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坂村位於漳浦縣佛曇鎮北部,舊稱東安社,東鄰洞野、花林二村,南、東南瀕臨佛曇灣海域,西、西南與下蘇村接壤,北、西北與馬坪鎮交界。村境位於東經117°55′至117°56′,北緯24°11′至24°12′之間。東坂村明清時代屬二十三都,民國初期屬外東區(後為第三區即佛曇區),民國29年曾與林埭村合為林東保,民國33年設立東坂保。解放初期設東坂鄉,屬第五區(佛曇區)。1958年9月成立東坂生產大隊,隸屬佛曇人民公社佛曇管理區。1984年9月改為行政村。現轄有東坂、洪厝、赤岑3個自然村,22個村民小組,全村總戶數1656戶,總人口6408人。全村總面積4.5平方公里。
漳浦戴姓聚居地
注禮名家,著跡東安
東坂村為漳浦戴姓聚居地。漳浦戴姓是唐開漳聖王陳元光女婿、蔭封郡馬副元帥戴君胄的後裔。戴君胄生三子,長子克純,號善忠,襲父職為分營將,居雲霄烏石山,後隨同州治遷移李澳川(今漳浦縣城),生一子耀德,號永明,其後裔再隨州治遷移而移居龍溪縣遊仙鄉墨溪(今屬薌城區天寶鎮),傳裔龍溪、長泰、南靖等處。戴君胄的次子克紹、三子克統,隨漳州州治的遷移,從雲霄烏石山遷居李澳川(今漳浦縣城)。戴克統(官授統帥府判官)的16世裔孫戴徽萬,平生酷愛山林,於南宋紹興末年開基七都戴厝林(今赤土鄉前坂村),傳裔至元代,戴克統的19世裔孫戴功訓、20世裔孫戴璧,於元代開基金井(今佛曇鎮整美村),越四世,其後裔於明永樂三年(1405年)為避倭寇之亂分別遷居漳浦東安(今東坂村)和馬坪文店,並傳衍後裔於漳浦霞美後房、坂仔、西平、雞母塢、東平及莆田涵江觀後、梁厝等社,明清時期有後裔遠遷台灣及南洋各埠。東安戴姓為本地一大望族,歷史上培養出戴琇、戴秉銓、戴日楨、戴雲江等名人。
漳浦東安戴姓字輩
素志豪雄深望道,英風丕偉衍斯文。
宗功垂裕均揚美,士子大朝敦永匡。
應日如升昭世德,其祥長發纘家修。
承澤廣典誦先恩,繼登翰第傳後惠。
經濟狀況及基礎設施
全村現有耕地4018畝,其中水田1339畝,農地2679畝,水田大都是埭田。村域南、東南瀕臨海灣,解放後先後建成石過陂、赤蘭溪、楊美等中型水庫,並建渠道引水到東坂。由於海、淡水資源豐富,水產養殖遂成為全村重要的經濟支柱。
東坂村20世紀70年代圍海造田740畝,80年代內外集資及貸款250萬元,共投資700多萬元,建蝦池3000多畝,同時村民還利用灘涂港道養殖花蛤和牡蠣等。現全村有吊蚵(牡蠣)100畝,蝦池6000畝。同時,冷凍廠、飼料廠、水產加工、供銷公司等配套企業相繼在本村落成。中老年人、婦女多數在本村就業、青壯年男人主要從事水產養殖。
全村經濟總收入9829萬元,人均純收入8450元。電燈、電視、電話、機車及各種家用電腦已基本普及。
主要企業
鎮政府於2000年在東坂村設立“東安工業區”,占地面積1700多畝,吸引多家企業入駐。較為知名的有:
漳浦縣豐盛食品有限公司,建於2001年。
漳浦縣雲海貿易有限公司,建於2001年。
漳浦縣芙祥貿易有限公司,建於2000年。
漳浦南順時裝針織有限公司(港資),建於2003年8月。
漳浦三聖畜產有限公司(台資),成立於1998年11月。
漳浦東坂酒店,建於1998年。
漳浦東坂自來水廠,日產一千多噸。
同時,還有萬家慶商行、漳浦皇尊大酒店、海悅商務賓館、海悅超市、麥德堡餐飲、和鎂傘業等。
教育、主要學校
漳浦東坂中學:校址在東坂村霞美山,1985年建校,校園面積15650平方米,建築面積3462平方米。
漳浦東坂國小:校址在東坂村西坂,1962年創辦,1996年建新校址。校園面積17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981平方米。
另外,東坂村現有民辦幼稚園2所,醫療衛生所5間。
