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區路線

地震區路線,是在地震基本烈度達到規定設防烈度地區布設的道路路線。公路設防烈度規定為≥7度。路線走向和主要控制點要儘量避開設防地段,選擇影響範圍較小和程度較輕的局部地段通過。

簡介

地震區路線,是在地震基本烈度達到規定設防烈度地區布設的道路路線。公路設防烈度規定為≥7度。路線走向和主要控制點要儘量避開設防地段,選擇影響範圍較小和程度較輕的局部地段通過。路線不宜與發震斷層平行布設,選擇破碎帶較窄部位穿過發震斷層;對工程地質不良峽谷應查明地震時發生滑坍堵河成湖的可能性。為保障道路在抗震救災中的運輸作用,路線宜避開可能坍塌而阻塞交通的各種建築物。

地震對公路工程的影響

強烈地震可使地層斷裂、山體崩塌、房屋倒塌、橋樑破壞和造成人畜傷亡。地震對公路工程的破壞程度與地震烈度大小、當地地形、地質條件和建築物的抗震能力有關。

(1)不同地形和地質條件下地震的危害:深谷、懸崖、陡坡、陡坎等地段受震後容易產生崩塌。地震對不穩定、風化破碎的陡峻山坡也易造成滑坡及崩塌。地震還可促使古老滑坡、土石流復活,並可造成新的土石流。平原地區地震時,也會產生地面裂縫,出現翻砂冒泥。

地層的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不同,地震危害的程度亦不相同。完整、風化輕微的基岩、洪積膠結的大塊碎石土等地基最為穩定。流塑狀態的黏性土、黏砂土層、飽和砂層(不包括粗砂,礫砂)、淤泥質土、填築土等地基抗震性能最差。飽和鬆散的粉細砂、細砂甚至中砂受震後,可能發生液化現象,使地基承載能力減弱或喪失。

(2)不同建築物的抗震能力:建築物閼強度、結構的不同具有不同的抗震能力。隧道因埋藏在地層中而抗震能力強,但洞口和淺埋的隧道較易受地震的破壞;高路堤、深路塹易受到破壞;具有對稱的或整體結構的橋涵抗震力較好;特大橋、大橋等大型建築物,如地基不良,受震後墩台基礎易產生下沉,橋墩台支座、梁部亦易受到破壞或推移,修復不易。

就建築物的抗震能力來看,涵洞比橋樑好,隧道比深路塹好。

地震區選線注意事項

(1)幹線公路應儘量繞避高烈度地震區,難以避開時,路線應選擇在最窄處通過,並宜採用低路堤。

(2)路線必須通過高烈度地震區時,應儘量利用有利地形,避開懸崖陡壁、地形複雜和不良地質地區,以減少地震可能造成的破壞。

①路線應選擇在比較穩定的地基和地下水埋藏較深的地區,或地形開闊平緩和穩定的山坡地段上。

②路線應儘量繞避活動斷層和兩個構造線的交匯點。如必須穿過構造帶時。應選擇在最窄處以正交通過。

③當路線必須通過非岩質和岩層風化破碎的陡峻山坡時,應考慮以隧道通過,其洞口位置應避免設定在岩層鬆軟、崩塌、滑坡等不穩定的地段。難以避開時,應早進洞晚出洞和採取加強措施,儘量避免傍河隧道的洞身埋藏過淺。

④路線應避免高填深挖或半填半挖,尤其在土質鬆軟地區更應避免。

(3)地震區橋樑位置應儘量選擇在良好的地基和穩定的河岸地段。如必須在易液化砂土、黏砂土及軟土或穩定性較差的河岸地段通過時,路線應儘量與河流正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