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道

地震道

在每個觀測點上記錄地震波,都必須經過檢波器、放大系統和記錄系統三個基本環節,它們連在一起總稱為“地震道”。 地震道是由一定頻率範圍的能量組成的。傅立葉變換(Sheriff和Geldart)可以將信號分解成不同的正弦波,其振幅和相位隨頻率而變化。地震子波,它由無窮多個恰當的相對振幅和相位正確的正弦波疊加而構成。 地震道數據(剖面)是由一系列地震波形道組成的,每一地震道是一個一維的信號道,對地震道的分析和處理對於研究地層地質構造,判斷儲層位置,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套用價值。

概念

地震道是指為了把傳播到地震測點上的地震反射波或折射波記錄下來,必須使傳播到每個測點上的反射波或折射波各通過一套獨立的而性能相同的裝置。地震道是由檢波器、放大器、檢流計等組成。

特點

地球表面或地下任一固定點上接收器(單個或組合)接收到的一次激發所產生的震動(質點位移、位移速度或位移加速度),通過特定儀器記錄下來的連續時間過程為一個地震道。因此地震道是一個一維的地震信號道,它在空間上記載了地震波從激發點出發,經過地層濾波器返回到接收點(多半在地表或地表附近)的過程,因此載有大量地殼地質構造的信息,在時間上記載了從激發瞬間開始到震動結束地震波變化的過程。

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和便於識別地震波,每次人工激發地震波時都在許多觀測點上同時接收,所以地震儀一般是多道的。為了便於解釋記錄,地震儀中還設有不包括檢波器在內的專用輔助地震道。

地震道集處理關鍵步驟 地震道集處理關鍵步驟

地震採集通常是激發一炮,多個檢波器同時接收。單炮記錄中混合了地下不同位置的反射能量,很少直接用於解釋:假設地球是南相對平緩的地層構成,因此不同炮檢對地震道構成的共中心點(CMP)道集的地下反射點也相同,是進一步分析的基礎。當地下不是水平層狀地層時,如果能準確獲取地下的幾何形態和地震波速度,就有可能得到共反射點道集。地震偏移的目的是獲取地下反射點的真實空間位置。

假設道集是經過處理的,其所有道任一反射時間的信號都來自地下相同位置的反射。為了使道集易於解釋,需要對道集進行一些處理。時變增益用來消除波前擴散效應,切除不需要的信號(特別是在給定時間,在較遠偏移距記錄上近地表直達波和折射波的強振幅),用疊前偏移將地震道歸位到地下正確幾何位置。

右圖展示的步驟非常重要,它對地震道的道集內每道進行不同時移處理從而使道集內的反射同相軸平直;在常規處理中需要用到這個步驟,因為接下來需要進行數據疊加,也就是沿著同一個時間,將道集內的所有道進行求和;疊加對增強信號和壓制噪聲很重要。道集的水平一致性對研究振幅隨偏移距的變化(AVO)也很重要。

編排電路原理

地震道的編排示意圖 地震道的編排示意圖
地震道數字數據送S正G—B格式編排的示意圖 地震道數字數據送S正G—B格式編排的示意圖

按照SEG-B格式的要求,連續四個地震道的四個子樣數據,編排成10個8位位元組,構成一個數據塊。前2個位元組記四個子樣的增益字。第一個位元組的0至3位記第一個子樣的增益字, 4至7位記第二個子樣的增益字;第2個位元組的0至3位i朥三個子樣的增益寧, 4至7位記第四個子樣的增益字。第3到第lo個位元組,每兩個位元組記一個子樣的尾數。 地震道的數字數據在送到先進先出數據位匯流排之前,等增益字到齊了,才送出第一個位元組。第三和第四個子樣的增益字到齊後,才送出第2個位元組。這時,四個子樣的尾數也構成8個8位位元組,緊按第2個位元組送出。四位暫存器存儲第一個子樣的增益字。直到第二個子樣的增益字來到時,暫存器輸出第一子樣增益字和輸入第二子樣的增益字,通過信號傳輸門,被信號GWMPXENBL(增益字多路傳輸啟動)選通,進入先進先出數據位匯流排。第三和第四個子樣的增益字,以同樣的方法編排成第2個位元組。當兩個增益位元組送完後,先進先出數據位匯流排連線到一次一個位元組的傳輸門上。在下一個數據塊之前, 由信號DTASTOREBYTElENBL(數據存儲位元組1選通)選通傳輸門,把第3個位元組置到先進先出數據位匯流排,由信號DTASTOREBYTE2ENBL(數據存儲位元組2選通)選通傳輸門,把第4個位元組置到先進先出數據位匯流排;其餘6個位元組,以同樣的方式快速地送到先進先出數據位匯流排。由格式邏輯先進先出移進鍾(FLFIFOSICLK)將送到先進先出數據位匯流排上的數據,裝進先進先出存儲器。一旦數據進入先進先出存儲器的輸入端,數據便自動地移向輸出的存儲單元,直到最後的位元組到存儲器為止。格式邏輯先進先出移出鍾(FLFIFOSOCLK)將先進先出存儲器中的數據分成四位一組地移出,送到輸出暫存器,等待送入寫入方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