東坂村委辦公樓建於1987年,建築面積1畝。
主要村道
東安大街:長1.8千米,自村東面堤岸至西面彩門連線漳東線,直通漳詔高速趙家堡互通口,1993年建成。
東岱路:系跨海公路,長2.5千米,由東坂村直通岱嵩島,1997年至2000年建成。
環城路:長3.5千米,自西坂洪厝(馬坪路口)至墾區新民埭,2011年建成。
名勝古蹟、廟宇祠堂 、特色民俗
名勝古蹟
戴氏追遠碑:明代立,系鎮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安祠堂碑:位於東坂廟後戴氏祠堂內(今筠軒祖堂),共兩通:一為東安戴氏祠堂碑記,高1.65米,寬0.73米,明弘治三年(1490年)立,記載戴氏宗族遷徙過程;一為東安戴氏祭田碑記,高1.74米,寬0.76米,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立,記載東坂戴氏祠堂田產。
戴遁庵墓道碑:址在東坂村公路北側,立於明成化八年,碑刻“東安處士遁庵先生戴公壽域”。
東坂彩門:東坂村標誌性建築。址在“東安大街”與漳東線接口處,高16米,建築面積120平方米,建於2001年。彩門處“東安大街”兩側,樓房林立,有63幢“農民別墅”,整潔有序,蔚為壯觀。
嶼仔山革命老區烈士陵墓:占地面積30畝,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廟宇祠堂
(1)主要廟宇
東安慈濟宮:又稱“大道公廟”,為龍海白礁慈濟祖宮的分靈宮廟,址在東坂社東南面。東安慈濟宮主祀保生大帝,為金面黑須,威嚴正氣,陪祀有趙府元帥、註生娘娘、觀音佛祖等。大道公廟始建於清嘉慶年間,民國初年改為壽寧宮,1996年重建,徵得尊神聖意,又改名慈濟宮,歷來香火鼎盛。
賀信爺廟:址在洪厝社。祀賀信爺、三官大帝、福德正神等,建於明崇禎年間,1984年重修。
七仙女宮:址在東坂社石椅頂。祀七仙女。
林太師公廟:址在東坂社。祀林府太師。
(2)主要祠堂:
東安戴氏家廟:俗稱大祖祠堂,址在東坂社,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後經歷代重修,並於2002年3月重建,堂匾“戴氏家廟”,坐東南向西北,兩進五開間土木建築,懸山頂,甚是壯觀,為東坂一勝景。
東安戴氏儼偌堂:址在東坂社,俗稱二房廳祠堂,始建於明代,2012年重建。
東安戴氏麒麟堂:址在東坂社,俗稱東松祠堂,始建於清代。
東安戴氏朝雍祖堂:址在東坂社,俗稱太武宗祠,因建築奇特呈螭虎狀故又名螭虎祠堂,始建於清代。
東安戴氏筠軒祖堂:址在東坂社,俗稱廟後祠堂,始建於明弘治年間,2014年重建,有石碑兩通。
東安戴氏太武日楨堂:址在東坂社店仔前,俗稱三落大厝,東安慈濟宮保生大帝首奉於此,後因保生大帝神恩浩蕩,甚是靈驗,遂全社立廟奉祀。日楨堂始建於清康熙年間,2012年重建。
特色民俗
(1)東坂“穿燈腳”
每年新年伊始,東坂村就召集能工巧匠,在祠堂之中扎一盞二米多高彩燈,燈呈八角形,層層依次收攏,如燈塔一般,四周繞以小燈,擺放於祠堂正堂中間,備以穿燈之用。這一天,有資格穿燈的新嫁娘和她們的婆婆,以及沒有婆婆的新嫁娘邀請陪伴的老婦人,均著意梳扮,為媳婦者頭插大紅花,身著紅圍裙,老婦人則頭插“石榴春”花,身著黑圍裙,閩南人稱“紅水(美)黑大扮(方)”,美且大方、端莊。因為新娘第一次在村中熱鬧場所公開露面,供人評頭品足。同時,又要在老輩人的陪伴下,拜謁祖宗(宗祠),這一裝束最為合理。最引人注目的是,新娘每人手中必須持一根帶葉片有並束上紅紙的甘蔗,這象徵著美好的日子似甘蔗,一節更比一節甜,節節高。新生的男丁則由長輩抱著參加活動。