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領

坦領

坦領,又稱U領,漢服半臂中的一種,是從魏、晉以來上襦發展出的一種短外衣。由於胡文化在當時的唐代各階層間的廣泛流行,使得唐代女性穿小袖衣成為一種風尚。流行於隋代宮廷內,先為宮中內官、女史所服,唐代傳至民間,歷久不衰。

簡介

坦領 坦領

唐代女裝中極為常見的新式衣著,衣領寬大。唐代婦女們穿用半臂時,有的把它罩在衫、裙的外面,有些像今日的短風衣一樣。在唐代,半臂更為普及,不僅男、女都可以穿用,而且進入宮廷常服的行列。

袒領服是唐代女子穿著的一種半袒胸的衫襦,衣料為紗羅製品。當時的詩人有的形容為:“慢束羅裙半掩胸”;也有的說“參差羞殺雪芙蓉”;還有描繪曰:“綺羅纖縷見肌膚”。下身則配以曳地長裙,充分體現了唐代女子的婀娜身姿與自然之美。唐代女子服飾,基本上是上身是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袒領服的總體結構也是這樣。

袒領服是唐代女子的“時世妝”,即時裝,唐初女子衣衫小袖窄衣,外加半臂,肩繞披帛,緊身長裙上束至胸,風格簡約;盛唐時,衣裙漸寬,裙腰下移,服色艷麗;至中晚唐時,衣裙日趨寬肥,女子往往褒衣博帶,寬袍大袖,色彩靡麗。袒領服在唐代頗流行,另外,有的女子也喜歡男服、戎裝或胡服,體現了大唐博大氣慨與多姿多彩。

流行

坦領 坦領

興盛時期是在唐代前期,中期以後便有了顯著的減少。主要原因是唐代前期的女裝與後期有明顯的不同。前期女裝大多窄小細瘦,緊貼身體,袖子也細窄緊口,適合在外面套上半臂。唐代婦女愛穿窄瘦服裝的風氣,恐怕仍然是北朝胡服流行和境外異國風俗的影響。 唐代婦女穿的胡服主要是袍衫和靴褲。外著翻領對襟的窄袖長袍,或者穿圓領窄袖襴衫。下身穿長褲,足登靴鞋,腰束革帶。

特點

坦領 坦領

坦領半臂有對襟、套頭、翻領或無領式樣,袖長齊肘,身長及腰,以小帶子當胸結住。因領口寬大,穿時袒露上胸。多穿在衫襦之外。流行於隋代宮廷內,先為宮中內官、女史所服,唐代傳至民間,歷久不衰。

袒胸裝不僅在宮內或歌舞伎中流行,而且日漸影響到民間,有詩為證:“日高鄰女笑相逢,慢束羅裙半露胸。莫向秋池照綠水,參差羞殺白芙蓉。”這是周濆《逢鄰女》詩對袒胸鄰家女子美妙形象描繪。才女趙鸞鸞之《酥乳》謂:“粉香汗濕瑤琴軫,春逗酥融綿雨膏。浴罷檀郎捫弄處,靈華涼沁紫葡萄。”

記載

唐代敦煌一些文字資料與壁畫,亦反映了當時女子確有露乳之風。裸裝或半裸裝,在當時被視為一種時尚。它不僅表現在女子日常生活著裝中,也盛行於樂舞習慣上。對此,《敦煌曲子詞》有確鑿記載,譬如:“素胸未消殘雪,透輕羅。”(《雲謠集·風歸雲》)“雪散胸前,嫩臉紅唇。”(《雲誘集·內家嬌》)“胸上雪,從君咬。”(《雲謠集·漁歌子》)。

貴妃常醉酒,衣褪微露乳,帝捫之曰:“軟溫新剝雞頭肉。”祿山在傍對曰:“滑膩初凝塞上酥。”唐玄宗笑曰:”信是胡人,只識酥。”盛唐時期,社會風氣既開放,女人豐滿之美,為當時公認。白居易《小女冠阿容》云:“綽約小天仙,生平十六年。姑山半峰雪,瑤水一枝蓮。晚院花留立,春窗月伴眠。回眸雖欲語,阿母在旁邊。”其中“姑山半峰雪”,似在狀“乳”,又似寫景,或二者兼而有之,這正是漢語與唐詩,朦朧美妙難解之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