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
轄丹岩、正達、高層、石格、坂新、新春6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地在坂里圩(屬坂新村),58個村民小組。
人口
人口 1.37萬人,海外華僑華人2000多人,是漳州市重點僑鄉之一。
地理環境
位置
鄉境東與岩溪鎮、岩溪林場接壤,南、西與華安縣交界,北與安溪縣相鄰,距縣城41公里,到漳州39公里,離廈門85公里。鄉境東西寬約12.25公里,南北長約13.5公里,面積123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4081畝,耕地1.8萬畝,林地14.9萬畝。
氣候
坂里鄉屬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降雨量1700毫米,年日照時數2037小時,年平均氣溫19攝氏度,土壤肥沃、森林覆蓋率76%。
自然資源
轄區內有花岡石、葉臘石等豐富的礦藏。水利資源豐富,境內有坂里溪、高層溪直流九龍江北溪。
歷史沿革
1953年置坂里區,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124平方千米,人口1.4萬,轄丹岩、正達、高層、石格、坂新、新春6個村委會。
經濟發展
2007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2.3965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 9464萬元,工業總產值1.4501億元,財政收入18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730.3元,出口創匯67萬美元。
坂里的農產品資源豐富。大田種植結構調整穩步推進,初步建立以冬瓜、菜豆、長茄為主,毛豆、四季豆、辣椒為輔的常年蔬菜生產基地9500畝,蔬菜產業日益成為農民增收的主渠道。組織農民成立“坂里鄉特菜協會”,吸納會員62人,年銷售1.5萬噸以上。通過建立蔬菜專業化苗木生產基地,為農戶提供嫁接茄子苗木42萬株,種植優質茄子1000多畝,種植農友長茄嫁接苗,畝產量提高25%。大力推廣“訂單”農業,積極引進席草、四季豆、甜玉米、菜豆等訂單農業1000多畝,增加農民收入400多萬元。全鄉現有李子8000多畝,柚子2500畝,並有特色水果“坂里龍柚”1000多畝。積極推廣“豬-漁-果”等立體種養模式,引進“公司+農戶”、“公司+基地”等發展模式,通過牽線搭橋,廈門正大集團與農戶合作,在丹岩村建立年出欄生豬3000頭和在正達村建立年出欄肉雞6萬羽等基地,有效降低了農戶的養殖風險。林業開發不斷升溫,速豐林得到大面積發展,近年來新造巨尾桉等速豐林4.3萬畝。重點項目“萬畝麻竹基地”經過幾年來的努力,已形成一定的規模,目前全鄉擁有麻竹近9000畝,年產麻筍3000多噸。茶葉種植也開始起步,全鄉種植鐵觀音等優質茶葉1102畝。
坂里工業起步較晚,鄉黨委、政府從轉變觀念入手,制定了用電、用水、用地等若干優惠政策和服務企業、加快發展的若干工作意見,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工業發展步伐。目前全鄉擁有工業企業 29 家,總投資 1億多元,年創產值1. 18 億元。其中外資企業 7家,累計契約利用外資1236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448萬美元;內聯企業17家,總投資4200萬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8家,產創產值 1.25億 元。初步形成機械、輕紡、橡膠、制氧、食品等主導產業。鄉政府還創新工業發展思路,承接原縣機磚廠土地 76 畝,在積山村創辦了“坂里工業園”,該園區是長泰縣實行異地辦工業的第一個“飛地工業園區”。根據產業發展布局,以重點引進機械製造業為目標,合理篩選投資項目,先後引進旭豐汽車配件、惠冠精密工業、博昌工業和駿宏塑膠等四個汽車配件項目落戶於該園區,現都已開工建設。旅遊產業起步發展,“珠石靈光”入選長泰新八景,成為集休閒觀光、宗教朝聖為一體的旅遊景點,年接待遊客10 萬多人,旅遊收入3 0多萬元 。
基礎設施