元宵之夜,晚飯一過,穿燈腳的隊伍便三五成群地來到村中“保生大帝”廟前,在廟前廟後互相召喚,匯成人群,走向大祖祠堂,倘有陪伴妻子前來看熱鬧的男人,此時,應從正門進入,站在正堂前;女人則從祠堂的右側邊門進入,沿著牆根繞到擺著祖先牌位的“祖公龕”前,爾後回身從“八角亭”燈前走過。燈棚高且燈火明亮,新娘在此時此地才真正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擠在燈下的小男孩小青年爭相哄叫,或拋上點燃的鞭炮,或高聲喊著“新娘新噹噹,褲底破一空(洞)”,直至新娘們來不及招呼婆婆,從左側的邊門逃出,去尋找早巳在邊門外等候迎接的男人。“穿燈腳”風俗在漳浦分布甚廣,基本上是全縣性的活動。東坂村戴姓於明永樂間定居於此,這一風俗可能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東坂人祖輩與海打交通,在茫茫大海中,喚起他們希望之光的常常是多見於沿海作為船標用的高塔,塔使他們想到家,想到團圓和所有的幸福。因而他們的燈棚選擇塔的形式。
(2)東坂“火把節”
東坂村每年都舉行一年一度的“舉火把、放煙花、鬧元宵”慶祝活動,以此祈盼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事業興旺。“火把節”於農曆正月十四晚上6點左右拉開序幕。上百名東坂戴氏村民戴著頭盔、穿著布鞋,舉著火把,扛著保生大帝等十來樽神明雕像,聚集在一起,排成200多米的長龍,浩浩蕩蕩走上街頭,開始了鬧元宵慶祝活動。期間煙花鞭炮聲聲震天,火把流光溢彩,整個場面十分壯觀。據了解,東坂村這一特色“火把節”民俗活動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參加活動的民眾要繞走山間小路、大街小巷、祖厝廟堂,歷時兩個多小時。在本地,“舉火把”俗稱“點燈火”,有祈盼家族興旺之意。“點燈火”,意在慶祝一年的豐收,以計畫好來年。東坂戴氏村民們以此來慶祝元宵佳節,同時表達自己節日的喜慶心情和對未來生活的憧憬,祈盼來年風調雨順、事業興旺。東坂村6000多名民眾年年都是這樣熱熱鬧鬧地慶祝元宵節的,通過舉燈火、踏青,預祝來年風調雨順,平安祝福。
東坂特色——河豚養殖及河豚美食
關於河豚,宋代詩人東坡先生蘇軾有詩曰:“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殊不知,在福建省漳浦縣有這么一個神奇的村莊--東坂,這裡因為盛產河豚而被譽為河豚之鄉,或河豚第一村。假若東坡先生在世,一品東坂河豚美食,必有另番佳作遺之後世。
據統計,目前佛曇鎮的養殖池面積將近6萬畝,其中50%左右的池塘有養殖河豚,河豚年產量在5000至6000噸上下。而在東坂村,村裡的所有蝦池都養有河豚,村里幾乎人人都在養殖河豚。走在東坂村街頭,許多餐館都掛著“河豚”、“特色河豚”等字眼的招牌。
東坂村的河豚淵源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革命老區東坂村因養殖對蝦聞名而成為漳浦縣養蝦大村,自八十年代開始,世代與海打交道的東坂村人創新傳統捕魚抓蝦養海蠣的產業結構,抓住天時地利,利用灘涂連片的地理優勢,投入大量資金圍墾蝦池,並開始大面積養殖對蝦並獲得良好效益,帶動當地經濟快速發展,一時間對蝦養殖成了東坂村的重大經濟支柱。然而1992年全國蝦病大爆發,作為養蝦大村,東坂村損失慘重,村民面臨著是否繼續養蝦的重大抉擇,然而前期圍墾蝦池投入的資金不是小數目,使得村民不能就此放棄蝦池養殖。之後,一名在廈門搞空運水產品的商人了解到東坂蝦池費用較低,便寄養了一些河豚苗在東坂村兩村民的蝦池裡,並通過空運銷往日本、韓國等地,取得不錯的效益。商人養殖河豚收益的訊息一時間在東坂人中傳開,但大部分人還是保守地堅持養蝦。由於商人養殖河豚的池塘緊挨著村民的蝦池,難免有幾條漏網河豚鑽進了蝦池。到了清池賣蝦的時候,村民意外地發現,對蝦並沒有因為河豚的“入侵”而被吃光,相反,放有河豚的蝦池,產量比以前更高,品質更好。
