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衢城七里鄉均良村
均良村位於衢城西北部七里鄉,距衢州市區30公里,是一個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的山區村。全村森林覆蓋率達98%。交通便利,距衢城40分鐘路程;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4攝氏度,比衢州城內低約3-5攝氏度,年均降水量1900毫米,無霜期200餘天;環境優美,完成了石七線至均良村1.2公里的水泥路面硬化、潔化、綠化;資源豐富,村內有和尚石、尼姑石等旅遊景點。均良村山高峰秀、空氣涼爽,素有“小東北”之稱,是市級衛生村。
一、均良村的農業產業深入均良村的農戶,了解本村的社會、經濟狀況,在對本村的產業結構、優勢產業、存在問題和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收入情況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後,通過調研,明確了均良村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點產業和優勢產業,確定了本村的產業化發展重點,例如均良村結合七里鄉“農家樂”生態旅遊這個工作重點,積極開展村莊環境整治,進行旅遊開發為發展重點,並輔助以毛竹低產林改造為重點產業,以及楊梅、高山蔬菜為重要科技提升產業,試行種植反季節瓜果蔬菜,為下一步的工作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實踐調研的基礎上,根據均良村的實際情況,即“農家樂”生態旅遊已經具備一定的發展規模,但是總體來說接待戶分散,整體接待環境跟不上,在與本鄉的農家樂特色村相比略有落後。但是,全村能夠積極利用各級政策,如在2006年工作中,均良村被列入“百村整治村”,並且積極創建“環境優美村”、“衛生村” 、“文化特色村”等工作,積極爭取上級資助,2007年及今後的各項工作也能夠積極利用現有的基礎和各級政策,爭取在農業產業化上有一個全新的突破。
建議積極開展科技培訓和諮詢服務,提高農戶的管理技術水平。均良村有4000畝毛竹林,但開發利用水平不高,村委班子應主動邀請上級有關專家來村開展一系列的技術講座,如毛竹“一竹三筍”栽培技術、毛竹筍竹兩用林栽培技術、竹子產業化概況和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要求等內容,使農戶儘快提高經營管理的水平,在此過程中,村委班子應主動參與到毛竹低產改造示範活動,帶頭在自己的毛竹林內實施毛竹低產林改造技術,最大限度的擴大毛竹低產林改造示範效果的影響。
目前,農戶們對旅遊產業的理解膚淺,尤其是對“農家樂”旅遊的未來發展趨勢盲目不清,他們認為所謂的農家樂不過就是來農戶家裡品嘗品嘗農家菜餚,再登登山、看看風景,而所謂的農家樂休閒活動就是打打牌、消磨消磨時間。大多數的“農家樂”經營者對“農家樂”旅遊的發展前景不抱樂觀態度,只願受益,不願投入,經營上不夠主動,停留在等客上門的階段,缺乏行銷意識,服務意識。
在均良村特色產品方面,農戶們只知道均良的特產是毛竹,但是說到可以讓遊客帶回去的特產卻是很少,這樣遊客來均良可以說是單純的夏季避暑,對於均良的旅遊特色,可以說是毫無印象。我曾經問過一位來過均良的朋友,他說起均良時只說那裡很涼快,其他的就沒什麼了。可以說,均良的優美的自然環境完全沒有給遊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建議要找到均良四季不同的風景特色,拓寬更多的客源。春季以桃花、杜鵑花為切入點,也就是二月至三月期間,均良正好是桃花盛開的時節,對村里人來說,桃花是再普通不過的東西,沒有什麼特色,但是對生活在城市裡的人來說就很稀罕了;四月份,是杜鵑花開的季節,在這個時候,不妨廣泛開展踏青宣傳,不是說“人間四月好踏青”么;夏季避暑更是黃金季節,一向人流不斷。夏季避暑、學生夏令營等,通過村民的真誠服務,讓客人感受到“人間炎熱無處躲,均良清涼最宜居”;秋季又有十一黃金周;冬季,大雪封山、踏雪郊遊已是我們南方人的一個夢想。通過四季開展不同的旅遊活動,讓均良村的生態休閒旅遊可以四季不斷的常年紅火下去了。
均良村環境優美、民風純樸,耕讀文化深入人心。這個僅有120戶、343人的小山村,家家都有讀書人。70年代以來,共培養出大中專生、研究生、博士生40名,其中博士後4人,碩士3人。這也許與山裡的山水靈氣有關聯吧。為傳揚耕讀文化,2005年,均良村全面開展村莊環境整治,還村莊一個整潔、優美、基礎設施配備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2006年,在結對單位衢州學院的幫助下,建立了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並重點圍繞傳揚耕讀文化,創辦了全鄉第一所村辦幼稚園,整修了耕讀路。隨著均良文化特色村創建的深入,一個嶄新的原生態耕讀文化發源地將呈現在您的面前。
建議均良村充分發揮雙千雙萬結對的優勢,圍繞建設文化特色村,傳揚耕讀文化的總體需求,幫助均良村建設耕讀文化博物館,成立均良村耕讀文化研究所,收集整理歷代以來均良村的耕讀文化史,將均良村的耕讀文化精髓通過旅遊向世人傳播。
按照文化旅遊村的發展需求,幫助均良村進一步完善硬體設施建設,如修築博士橋、耕讀路、村中校舍、博士亭等完好的展現均良人耕讀實況,將均良村建設成為具備旅遊功能的耕讀文化傳播景區。
2、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縣拉市鄉均良村
村情概況該村隸屬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拉市鄉,地處拉市鄉北邊,距鄉政府所在地9.00 公里,到拉市鄉道路為水泥路,交通方便,距縣15 公里。東鄰美泉 ,南鄰南堯,西鄰太安鄉,北鄰海南。轄前村 後村、下村等15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710戶,有鄉村人口3080人,其中農業人口 3047人,勞動力1721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 1523 人。