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完善。截止2006年底,基本實現村村用自來水;全鄉共有水電站27座,裝機容量23000千瓦,年發電量6900萬度。共投資4000多萬元,率先實現村村通水泥路,建成水泥路縣道21公里,鄉道33公里,有效地破解制約坂里鄉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程挖電話、聯通、移動通訊網、有線電視網覆蓋全鄉各個角落,數位電視網、光纖網路等落地坂里。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鄉黨委、政府把農村等級水泥路建設作為工作重點,多方籌集資金,加大投資力度,著力改善落後的交通狀況,共投資2200多萬元,完成岩沙線丹岩至鐵釘口、正高線等八條近30公里等級水泥路,在全縣率先實現村村通水泥路,2007年又多渠道籌資融資865萬元,拓寬並改造坂里的對外通道,其中岩沙線丹岩段改造工程,總投資259萬元,全長2.3公里;岩沙線鐵釘口至沙建鐵路立交橋段改造工程,總投資606萬元,全長5.5公里。還積極引導和督促村級紮實開展組級道路硬化建設,全鄉組級水泥路硬化率達80%。已建成鄉村小水電27 座,裝機容量23000千瓦,年發電量 6900萬度。程控電話、聯通、移動通訊網、有線電視網覆蓋全鄉各個角落,數位電視網、光纖網路等落地坂里。
旅遊資源
將軍第
境內新春村(舊稱春芳社)至今仍完好地保留著名愛國華僑湯河清的百年將軍第。湯河清,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出生,為春芳社湯氏第16世裔孫。13歲時流落到印度尼西亞的孟加錫謀生,從擺設一個賣菸絲的小攤開始,歷經艱難創業,成為巨富的商人,並當上了當地的“甲必丹”,即管理華僑華人事務的行政長官。清光緒中葉,我國山西遇特大災荒,他慷慨賑濟1萬石穀物及13萬元大洋,受到清廷的嘉獎,御賜賞戴花翎副將銜。並敕建“將軍第”。清廷重臣李鴻章還親自拜會湯河清,並親筆題寫“將軍第”宅名,懸掛於正中大門的門楣上,“將軍第”由此顯耀於世間。“將軍第”創建於清光緒6年(公元1880年),“同”字形平房結構,建築面積6300平方米,共有32個房間,9個廳,10個天井,屬宮殿式造型。大門前分內外磚埕兩個,內埕有一口水井,埕前建有2米高的圍牆;外埕鑿有一個半圓形的池塘。府宅左側設有花圃,一年四季花香撲鼻。右側有一天然湧泉池,池內泉水清澈,久年不涸。這座凸顯“厚實、莊重、典雅”建築風格的閩南民居建築,是閩南民居建築的活化石。
孤星橋
[長泰縣坂里鄉鐵丁口內無名小溪上 宋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又名古叉橋、古星橋, 是長泰縣坂里鄉與華安縣沙建鄉的交通要道。宋大觀元年(1107)建。石樑橋,西北-東南走向,長5.6米,寬1.42米。橋面以四條寬0.35-0.4米、厚0.25米的石板架在兩岸挑出的元寶石(拱石)上。元寶石下有塊石壘砌的金剛牆。橋面兩側石條上刻楷書“弟子謝評奉為考妣二親資超生界,及自身合家同乞平安。大觀元年丁亥歲十一月日造。石匠戴生”和 “勸首僧乃新林真”、“監造僧辨偕”。
珠石靈光
坂里鄉正達村與丹岩村交界處的粗坑峽谷,呈南北走向,兩山夾峙,東面珠石峰挺拔而險峻,半坡處有一由風化型岩石構成的峭壁,高近百米,垂直壁立。據史料記載,此石壁曾發出朱紅彩光,有如珍珠閃光。壁上有一懸空廟,構築奇特。
梁岡聽濤
又名良崗山,是長泰名山之一,橫亘於岩溪鎮與坂里鄉之間。馬逗鬃、翁婆石、嶺頭亭、石筍林、鸕鶿石等景觀俊美、雄奇。山西南一側,乃萬丈深淵,卻聞澗水轟鳴作響。南麓擁有蘆柑、龍眼、荔枝等名優水果三萬畝,明代貢品“石銘芋”蜚聲海內外,生態旅遊備受青睞。
湯氏淵源
始祖諱智,河南光州固始縣人也。從唐朝將軍陳諱元光字廷炬開漳有功,宋紹興二十年晉封竭忠輔國將軍,住紮柳營江東烏潯坑。
始祖妣楊氏,封曹郡國夫人。自唐而後傳七代,祖考十九宣政公,妣洪氏,生二子,長曰崇山八評事,次曰崇海九評事。九評事遷於漳浦雲霄海濱列嶼立戶湯宗和。八評事遷於王山立戶湯欽,生二子,長曰九承事,次曰十承事。九承事有王山分住本部青陽,立戶湯萬。十承事於宋神宗元豐三年庚申,由王山分住卓坑,卓坑者舊龍溪北溪地也,數傳而下,遷於龍溪宜招雲嶺,分一派居長泰石銘里,立戶湯亨泰。
另據湯氏世系譜表所記:[十五世祖] 元通、元達、元逼三兄弟同祖母陳氏於元順帝至正丁末年[1367年]遷往長泰石銘里,建祠崇本堂
特色美食
民以食為天,青山綠水的坂里造就了獨具特色的坂里美食。坂里鄉特色紅酒外觀呈褐紅色,口感甘甜芳醇,常飲紅酒能增進食慾、補血補氣,散寒驅淤。特色的坂里菜餚紅酒燉肉,肉質細嫩,香味濃馥,是中老年人、孕產婦和身體虛弱者補氣養血之佳品。