自此之後,村民紛紛將河豚放在自家的蝦池跟蝦一起養。在養殖過程中,又有東坂村民發現養殖雜色蛤可以清理池中的淤泥,經過多年的摸索,東坂村漸漸形成了套養河豚、雜色蛤和蝦的立體養殖模式,並在1997年獲得“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東坂示範區”的稱號。
摸索立體養殖模式
作為漳浦生態水產養殖的重要養殖基地,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區東坂養殖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東坂水產養殖始終始終走在漳浦縣前列。
東坂村位於漳浦縣佛曇灣內,佛曇灣屬於半封閉的海灣,淺海灘涂面積廣闊,自然地理條件優越。然而淨養對蝦不成功給東坂人帶來了慘痛的教訓。勤勞的東坂人沒有就此放棄,卻敢於嘗試創新,善於總結經驗,並慢慢摸索出套養河豚、雜色蛤和蝦的立體養殖模式。如今東坂村的蝦池裡大多混養著斑節蝦、河豚、花蛤等多個品種,而混養是否成功,水質至關重要。為了調解蝦池的水質,每個蝦池都設有一個閘口,東坂人靠漲潮、落潮來控制進水和排放,保證蝦池水質。
生態混養給東坂水產養殖帶來了更高的經濟效益,究其原因,是因為魚、蝦、貝類能夠既互補又互相牽制,多品種混養能更有效及合理地利用水體資源。“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有了弱肉強食的刺激,無論是河豚還是斑節蝦,都會為了生存而更加健康,更加頑強。同時,混養的花蛤也能在整個生態環境中起到平衡水體的作用。在混養的品種中,斑節蝦的經濟效益最高。斑節蝦蝦青素的含量比普通蝦大約高20%,因此價格也比較高。蝦青素是一種最強的抗氧化劑,它本身能顯著增強蝦的存活率和產卵率,以及抵抗外界惡劣環境的能力。同樣,人和動物食用高含蝦青素的蝦肉也可以顯著改善動脈粥樣硬化等疾患。
這種立體養殖模式科學生態,蝦餵養海蠣、海瓜子等,河豚吃老弱病蝦,花蛤吃河豚排下的有機物。不僅有效防止蝦病發生感染,提高蝦的質量,而且讓美味河豚成為新的增長點。2013年,該模式還獲得了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產品可追溯的認可。
產業發展遇瓶頸 成立協會緊急救市
雖然創立了獨特的立體養殖模式,但河豚村的養殖之路並非順暢。2013年,國內高端餐飲大幅縮減,河豚的市場需求不如以往,加之2013年屬於盲春年,清明時間提前,導致消費市場的周期縮短。同時,當地村民的池塘大多租期已到,都急於清池,導致競相壓價。幾個原因綜合在一起,造成東坂的河豚價格創下有史以來的最低,養殖戶損失慘重。
聽聞這個情況,當地政府當即走訪養殖戶,並於當年4月底組織8名成員赴河豚市場較為成熟的江蘇揚中、海安等地進行考察,在當地對漳浦河豚進行推廣。當地還邀請有著中國河豚魚烹飪大師、國際河豚魚推廣形象大使等稱號的徐權等專家到當地舉辦河豚控毒烹調研修班。專家在了解當地的養殖狀況後表示:“一談到河豚,許多人想到的就是有毒,所以,要壯大河豚魚產業,應以安全為先,其次是創造出自己的品牌。”佛曇的54名村民通過專家的培訓,獲得了宰殺、烹製河豚的資質證書。經過多方努力,2013年6月開始,佛曇的河豚收購價格出現了回暖跡象。
