媽的扮演者鄭振瑤樸實、含蓄、精湛的表演把人們帶入到了那個痛苦的年代 。

導演沒有刻意去追求直接的所謂“戲劇性”效果,而是把力量放在影片的那個無言的結尾。其實影片只表達了兩個字“離別”——一個個人物在生活的歷程中偶然相遇了,熟識了,但最後都一一離去了。秀貞和妞兒是那樣,小偷是那樣,宋媽是那樣,最後,連父親也是那樣 。

在影片最後的5分鐘裡沒有一句對話,而且畫面以靜為主,沒有大動作,也無所謂情節,然而卻用色彩 (大片的紅葉)、用畫面的節奏 (一組快速的、運動方向相悖的紅葉特寫鏡頭)、用恰如其分的音樂以及在此時此刻能造成惆悵感的疊化技巧等等,充分地傳達人物的情緒,構成一個情緒的高潮。在這種情緒的衝擊下,觀眾會自然地去總結全片給予他們的感受,因而也就達到了感受上的高潮。這個“高潮”並不是導演直接給予觀眾的,而是在觀眾心中自然形成的 (魏楚豫評)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