坂里特產筍乾是農民們挑選最鮮嫩竹筍製作而成,浸泡後,燉湯或熱炒,肉質鮮嫩,清脆爽口,還保留著鮮筍清香,別具一番風味。
久負盛名的坂里大樹鹼面,顏色微黃,麵條粗細均勻,坂里米粉潔白、細嫩,兩者都具有久漂不爛、久炒不碎的特點。麵條筋斗,米粉細嫩,入口彈性十足,熱炒或做湯都能讓人感受濃濃坂里情意和實實在在的滿足感。
坂里鄉環境僻靜安寧、空氣潔淨,散養的土雞、土鴨以食蟲、草、稻穀為主,以山泉、小溪等清潔水源作為飲用水,因此具有口味好、肌肉嫩滑、肌纖維細小、香味濃郁、營養價值高等特點。
適合現代人的“小胃口”的紅心地瓜,肉質呈桔紅色,纖維細小,口感綿密清甜。除傳統煮食外,還做成蒸薯、烤薯、炸薯等食品,有調節米、面、魚、肉等生理酸性食品中和功效。
農業發展
坂里的農產品資源豐富。大田種植結構調整穩步推進,初步建立以冬瓜、菜豆、長茄為主,毛豆、四季豆、辣椒為輔的常年蔬菜生產基地9500畝,蔬菜產業日益成為農民增收的主渠道。組織農民成立“坂里鄉特菜協會”,吸納會員62人,年銷售1.5萬噸以上。通過建立蔬菜專業化苗木生產基地,為農戶提供嫁接茄子苗木42萬株,種植優質茄子1000多畝,種植農友長茄嫁接苗,畝產量提高25%。大力推廣“訂單”農業,積極引進席草、四季豆、甜玉米、菜豆等訂單農業1000多畝,增加農民收入400多萬元。坂里鄉現有李子8000多畝,柚子2500畝,並有特色水果“坂里龍柚”1000多畝。積極推廣“豬-漁-果”等立體種養模式,引進“公司+農戶”、“公司+基地”等發展模式,通過牽線搭橋,廈門某集團與農戶合作,在丹岩村建立年出欄生豬3000頭和在正達村建立年出欄肉雞6萬羽等基地,有效降低了農戶的養殖風險。林業開發不斷升溫,速豐林得到大面積發展,近年來新造巨尾桉等速豐林4.3萬畝。重點項目“萬畝麻竹基地”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坂里鄉擁有麻竹近9000畝,年產麻筍3000多噸。 茶葉種植也開始起步,全鄉種植鐵觀音等優質茶葉1102畝。
工業發展
坂里工業起步較晚,鄉黨委、政府從轉變觀念入手,制定了用電、用水、用地等若干優惠政策和服務企業、加快發展的若干工作意見,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工業發展步伐。坂里鄉擁有工業企業29 家,總投資1億多元,年創產值1. 18億元。其中外資企業7家,累計契約利用外資1236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448萬美元;內聯企業17家,總投資4200萬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家,產創產值1.25億 元。初步形成機械、輕紡、橡膠、制氧、食品等主導產業。鄉政府還創新工業發展思路,承接原縣機磚廠土地76畝,在積山村創辦了“坂里工業園”,該園區是長泰縣實行異地辦工業的第一個“飛地工業園區”。根據產業發展布局,以重點引進機械製造業為目標,合理篩選投資項目,先後引進旭豐汽車配件、惠冠精密工業、博昌工業和駿宏塑膠等四個汽車配件項目落戶於該園區,現都已開工建設。旅遊產業起步發展,“珠石靈光”入選長泰新八景,成為集休閒觀光、宗教朝聖為一體的旅遊景點,年接待遊客10萬多人,旅遊收入30多萬元。
重點僑鄉
坂里鄉位於長泰縣東北部,面積115平方公里,總人口14000多人。自清光緒年間,坂里鄉就有村民離鄉背井,飄洋過海到東南亞各國謀生。該鄉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有1300多人,主要分布在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美國,其中僑居印尼最多,有1000多人。 印尼望加錫市是坂里鄉湯姓族人早年出國聚居的地方。海外鄉親們為了追崇先人德澤,加強互助團結,集資在印尼興建湯氏宗族祠堂——宗本堂,為密切國內外鄉親的聯繫,坂里鄉也建有崇本堂。
50年代和60年代,坂里鄉旅外華僑就捐資支持家鄉興建水電站。改革開放以後,海外鄉親更加關心家鄉的建設,有的投資辦果園,有的興辦公益事業,如修公路、建自來水站、建影劇院、建幼稚園和中學禮堂,向學校捐贈教學設備,向醫院捐贈醫療器械。海外鄉親還捐資支持坂里鄉興建僑聯大廈,並贈送旅行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