這次風波讓當地的養殖戶意識到先前那般各養各的做法並不可取,他們應該團結在一起科學地分析市場,共同“做活”東坂河豚這條魚,共同確立佛曇鎮河豚行業的行業標準。於是,2013年11月30日,佛曇鎮河豚協會在東坂村揭牌成立。協會共有會員59名,都是當地的河豚養殖戶、河豚餐飲經營戶等。據業內人士分析,河豚協會成立,將有效提高行業管理水平和組織化程度,指導佛曇河豚產業的市場經營秩序,建立起養殖戶和企業間互信互利的有效途徑,促進養殖業增效增收,從而推動佛曇河豚產業健康、持續、穩定發展。
舌尖上的美食——河豚美食
(1)為塑造品牌和發展旅遊東坂正打造河豚美食街
談起當地河豚的受歡迎程度,村民說,一到節假日,村子裡擠滿慕名而來吃河豚的人。“廈門、福州等地來吃的人不少,還有不少省外的,甚至有日本、韓國的朋友來吃。”河豚烹飪師戴師傅如是說。
據省海洋與漁業廳派駐佛曇當地的掛職幹部洪振濱介紹,東坂村的東安街村道整齊、兩旁建築大氣,村民希望在這裡打造出一條河豚美食街,一方面有利於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另一方面也能夠促進佛曇鎮的旅遊發展。
2013年年底,佛曇河豚協會與東坂村村委會一起策劃打造東坂河豚美食一條街,旨在共同打造東坂河豚這塊招牌。剛到村口,記者遠遠地就能看到“河豚之鄉”的大廣告牌。當地村民說,不久這裡將會豎起3個更大的廣告牌,街上也會有20個小的廣告牌,分別介紹東坂村的河豚品種、河豚宴、宰殺河豚的安全守則等,到那時,這裡將成為河豚美食一條街。
漳浦縣旅遊局林局長介紹說:“許多外地人到佛曇來,都是為了河豚這道菜。有些旅遊團還專門把到佛曇吃河豚加入旅遊線路中。旅遊主要考慮吃住行,佛曇河豚也算是漳浦旅遊的一個特色項目。近幾年,來這兒吃河豚的人越來越多了,從來沒有出過事。東坂河豚美食一條街打造完成後,將讓更多的人了解東坂河豚。”
(2)尋求突破,欲打造河豚完整產業鏈
走在東坂村的街頭,幾乎每家餐館都掛著“河豚”、“河豚老手藝”、字眼的招牌,不從事養殖的村民也開始經營起河豚餐飲。東安街的一家河豚館的老闆戴儒賢告訴記者,這裡的餐館經常要接待一些外地慕名而來的食客。
“雖然國內對於河豚市場尚未放開,但目前河豚養殖在漳浦海產業中的地位越來越凸顯,因此當地政府也在多方尋求突破口。”佛曇鎮一位省海洋漁業廳派駐當地的掛職幹部洪振濱告訴記者,除了不久前,邀請知名專家進行河豚產業的相關培訓會繼續外,為了“做活河豚這條魚”,當地相關部門和養殖企業都在作出更大的努力。
經過了幾代的人工繁殖,目前當地養殖的河豚已經將毒素降到較低的水平。此前當地曾兩次送河豚樣品至相關檢測機構檢測,河豚毒素含量均低於安全最低限值。戴雲峰表示,河豚從育苗、養殖、烹殺各個環節仍然不能放鬆。在佛曇鎮,所有取得“養殖河豚安全烹製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都要簽訂安全承諾書。
在記者採訪的當天,戴雲峰與省海洋漁業廳下屬的福建省水產研究所簽訂了意向協定,負責該研究所研製的河豚毒素半定量快速檢測試劑盒的推廣和試用工作,技術成熟後進行量產推廣,將有效推進河豚市場的安全和規範。
洪振濱向記者透露,目前佛曇鎮已經在研究籌建河豚一條街,將目前位於東坂村的東安街改造成河豚餐飲一條街,一方面餐飲行業集中後便於統一管理,另一方面有利於打造地方特色品牌,產生積極產業集聚效應。作為海洋經濟中的一大亮點,濱海旅遊將是當地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藉助佛曇鎮南有趙家堡、北有火山地質公園的有利條件,著手發展河豚生產養殖、銷售等一條龍式的完整產業鏈。
記者還了解到,佛曇鎮正在謀劃申請河豚地理商標,並著手準備舉行河豚文化節。洪振濱坦言,由於國家政策對於河豚市場尚未放開,基於河豚的特殊性,牽扯到海洋漁業、工商、衛生等諸多部門,地理商標的申請進程目前仍很艱難。
不過洪振濱表示,“相比野生河豚,經過有效控毒的養殖河豚要安全得多,將河豚問題一刀切並不是非常合理的選擇。”