全村國土面積14.51平方公里,海拔2450米,年平均氣溫 11 ℃,年降水量 11000 毫米,適合種植玉米、小麥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7537畝,人均耕地2.5畝,林地12622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676.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1865.00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 種植、畜牧業為主。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256 戶通自來水,有454 戶飲用井水,有710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 71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 和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33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05戶(分別占總數的60.99%和42.96%)。
該村到鄉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5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5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59輛,拖拉機345輛,機車32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4050畝,有效灌溉率為53.73%,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986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98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34戶;裝有太陽能農戶76戶;建有小水窖3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50戶。全村有3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有7個自然村已通路;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3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 710 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該村有農戶710戶,共鄉村人口3080人,其中男性1610人,女性1470人。其中農業人口3047人,勞動力 1721 人。該村以納西族為主 納西族3080人。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人,占人口總數的0.07%;參加農村合作醫療 3047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28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 120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 1 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 9 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
農村經濟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7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84萬元,占總收入的52.06%;畜牧業收入170萬元,占總收入的23.0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775 頭,肉牛125 頭);漁業收入12.萬元,占總收入的1.62%;林業收入5萬元,占總收入的0.68%;第二、三產業收入104萬元,占總收入的14.07%;工資性收入54.55萬元,占總收入的7.38%。農民人均純收入1865元,農民收入以種植、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7.8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34 人(占勞動力的54.47%),在省內務工108人,到省外務工26人。
文化教育該村小學生就讀到石鼓完小,中學生就讀到第四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5公里,距離中學2.5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1人,其中小學生28人,中學生13人。
該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
到2006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9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93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一事一議籌勞355個(勞均1.5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黑板報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人居環境差,宅基擁擠;公益事業基礎建設薄弱,人畜飲水水源不足,飲水管網嚴重老化,急需改造;農村電網沒有進行農網改造,用電安全難以保證;鄉村道路晴通雨阻;村內道路硬化程度較低,需要完善;村內排水溝渠、垃圾池、公廁、文化娛樂場所等急需建設,村容村貌差,須待整治,民眾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發展畜牧業及二三產業。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以黨的十七大提出的目標,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進一步加強民眾思想文化整體素質的提高,大力推廣農村實用科學技術,積極發展農村畜牧產業,努力提高牲畜養殖科學技術含量,提高養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