(3)河豚美食為首打造“吃貨”旅遊新路線
關於河豚,宋代大詩人蘇東坡的名句寫道:“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陽春三月,漳浦縣佛曇鎮河豚正肥美,清明小長假期間,“到漳浦吃河豚”成了來自全國各地,甚至日本、韓國的眾多“吃貨”們旅行的目的。
都說“捨命吃河豚”,這是消費者追求美味與畏懼風險的矛盾心理。不過到了佛曇這個地方就大可放心,在東坂村近千米的東安大街河豚美食一條街上,有大大小小20多家河豚餐飲店,這裡的54位掌勺者均經過嚴格培訓,持證上崗,可保證食客的安全。同時,為規範帶動行業發展,福建省首個河豚協會——佛曇鎮河豚協會正在為河豚魚申請地理標誌,並積極跟廈門、福州、廣東、江蘇、上海等地旅行社對接,推廣漳浦河豚美食,把河豚美食一條街打造成旅遊美食新景點,引導餐飲業為漳浦旅遊產業“加分”。
據統計,漳浦縣佛曇鎮河豚養殖業是全國河豚育苗量最多、養殖面積、產量最大的地區,年產河豚近6000噸。所以,這裡又被稱為中國河豚第一村、中國河豚之鄉等。當地人根據不同口味習慣,將河豚烹調出30多種不同美味,常吃的就有紅燒、煲湯、油炸、剁椒、清蒸等做法,最近又成功地將河豚皮和精白等釀製成酒等。據河豚烹飪師戴師傅介紹,三月份期間慕名來東坂村吃河豚的人比平時要翻兩番,分別有來自廈門、福州、廣東、江蘇、上海等省內外遊客,甚至還有日本、韓國的客人專程來吃河豚宴。
目前,漳浦縣擁有河豚美食一條街、蜜源台灣食府、天福茶博物院茶餐廳、天福石雕園美食城、東南花都生態餐廳、趙家堡農家樂等多個美食景點,形成一條令人垂涎欲滴的“吃貨”旅遊路線。佛曇河豚、石榴填鴨、霞美海蠣煎、沙西紅鱘等成了遊客必點的菜餚。
河豚之鄉勇士多 .
為什麼是漳浦人先開禁?骨子裡有敢闖敢拼的海洋性格。福建人吃河豚,這在小圈子內是心照不宣的,因為政策法規只允許養殖,還沒公開說能上餐桌吃。這一次,佛曇鎮東坂村大張旗鼓地展示“先行”精神了。
“幾乎有蝦池的都同時養河豚了。”戴慶陽介紹說,在東坂村,約莫一公里長的“河豚美食一條街”,有20家左右的河豚加工餐館。而整個東坂村的河豚養殖面積有一萬多畝,佛曇鎮的養殖面積有3萬多畝,漳浦縣有10多萬畝。養殖一畝河豚產量50斤左右,照此計算,東坂村的河豚產量確實達到6000噸。這個數據在不同人的表述中有些出入。不過,2004年“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東坂示範區”就有一萬多畝,佛曇鎮號稱是“福建全省乃至大陸最大水產品繁、養集散區和全省最大海水科研集散地、輻射地”,佛曇鎮東坂村的河豚地位還是顯而易見的。
“河豚文化是一種信任文化,你敢吃河豚,說明你信任對方。”陳福強告訴記者,要給信任提供剛性的保障,需要精細化的管理。他希望有朝一日人大能立法,宣告養殖河豚可以食用,讓整個河豚產業健康發展起來。
6月17日下午,河豚烹飪專家徐權告訴記者,他兩次到福建培訓河豚烹飪,都是接受漳浦政府部門的邀請,而他更多時候是接受企業或研究機構的邀請去講課,從中可見漳浦打造河豚文化產業的決心。
佛曇鎮位於漳浦縣東北突出部,東臨台灣海峽,屬廈門港半小時經濟圈。佛曇人多有往外跑的闖蕩精神,旅居海內外僑胞1.7萬人。漳浦在深圳、上海、廈門等多地的商會會長都是佛曇人。這樣一個地理位置方便的鎮,在上個世紀90年代曾經有“小香港”之稱,它的繁榮和出現毒品買賣都曾經成為關注的焦點。隨著社會的進步,佛曇鎮的負面影響漸漸淡去,但“敢為人先”的闖蕩精神沒有消退。如今,佛曇東坂村有不少人到福建沿海縣市甚至廣東海南等地去養殖河豚了。
從東坂村蔓延開來的“河豚先行”,會成為“改革創新”的“中國好味道”嗎?
(東安戴仲璆整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